出生于安徽安庆农村的诗人海子对“村庄”情有独钟,据初步统计,在其抒情诗中,仅题目包含“村庄”二字的就有五首之多,它们分别是:《村庄》(1984)、《村庄》(1986)、《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1986)、《九首诗的村庄》(1987)和《两座村庄》(1987)。在这五首“村庄诗”中,《两座村庄》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也最具阐释难度,其独特的诗歌主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
《两座村庄》共有5个自然诗段(分节线及数码为笔者所加),全诗如下:
1和平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2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3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4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5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村庄静坐 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1987.2草稿; 1987.5改
第1诗段对“村庄”进行概括描绘,强调它们是“诗的村庄”。村庄,作为农耕文化的标志产物,似乎总是与田园风光联系在一起,所以海子首先用“和平”二字形容其内在品质;村庄与滋养万物的大地关系最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村民、树木、庄稼、牲畜等,都是大地欲望的呈现,而大地厚德载物,又是多情的表现,所以海子特用“情欲”二字形容村庄。“和平与情欲”并置,说明村庄既平和安静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一种张力。接下来诗人把村庄喻为“母亲”,这位“村庄母亲”她美在自然,美在生活,但尤其美在诗歌,所以诗人称其为“诗的村庄”。海子深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伟大的“诗歌村庄”的出现并非易事,她往往如同昙花绽放般华美而短暂;惟其“昙花一现”,所以她越发显得“美丽绝伦”。总之,第1诗段是对“诗歌村庄”的概括描绘:和平与生机,诗意与美丽,是“两座村庄”的共同特点。
第2诗段写“两座村庄”分别诞生过两位诗人——“普希金和我”。如果说第1诗段强调“诗歌村庄”共性的话,本诗段则突出“两座村庄”的差别:“天鹅的村庄”——这是诗人普希金诞生的地方;而“沉默孤独的村庄”则是诗人海子诞生的地方。“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是就村庄诞生诗人的历史年代而言的,并非“两座村庄”的前后位置。普希金生于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中国农历五月初四),海子生于1964年3月24日(中国农历二月十一),也就是说,在普希金出生160多年后,乃有海子之诞生。“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这是对普希金诞生地及其成长环境的形象说明。中国农历“五月”正是麦收的季节,而俄罗斯大地却正当麦苗茁壮,普希金就诞生在一个有“麦地”和“天鹅”的“村庄”,足见诗人与大地母亲的紧密联系。普希金的“村庄”与海子的“村庄”形成某种对照关系:“天鹅的村庄”意味着华丽富贵,而“沉默孤独的村庄”则意味着贫穷闭塞。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之家,1811年,12岁的普希金入彼得堡南郊的“皇村”读书,在“皇村中学”度过了6年宝贵的时光。普希金就是从“皇村”那里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一生为其写下许多首诗歌,其中有一首《皇村》(1819)非常著名:
记忆啊,请你在我面前描绘,/那些令我心驰神往的迷人的地方,/我曾以整个心灵在那儿生活过,/请描绘那里的树丛,它培育过我的情感、我的爱;/在那里,我从少年成长为初谙世事的青年,/在那里,我得到大自然和幻象的抚养,/懂得了诗歌、欢乐和安详……
在俄罗斯历史上,美丽的“皇村”与“皇村中学”不但风光旎丽,吸引了许多天鹅居留,似乎还有奇妙的文学气场,从那里走出了灿若群星的文学家和诗人群体,“皇村中学”也被誉为“诗人的摇篮”。因此,在“精神故乡”的意义上,的确可以说,诗人普希金诞生于“皇村”这个特殊的“村庄”。
相对于普希金的“皇村”,海子的出生地“查湾村”,则是一个“沉默孤独的村庄”。海子在《给母亲·风》中写道:“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虽然贫穷,海子的“查湾村”依然是美丽的,他曾在《村庄》(1984)一诗中这样描写——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
“査湾村”,这个美丽的村庄,它贫穷的生活和诗意的山水养育过诗人海子;如同普希金的“皇村”一样,“査湾村”也是海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二
第3诗段表面写的是刮过“村庄”的那些“风”,实际上诗人却是借“风”喻“诗”,表现“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与传播状况。
“两座村庄”诞生过“两位诗人”,那么,他们的诗歌创作如何呢?对此问题,海子却抛开“两位诗人”的创作情况不谈,只是接连三次写“风”吹在村庄,令读者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海子运笔的高明处正在于此——原来,“风”在古汉语里即指“民歌歌谣”,例如“采风”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而《诗经》中的“国风”即古代十五国的民歌民谣。鉴于对汉语词汇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海子在本诗段巧妙地借“风吹”来隐喻“普希金和我”的诗歌创作与传播情况。
“风吹在村庄”是本诗段第一次写“风”,该诗句可理解为:有诗歌自“村庄”诞生并且“风行”开来。接下来“风吹在海子的村庄”一句,则具体到诞生于“海子的村庄”的那些诗歌,它们像风一样吹向远方——这是诗人第二次写“风”。诗人第三次写“风”,尤其耐人寻味:“风吹在村庄的风上”——当如何理解呢?我们不妨展开一些联想:或许从“俄罗斯大地”吹来的普希金“诗风”在“海子的村庄”继续流行?或许刚刚从“中国大地”涌起的海子“诗风”,吹到了普希金“诗的村庄”?或许两位诗人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跨越了国界,产生了共鸣……如果普希金的“诗歌村庄”是“俄罗斯大地”的象征,那么,海子的“诗歌村庄”则象征着“中华大地”。海子和普希金,他们的“诗风”跨越了两国国界,不断吹拂且相互影响,所以才会“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海子写作《两座村庄》之际,适逢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流传“久远”的那一阵“诗风”理当喻指普希金诗歌;而刚刚刮起的那一阵“新鲜诗风”,无疑缘于海子诗歌!——这,就是海子的诗歌“野心”,他渴望将来有一天,自己的诗歌能同普希金的诗歌相提并论,各领一代风骚!
作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而中国的海子则以 “中国的太阳”自许,他写道:“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 ……太阳是我的名字 / 太阳是我的一生”(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认为:“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他后来还立下这样的雄心壮志:“我要成为一首中国最伟大诗歌的父亲/像荷马是希腊的父亲 但丁是意大利之父 歌德是德意志的父亲/我早想成为父亲 我一定能成为父亲”(海子《生日颂》)。可以说,海子将自己与普希金相提并论并非一时脑袋发热;他敢于用生命去攀登世界诗歌高峰,成为“中国的普希金”早已内化为海子强烈的使命意识!
有诗人的诞生,便有诗人的死亡。该诗第4诗段所表现的便是“两位诗人”的“身后”荣耀——“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如果“北方星光”代表普希金的话,“南国星座”显然即为海子的自况。当人们仰望夜空之时,“普希金和我”的灵魂已化为两颗耀眼的明星;而在大地之上,他们的躯体则安息在“村庄母亲”怀抱之中。那么,海子为何说“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中”呢?这是理解本诗的难点之一。
海子在《寂静》一文中曾写道:“大地如水,是包含的……它像女人的身体,像水一样不可思议。因为它能包含,它能生产。……我以水维系了鱼、女性和诗人的生命,把它们汇入自己生生灭灭的命运中……”在海子的思维世界里,“大地”、“母亲”和“水”,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为喻,大地若水,母亲若水,村庄如母;“大地”怀抱诗人,如同“村庄母亲”怀抱自己的“闺女”,又恰似大水怀抱自由的“鱼群”。在本段诗歌中,海子把“闺女”和“鱼群”比喻为诗人,意在强调诗人同“村庄”之间,既是“母女”关系,又是“鱼水”关系。
在海子看来,诗人最终能躺在“村庄母亲”怀抱里,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他想象自己谢世之后,灵魂能化为天上的星斗,躯体则埋葬于村庄的墓地。当那些前来凭吊的人们泪如雨洒的时候,“我”会和已故的普希金一样,诗意地“安睡在雨滴中”……不过,海子又懂得:世人的“泪水”只是暂时的,“一宿虽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圣经·诗篇》30:5)。所以他断定:“是雨滴就会死亡!”事实上,海子始终对世俗的一切保持着某种警惕,他知道,诗人唯有化作天上的恒星,才能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
三
如果说第4诗段所写的是“两位诗人”的身后“荣耀”,那么第5诗段所预想的则是“两位诗人”的诗歌在世俗世界中的“境遇”。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这里的“风”并无象征意义,就属于自然界的大风。接下来,为进一步深化诗歌意境,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大风飞扬,呼呼作响,吹在普希金的“村庄”,也吹在海子的“村庄”。这里的“村庄”是指“两位诗人”那“诗的村庄”——其墓地上已有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建立起的“诗歌丰碑”。“村庄静坐”,如同诗人的“墓碑”沉默无语,也意味着诗人那些“不朽的杰作”尚处在沉寂状态。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黑漆漆的财宝”尽管价值连城,却并不会被人发现,恰似“普希金和我”的诗歌“丰碑”,并未得到世人的真正重视。“静坐”一词,写出了诗人海子内心深处的委屈和寂寞。试想,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业已建立起自己的诗歌“丰碑”,可是在一个诗歌的黑夜时代,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作品,这是多么绝望的夜晚啊!
不过,在海子的诗歌中,漆黑的夜里似乎有一双神秘的耳朵在倾听空虚的大风呼呼作响,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睛在俯视大地上普希金的“村庄”和海子的“村庄”。这神秘的观察者似乎扮演了上帝的角色,高高在上地俯瞰人世间两位诗歌才子的坎坷命运。这位神秘的观察者其实不是别人,而正是该诗作者——海子。尽管智慧的海子业已洞察到大地上的黑暗秘密,诗人对自身的寂寞处境却依然无能为力,这一点颇似希腊神话中的天王“宙斯”,尽管他掌握人间一切事务,与“命运之神”混同,但有时他自己也不得不听从“命运”的支配。所以,一旦遭遇到诗歌的黑暗时期,普希金和海子的“诗歌丰碑”也只能在漆黑的夜里“静坐”,而作为“诗的村庄”,它们也只能在“俄罗斯大地”和“中国大地”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这意味着相对于诗人普希金而言,海子的诗歌作品将在世俗的黑夜中被埋没更长的时期……至于自己的“村庄”如何被唤醒,其诗歌“丰碑”何时能够矗立于世界诗坛,这些都是诗人未知的命运。
行文至此,有一个问题需要与读者探讨:海子动辄与大诗人普希金相提并论,其诗歌“野心”又是如此之高,他是否已陷入“妄想狂”或“自大狂”的心理渊薮?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轻率作结是不明智的,或许了解一番古今中外伟人们的心理世界,对理解海子的“王者心理”会大有裨益——行吟于江湖的诗人屈原,发出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般孤傲的声音;隐居于南阳草庐之时的诸葛亮,则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诗人毛泽东曾写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惊世骇俗的诗句……哲人尼采则以“太阳”自居,并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对着太阳说:“你伟大的星辰啊!倘若你不拥有你所照耀的一切,你的幸福何在?”至于海子所渴望比肩的大诗人普希金,他那首《纪念碑》更是睥睨天下,不可一世:
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扬起,/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不会消亡,/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就会传扬。//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普希金的“高傲”与“自负”正是其高贵与才华的另类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写出这样独特诗句的诗人,才配称“普希金”这一英名。经过对比阅读,我们便会发现,较之于普希金直抒胸怀的《纪念碑》,海子的《两座村庄》在情感和诗艺上更加含蓄蕴藉,并不显得“歇斯底里”或“狂妄自大”。作为“以梦为马”的青春诗人,海子凭借其优异的禀赋和狂热的理想,写出自己内心梦幻般的诗歌愿景,表达藉助诗歌比肩伟人的雄心壮志,理应得到更多读者的正面理解以及更多学者、评论家的深入研究。世人普遍赞同普希金的《纪念碑》而对海子的《两座村庄》知之甚少,那是因为普希金久已爆得大名,而海子的诗歌地位尚未得到公认而已。尼采有诗曰:“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这警句仿佛针对诗人海子而发,因为海子的作品是指向未来的,无论多久的“深自缄默”,终将“声震人间”。至于如何唤醒海子沉睡的诗歌“村庄”,并逐步认识到海子所建造的诗歌“丰碑”的意义,正是摆在中国当代诗评家前面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诗人海子笔下的“两座村庄”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除诗中多次提及的“村庄母亲”外,它们还象征中外“两位诗人”,天上的“南北星座”乃至地上的两座“诗歌墓碑”。在这首才华横溢的抒情佳作中,海子处处与普希金相提并论;该诗一方面揭示出中俄两位诗人与“村庄母亲”之间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海子渴望藉助诗歌比肩伟人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
【2】“皇村”是俄国几代沙皇的行宫,位于圣彼得堡南郊,其设计融合了欧洲不同风格的建筑与园林艺术。
【3】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8页。
【4】《寂静》一文,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4页。
海子在许多诗篇以及文章中自称为“诗歌之王”,他还经常在诗作中自比为“太阳”。
【5】[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序言》,见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5页。
【6】[俄]普希金著 卢永编选:《普希金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7】[德]尼采著 周国平译:《尼采诗集》,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注】本文刊于《九歌.四季刊》2024春季阅读专号。作者,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