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歌·四季刊》的头像

《九歌·四季刊》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408/26
分享

校园里的摩崖

“校园里的摩崖”是一种雅古式的隐喻,取摩崖石刻与幽静茂林、潺潺流水、山林峭壁、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那种浑穆自然的山野人文意蕴。其实就是校园文化语境里的那些承载着“人文精神”“母校情谊”“大学之道”的文化生态景观石刻,这些石刻中有“淡泊明志”“笃行”“慎独”“止于至善”“学无止境"等塑造师生心灵的教育箴言;有对母校深怀感念和祝福的“情同手足”、“根深叶茂”“桃李芬芳”“缘源流长”捐赠刻石;有带有文化名人加持意义的“羡林湖”“孟真湖”“鲁迅广场”“纾园"等校内湖景及文化广场的命名石刻,还有那些“海棠路”“学思路”“双龙岗”“红叶坡”“校友林”“大雪松”等校园里的道路、广场、园林、 树木、校友留念等标识石刻。

这些石刻并非具有考古价值和文献意义的历史遗存,也多非书法大家或者文人墨客的挥毫书丹,就连刻工都是那些以电动工具代刻刀的业余选手,甚至连文字书写的顺序都有悖于书法传统书写规范,但是在校园文化语境里那些石头之外所隐喻出的文字背后的精神指向和意义世界却幻景为校园文化的肉身,校园空间和回荡在文字中的人文传统与精神隐喻共同建构着时空交错的校园文化氛围美学。

在当代艺术媒介和呈现方式日趋多元的当下,每一位艺术家都在绞尽脑汁的寻求材料的唯一性和表达语言的差异化,这样的一种“排他性”的个性化表达与自我建构的同时,实际上更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魔咒意义上的内卷,而由此出发的艺术创造也更有沦为“空洞的形式躯壳”危险境地的可能。禅语“看脚下”和人类学家项飚所提出的“附近”概念不失为“艺术当下”与“艺术附近”的一剂良药。我每天行走和身处的校园,这里的人文景观、一山一石、草木枯荣、青春书写就是我在场的附近和艺术田地,当我们换一种视觉感受方式去观照这些校园石刻的时候,在传统书法标准和历史衡量尺度似乎看起来毫无价值的那些“身边“和”附近”,已然幻境为文字和痕迹共生的指向校园文化建构的视觉艺术图像,而“校园里的摩崖”拓印这一过程则变成了“具身技术美学"视域下的“艺术行为事件”。

日常生活美学的研究者约瑟夫·H.库普弗认为:“审美价值渗透进了日常生活,而不应该认为是为博物馆和音乐厅所专有。”对那些转译后的一系列富含精神意象的视觉文字作品,更会物化为校园里一种召唤结构式的人文生态艺术装置。当你再回头漫步在校园里,驻足在那些石刻前留影和思索时,那些人文经典中的思想先贤的经典古训和醒世警言已随着你的思绪映照在你的脑海之中了。

“校园里的摩崖”拓印系列作品的创作,是我对运用当代艺术工作方式如何去建构自我的“艺术附近”的思考与实践,更是一种“寻常物的诗意嬗变”的美学理念的分享。当老师们整日里忙碌在科研、教学、家庭的繁杂日常时,当同学们在虚拟世界中建构着自己的“遥远的附近”时,看一眼“脚下”和“身边”,就像日本国宝级艺术家熊谷守一那样,可以连续数月歪在草丛中观察蚂蚁爬行、刀螂的呼吸、水滴的律动和苍蝇的美感。如此,你身边的世界突然变得陌生和诗意起来,你会从中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生活之美的“炼金术”吗?

历时几个月的捶拓、拍摄和整理,这些校园里的摩崖的艺术图像终于呈现在了这本小册子里。在书的编辑过程中,我尝试把“书”作为一种“替代性空间”进行展场方式的转换,每一件作品都是以石刻“拓印”和“摄影”并置的的方式呈现,共同构建校园石刻文化的视觉艺术语境。那些关乎身体现象学、身体美学、日常生活美学、气氛美学、路上观察学等艺术观念的哲思语句摘录和嵌入,不仅是我对这次校园里的摩崖艺术拓印行为和呈现方式的哲学和美学上的观念思考,同时也是对展览中“教育箴言”、“景观命名“、“励志寄语”、“校友礼赠”四类不同石刻类别的隐性分隔和观看路径的导引。

让我们跟随文字中那些思想大咖的导言,散步在“校园里的摩崖”所呈现给我们的人文世界里,度过一段美好诗意的逗留时光!

【注】本文刊于《九歌.四季刊》2024春季阅读专号。作者: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沈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