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不知肉味”的年代
“闻韶碑”,坐落在齐国故都临淄的韶院村,碑上刻有“孔子闻韶处”五个大字。它是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期间,“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的写照!我们应当知道,孔子是有薪水的,那就是拜师的学生或家长按时馈赠和奉送的干肉十条,以(束)代金或学费。可以说,当年的孔子并不缺肉吃。
可是,为什么“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呢?那是因为他的全部心神,沉入到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当中,欣赏音乐,观赏美女着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孔子因陶醉这空前的音乐,而忘记了吃肉的享乐和嚼肉的滋味。直呼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难怪(《礼记•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三月不知肉味”,是三月吃肉不知味?还是三个月吃不到肉味?还是拿着干肉换了入场的门票?或者另有隐情,谁能说明白!
由此,我联想到我。岂止三月不知肉味,有时一年半载的也难以闻到肉味!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生活困难时期,肉价还真低。那个时候的人都以能买到大肥肉为荣耀而自豪。没有一点门道或关系,以及那不会来事的人,是拿着钱也绝对买不到手的。
有一年过节,父亲很大方地给我两块钱,让我去买肉。冷飕飕地,天不亮我就出门到肉店门口排队,那里早已是长龙一串了,我排在尾巴上。未开门,眼看着熟人和关系户喜气洋洋,提前买走了。开了门,一呼隆就乱套了。又看着身强力壮者摇头晃膀,插队钻空子后提着肉扬长而去。个子矮小的我像块木头一样,讷讷地乖乖地眼巴巴等候着,案板上早已空空如也。我扫兴而归。心中说不出是酸楚还是郁闷,空落落的。那年月,能买到肉,已经是很幸运了。假如,让人们回忆吃肉的故事,恐怕最多的是“不知肉味”的年代!
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能够满足百姓吃肉的事情,无从考证。单从上个世纪说起,中国的老百姓敞开吃肉,还是近三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
如今的柜台上,猪肉、牛羊肉、兔子肉、鸡鸭肉等食品应有尽有。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胃口,满足了“民以食为天”的需求。
肉食加工流水线,源源流长。肉食品花色品种千变万化,不断地供应着亿万家庭和公共就餐场所。尤其是现代人讲究饮食健康和营养的格调,注意生活的质量。不会以食用大鱼大肉和肥肉为美,而是倾向于环保、绿色食品。人们怕得肥胖症,担忧脂肪过剩造成身体负担。买肉时,会过于挑剔,青睐于瘦肉,让卖肉的很难为情。人民的生活,正是那“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长趋势。让人禁不住喜笑颜开!
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高度概括。关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大计的生活问题,早已纳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决策之中。尤其在今年,猪肉食品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和政策,来加大猪肉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和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制定了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补助。吃肉,这个小中见大的话题,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想一下,历史上有哪一个政府如此给予特别关注?历史上又有哪一个朝代曾经那么重视!
二千年的“闻韶碑”,虽然还怡然自得地竖立在那儿,经历了二千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似乎是在从另一个侧面,昭示着一个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的话题,那就是时代发展进步了,无与伦比!它还似乎在想说明着什么?那就是让现代的人们在休闲度假旅游、欣赏石碑文化,回顾历史的时候,要善于用事实,客观、公正地去评论建国60年以来的丰功伟绩!
(原创于星星赶山文斋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