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铁路沿线一个三等火车站上,住了30多年。据说,这座车站是德国人修铁路时建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内行人只要打眼一看老站舍的建筑风格,就能找到欧洲人遗留的踪迹。火车站不大,住家不多,自然人口也就很稀少。
但是,那里的树多林密,空气清新。显得格外典雅、幽静。又因为靠近村民的耕地,地里的庄稼茂盛,分季节或郁郁葱葱,或硕果累累,使得这里到处充满了生机。
火车站的西边,前后两排57间青瓦房,座北朝南。不用猜就是典型的北方民居。房屋前边是铁道线,昼夜奔跑着轰隆隆的火车。这是人们最熟悉最欢快的声音。
屋后有一条三米多宽的马路,充其量不过是一根乡间小道,没有铺垫一点儿沙石。路面上经常陈列着一些黑糊糊象软枣一般的羊屎蛋,象蒸油卷一样的牛屎派。只要深翻一下就能种出好庄稼,乡土气息特浓,因此,使人倍感亲切。
这是一条通往城镇的必由之路。它是我们这里出门与外界连接往来的捷径。常年为过往行人和车马碾压,使得这泥土路跟人一样淳朴、实在。晴天,路面光滑,也无尘土飞扬。可是,在雨天里却是泥泞难行。尤其是碰上连阴天,更是举步维艰。走在上面,能粘住你的双脚,与人一样的热情,亲密无间。
这条路,虽不起眼,通过它的延伸和与外面的联系交往,由此也就赋予了它很强的生命力和神秘感。名人说路,让我领悟;平民百姓说路,让我感动。路,也象人一样,对它要投入感情,真诚地对待它,呵护它,才能成为人们永远的朋友。路可以给人带来方便,还可以带人走向理想。
这条路,随着人们的目光延长。透过树林,穿越桥梁、村庄,通向乡镇、都市。这小路,有时笔直,为人指引了坦途;有时弯曲,向人诉说着坎坷的历程。它见证了农田从贫瘠到丰盈的变化;亲历了腰弓肩袢,拱独轮车到手握方向盘轻松驾驶汽车的演变;也目睹了铁路日新月异,从蒸汽机车至内燃动力到电力机车牵引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条路上,我曾经脚踏实地,不间断地徒步丈量了6个年头,直至上完了小学。冬天早值日,天还不亮,我就背着书包,抱着劈柴,深一脚浅一脚,诚惶诚恐地往学校里摸。夏天晚自习,我望着夜空,数着星星,磕磕绊绊,饿着肚子朝家中赶。脑海里全是大人们的聊斋故事,满是神奇鬼怪的片段。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告诉过我,晚上走夜道只要记住“明水、暗道、 黑泥窝”的口诀,就掉不进水洼和泥坑,保准走不错路。走着这路,使我明白和印证了许多生活的真谛。这路,它刻录下了许多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有我与小伙伴们嬉闹追逐的脚印,有我童年天真无邪的猜想和期盼。
这条路,领我走进了知识的殿堂,领我走出了家门,带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使我走出困惑走向未来,走上了成熟、自立、刚正。
虽然,我的家早已搬迁,可是那条路象一段金色的线,永远镶嵌在那里,让人萦怀不忘。在我的眼里,它永远朴实无华,毫无矫饰。如今,这条路变迁了。然而,它依然如故,不改乐善好施的习性,默默无言。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以阻隔。其实,它根本就没有功利的思想和图报的念头。还是老样子,陪伴着小火车站上隆隆的列车,任凭人们在上面,永远不停顿地走着,任劳任怨地负载着人们,世世代代行往各处,走向了四面八方。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