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读了著名作家商子雍的《石泉的山水和人——序蒋书蓱阅读此君的文章。从照片和名字判断,博主应该是一位年轻女性,但博文中,除过那些感情细腻、行文流畅的散文以外,还有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性文字,并且涉及范围很广,举凡小说、散文、诗歌以及绘画、书法、摄影……都有论说。”
冲着这句评价,先随便翻阅浏览了《河流传说》中第一部分“逝水流年”里的个别篇目,感觉作者叙事时往往要夹杂一些颇具抽象意味的事物,用做意蕴象征来抒情达意——感情的宣泄表达并非直接渗透在叙事的字里行间,而是给人营造一种朦朦胧胧的色彩,让人揣摩不定。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尤其是认真读了她的《大雪深埋》追忆母亲一文,更有这种感触。她有意将回忆母亲的情景放置在自己身处大雪时对雪的霎时感悟中。正因如此,我除了领略到雪对她的内心变化外,而文中的主角母亲的形象却很模糊——准确地说没有感动我!我总觉得对亲人,尤其是对过世的亲人——父亲或母亲,还是实实在在用鲜活的事实来说话,表达思念之情,较易动人。
不过,这篇文章却激发了我对去世母亲和父亲的回忆。为此,我先后写成了《怀念母亲》和《父亲的梦》之文。写法自然和蒋书蓱不同。我是满含热泪写完了这两篇文章。尤其是后者,对父亲生前俭朴、勤劳、沉默、坚忍的一生的叙写,可以说几乎完全是在以泪洗面的状态中完成的。脑子里其实没有什么可用的技巧,然而一同事看罢禁不住说他差点掉眼泪了;发到中国散文网上,一个叫秦正球的读者说:“你这篇文章把我看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祝福你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青春常在,事业辉煌!”另一个叫“拾荒雨季”的读者也发来信息说:“文字感染人!祝福你!”拿回家,妻子看毕说,她也掉眼泪了。后来查看散文网,发现《怀念母亲》一文短短几天,就先后收到“诗意乡村”、“少华山”、“纤纤柳絮”、“YY”等散文网会员或读者“推荐阅读”或“欣赏”的评价;而《父亲的梦》一文,短短一周内,就有378人阅读,也收到“何若冰”等读者的“推荐阅读”的评价。这些不虞之誉,让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和亲情散文理应直接铺陈叙事的写法。
随后又随便阅读了《白杨树》《天鹅》《夜半歌声》《雪地上的乌鸦》等散文,写法和《大雪深埋》大同小异,觉得没意思,就看着目录,猛然发现了第四部分也是本书最后一部分“水韵弦音”中的两篇评论文章,令我兴趣倍增。
首篇是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何群仓写的《饱含散文优势的作品——评蒋书蓱散文集美好的意境”“通过文章所描写的声色形让人感知多彩世界”“ 描写人物性格直截了当”“揭示人物命运既全景又简约”“结构的专一、深透、丰满和匀称”“环境对心态有直接的衬托”“描写独特的自然景象可以尽展功能”及“优美的语言”。
而令我大为吃惊的是,何副主席不惜笔墨大为赞誉的却完全是她这部散文集“逝水流年”中的作品。偏偏还用以上我不喜欢的文章来举例加以说明他的独到发现——八个优势的举例说明,所引用的除了“水韵弦音”中的《声响》一文而外,也全是“逝水流年”中的文章,且“逝水流年”中除了《隐隐约约的水响》一文只字未提以外,其余11篇散文在“八个优势”的例证中都有提及,且大都反复提及。而对第二部分“水流翰香”和第三部分“山光水色”这两大主体部分却只字未提。为什么全书199页,而只占了57页的第一部分却受到如此赞誉?这令我大惑不解。难道我的判断真的错了吗?我带着疑惑在反复追问自己。于是就想在第二篇评论中找到答案。
另一篇是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杨文丰写的《诗情与富含象征意蕴的散文》。杨副会长虽然没有何副主席评论的那么详细深入,但对她的散文也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说:“蒋书蓱的散文注重意蕴意境,具有自己的境界,有鲜明的诗的底色内蕴,是以诗作底蕴的抒情散文,这与其爱诗,并且也是诗人有关。”又说“其文字呈现出既有诗人的感觉、女性的细腻,又带有评论家的思维和西部男儿的气概。”还说她的散文语言亦为其所称道。并概括说“其语言者有诗,却远离无病呻吟,准确结实,简净单纯,健康明丽,别具情韵。”还以《大雪深埋》中“我两手空空地回到屋里。屋外的雪落得一阵儿一阵儿地,逐渐覆盖了原野、树木和屋舍。雪也覆盖了一切喧哗与挣扎,覆盖了一切或悲或喜的故事和年华。我和他相逢于一场大雪中,后来,也是在雪中,我和他走散了;我和她们相继都走散了,我不知道她们其中的大部分人去了哪里。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与许多陌生的人相识、相聚,又各自散去。……小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茫茫的雪覆盖村舍,心头总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忧伤,想走过雪到远远的地方去。而当我的身体落满经年的大雪,一身疲倦地回到屋里,我才发现,长久以来我心中赖以保留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片有若落雪的白茫茫的空地。风拂过原野,像我最初的理想。”还说“这样的语言,有着悲凉的深情,诗意的情境……”
读罢这两篇评论,我觉得自己对作者的认识不够全面,于是就一口气带着思考读完了整个散文集。读完后,令我欣赏的却是该散文集“水流翰香” 中的评论文章 。比如《诗心•爱心•童心——杨文丰实践》《我读智圣鬼谷子秘传》等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读费秉勋的一本书》《好女如诗——桑眉印象》《敬重陈忠实》等写人文章,令我认同,可能是费秉勋和陈忠实自己都比较熟悉的缘故吧,感觉很真实,也很亲切,尤其是作者对陈忠实的感激之情,可谓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令我感触颇深。而最令我动容甚至能产生共鸣的作品却要数《真情写作的力量》。文中对爱情小说《寒冬不冷》的作者赵坤做了叙写。由于这部小说完全是赵坤的情感经历的真实再现,于是她评价说:“《寒冬不冷》最令人欣赏之处,正在于他的情感单纯得不掺杂任何杂质,语言不受任何形式的羁绊,内心强大的情感超越了语言表达的本身,也因此使语言获得力敌千钧、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不就是我一直所遵循的以情动人的表达方式吗?既然作者对赵坤用真情写作的方法赞誉有加,为何写自己的母亲却要另辟蹊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
另外,她还对《细溪诗文集》、张昌斌新诗集、韩少立画马、赵心琴与袁开齐绘画、杨遇泰和张文治山水画、化成发绘画与书法和杜昌义、康金鸿、刘新民等人的书法及其陈耀明、王仰才的摄影等都做了详实而富有见解和水准的评论。由此可见,作者读的书之多,涉猎之广,叫我自愧弗如。此时才想起杨文丰对她的评价:“她的写作既涉及日常事理,实诚淳厚,还体现了人生的诸多无奈和荒凉,又涉及绘画、书法、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体现了其较深的生活积淀与多方面的艺术涵养。” 而后半部分的评价却与商子雍不谋而合,也叫我完全认同。
回过头来再读第一部分“逝水流年”中的12篇散文。终于理解了何群仓赞其散文是“饱含散文优势的作品”的论断。尤其是何群仓对其作品“通过文章所描写的声色形让人感知多彩世界”的精彩论证,不仅令我叹服,对照重读之后,也令我茅塞顿开,同时也终于理解了作者的精妙文笔。何群仓评论说“人们可以听到《消隐的狼》中狼绝望的长嚎,《白杨树》中白杨树在风中沙沙沙的歌唱,夜半歌声中浪漫动听的民歌,《雪地上的乌鸦》中乌鸦喑哑的鸣叫,特别是《玉兰花开》中花瓣在张开时那让人难以捕捉的微声,《声响》中墓穴里安详死亡的声响,《一口无名的碑》中无名碑静立百年而一声不吭的无声。人们也可以看到狼的灰色、白杨树的绿色、天鹅的柔白、雪地的刺白、乌鸦的亮黑、玉兰花的嫩白,人们还可以看到狼眼中影映的月和泪光、狼在月亮上的剪影、映照在水田里弯弯或圆圆的月亮、白杨树的挺直,雪地的广阔、玉兰树的优雅、无名碑的坚刚。……让读者感到一个声色犬马斑斓多姿的世界,从而获得真实的愉悦。”
由此,我才恍然大悟:评论家注重的不全是散文的真情流露,还有除此而外的意境、手法、结构、语言及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等诸多方面。其实,一部散文集就如同一桌满汉全席,不见得你都喜欢吃,然而你不喜欢吃的未必别人就不喜欢吃,也未必就不是美餐。而自己却以自己的口味来评断整桌菜的优劣,却忽略了除爱吃的这道菜之外,其它菜的独特风味。这就是何群仓和杨文丰之所以对蒋书蓱散文如此褒奖的原因。从而也见证了自己对文学作品认识的肤浅。尽管自己的作品做到了以情动人,但却缺乏了散文的其它优势,这就要求自己也要像作者一样,勤于读书,博览群书,拓展涉猎面,由此,思路才能开阔,见识才能广阔,写法才能多变,风格才能独特。这应该是读书的启示——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纪昀清《读书的启示——读蒋书蓱散文集<河流传说>》,2015年10月10日,发表于《陕西作家网》;2016年6月29日,又被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主办的《纪实天地》刊载】。
201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