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昀清的头像

纪昀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9
分享

周至秦腔缘

文/纪昀清

周至与秦腔,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周至人,对于秦腔,我再熟悉不过。

我们神灵寺村早年就组建了秦腔剧团,我就是在该剧团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神灵寺秦腔剧团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在村支书宋志茂带领下成立的,其中高社、郭精明、朱兴隆、张海与赵生武等人都相继担任过该剧团团长。而竹园头村的王兴国、张佐验、赵一言和高臭臭则分别担任过该剧团前四任导演。

在这些导演中,有一个人叫我记忆犹新。记得儿时,我们村就盖有巍峨壮观的大戏楼,坐南朝北。我经常见一位叼着雪茄的戏曲教练,手持一根像教鞭一样的竹棍,领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姑娘在戏台上日复一日地训练或排练。后来才知,他就是神灵寺秦腔剧团的第二任导演张佐验。那时候,神灵寺秦腔剧团如日中天,远近闻名。不仅在本县焦镇、殿镇、富仁、新河、甘沟、千家湾、薛堡子、沙云、杨家大墙、马村等村落留下了表演的足迹,还在咸阳兴平、武功普集、户县大王、陕北、河南、甘肃等地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当时,在群众中口碑俱佳的本戏剧目主要有《二进宫》《三娘教子》《打焦赞》《牧羊圈》《对银杯》《软玉屏》《白玉楼挂画》《劈山救母》《串龙珠》《康义卖桃》《哑女告状》《转肠壶》《玉虎坠》等。在这些剧目中,较为著名的秦腔演员分别是:扮演老旦的张雪梅;扮演净角的牛宁宁;扮演小生的王棉英、侯亚娟;扮演旦角的纪美娟、侯红霞、纪劝劝、朱印尔、纪小利;扮演花旦的纪社社;扮演武旦的毛亚丽;扮演丑角的宋拴狗等。

在这些演员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是以扮演包拯出名的牛宁宁。她来自于兴平,是张佐验导演的得意门生,亦是人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假小子。她长得膀大腰圆,加之平常留着男生特有的短发型,不了解她的人,乍一看,说不定还真把她当男生看待呢。有一年隆冬,我就见她穿着黄大衣,骑着摩托风尘仆仆疾驰而去。当时,我还真就将她当成了男生。虽说她其貌不扬,但她扮演的包公形象,却深入人心。尤其是那富有威严的黑花脸扮相和与生俱来的雄浑有力的男性声腔,简直把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演活了,怎能不叫人经久难忘呢?

第二位是宋拴狗,与我在同村八组居住,且是我的邻居,也是张佐验导演的徒弟。由他主演的两部秦腔戏至今仍叫我镂骨铭心:一部是家喻户晓的《张琏卖布》,他在其中扮演的是丑角张琏——那副令人忍俊不禁的白眼窝的扮相,令我每逢想起都倍感滑稽可笑;尤其是他将与其妻子对答时牙尖嘴利、油腔滑调、百般狡辩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令我过目难忘。另一部,则是传统秦腔戏《杀狗劝妻》。该剧讲述了曹庄娶妻焦氏,焦氏性情刁泼,她不满婆母让曹庄弃官归家,动辄出手打骂,恶言相加。一日,曹庄打柴未归,曹母腹中饥饿,焦氏却以干馍、清汤敷衍。婆婆啃不动,焦氏竟将其喂犬。曹母要责打焦氏,焦氏反将婆母暴打。曹庄回家,强自忍耐,好言相劝。焦氏误以为得计,更加无理取闹。曹庄忍无可忍,举刀欲杀,因曹母阻挡,一气之下,误杀家犬。焦氏惧怕,于是向婆母赔罪央求宽恕。善良的曹母劝服了儿子,焦氏为婆母相救所感动,终于幡然悔悟、主动认错,从此全家和美的故事。

宋拴狗在《杀狗劝妻》中饰演的就是楚国大夫曹庄。他将曹庄的一颦一笑以及由婉言劝妻到气冲牛斗、不可遏制,再到持刀怒杀家犬和气势汹汹追杀刁蛮妻子的一连串情绪变化,表演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称绝。由于这部戏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更具有教化人“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加之宋拴狗和女主角相得益彰的精湛表演,因而备受百姓喜爱和好评。

第三位是张雪梅,在我村七组太白街居住,还是我的小学同学宋小伟的母亲。从我打小记事起,她就一直在外跟随剧团唱秦腔。2012年4月17晚,我家为新房举行入烟仪式,就曾邀请秦腔自乐班来助兴演出。其中,就有张雪梅的精彩表演。她唱腔圆润,声线细腻,将旦角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叫人交口称赞。

除此而外,板鼓手朱地地和盲人板胡手刘在理也特别有名。

朱地地是我村九组村民。他皮肤黝黑,瘦高身材,是神灵寺秦腔剧团不可或缺的板鼓手。他的板鼓表演,丝毫不亚于陈彦《主角》中的胡三元。毫不夸张地讲,他的板鼓就是整个秦腔乐队的总指挥,贯穿了整个秦腔表演的由始至终。不管是板胡、二胡、三弦、琵琶,还是唢呐、铙钹、小锣、梆子等伴奏乐器,都要根据朱地地的鼓点节奏来伴奏。每逢大戏开场之时,朱地地就会将心爱的板鼓摆放在面前,并给腿面子上垫一块软布,然后手持一双类似筷子一般细长的鼓签,正襟危坐,并全神贯注地盯着板鼓,仿佛在迎接一个神圣的时刻的到来。随着大幕的徐徐拉开,只见他厚重的双手就开始在腿面子上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来回跳舞,随着这一连串的舞动,那轻巧的鼓签便像珍珠落玉盘一般连续敲击在鼓皮上,发出的脆响亦时急时缓,时轻时重,时而如林鸟啼啭,委婉动听;时而如战马嘶鸣,浑厚有力;时而如飞来横祸,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而如喜事连连,热热闹闹,欢欢喜喜乐乐。不管是哪种声响,皆如天籁之音,令人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而盲人刘在理更是神乎其神。他是我村四组村民,虽天生目盲,然而自幼却对板胡情有独钟,他的板胡拉得行云流水,每逢村上唱大戏,都要将他邀请至戏台一侧,予以伴奏。只见他端坐在那儿,先给腿面子上垫一张皮布,然后就将板胡末端放在腿面子上,双手则一上一下游刃有余地拨动着弦儿,那荡气回肠的声乐宛若潺潺流水一般倾泻而出,恰好与朱地地的板鼓等乐器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心旷神怡,自我陶醉。

毋庸置疑,不管是剧团导演、演员,还是乐手,他们都为神灵寺秦腔剧团的演出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切都让我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而更叫我刻骨铭心的,却是庙会唱大戏。逢年正月二十五至二十六关帝庙过会,村上都要组织秦腔剧团唱大戏三天四晚上。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极少,看戏无疑就成了人们的最爱。尤其是到了晚上,随着铿锵有力的板鼓、铙钹、板胡等乐器的整齐合奏,原本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戏台底下,瞬间就变得鸦雀无声,只见黑压压一片的人群中,有自带凳子安然就坐目不转睛的,有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目不斜视的,还有将碎娃顶在肩头屏气凝神的,每逢唱到精彩处,人山人海中就有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喝彩,这一下子就堵住了后面的观众,惹得他们大声叫嚣。迫于无奈,村上干部就拿一条长竹竿,在有观众直起腰的地方,来来回回轻敲轻打,以便维持现场秩序。这样的阵势,真比过年还热闹。

那时候,幸好我提前抢站在了第一排,由于个子矮小,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趴在戏台边沿上,聚精会神地看完了生平第一部妇孺皆知的秦腔传统折子戏《三娘教子》。它是《双官诰》其中一折,着重讲述的是机房训子的情节。演员以青衣扮三娘,老生扮薛保,是生旦并重的“对儿戏”。整部戏一主一仆,一生一旦,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体现出戏曲的集中性。这部戏的情节一波三折,催人泪下,令我至今念念不忘,主要讲述的是:明代,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二房妾室刘氏和三房妾室王春娥。刘氏生一子,薛倚,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遇到同乡,请同乡带回家500两白金。未曾想此人贪图白金,买了一口空棺材放在荒郊野外,谎称是薛广灵柩,回乡报丧,张氏等人悲痛大哭,派薛保把灵柩运回安葬。后来家道中落,张氏、刘氏先后改嫁。而三娘王春娥深鄙之,为了守节没有再嫁,发誓要和义仆薛保一起含辛茹苦,抚养倚哥,并将之送入学堂,自己则靠织布换口粮。倚哥虽然不是三娘亲生,但是三娘却担负起了一位母亲应有的责任。那就是把倚哥抚养成人,并且给他良好的教育。有一天,倚哥在学堂被同学嘲笑是无母之儿,倚哥气愤回家,就对三娘大发雷霆,且不认三娘为母亲。尔后倚哥再也不去上学,整天贪玩,也不把三娘当母亲,还处处顶撞她。三娘苦口婆心规劝倚哥回私塾念书,可是倚哥偏偏不听,三娘一怒之下就打了倚哥,并用刀砍断了机杼,想再也不管倚哥。忠实的奴仆薛保见状,跪求三娘不要撇下倚哥不管。后来,三娘把家里的不幸遭遇告诉了倚哥,希望倚哥能好好学习,倚哥听完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就跪求三娘原谅,母子俩和好如初之后,倚哥再也不出去贪玩了,反而是发奋苦读。薛广在镇江生意失败后,弃商从戎,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成为新科状元。之后,父子相认一家团圆,荣归故里。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现在的老伴与几岁的孩子。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宣扬教育子女成才的久演不衰的秦腔经典戏,对我影响至深,致使我自小读书就格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说句心里话,我打小并不喜欢看戏,原因是在秦腔演员冗长拖音的唱腔中,那些戏词无从让我听得真切,我也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后来爱上秦腔,是缘于一个扮演武旦的女演员。那武旦,长相姣好,一袭英姿飒爽的绮丽戏服,如同仙女下凡,尤其是她干净利落的武打动作,令我深深着迷。自此以后,就对秦腔武戏格外喜欢。

而我充满耐心看完的第一场秦腔武戏就是《打焦赞》。讲的是天波杨府中,有一个大大咧咧、性格泼辣的烧火丫头,又是佘太君的贴身丫鬓,名叫杨排风,自幼得到高人传授指点,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一根烧火棍舞得出神入化、无人可敌,而且带有喷火的暗器。宋将杨延昭带领儿子杨宗保镇守边关,不料杨宗保被敌将韩昌擒获,身边的宋将都不是韩昌的对手,全部败下阵来。

无奈之下,杨延昭派大将孟良回去搬兵求救,谁知朝内无将可用,派来了烧火丫头杨排风。焦赞非常看不起这个烧火丫头,言语中多有轻视冒犯,提出要与杨排风比试一番,不料交手几个回合,就被武艺高强的杨排风打败,由此心服口服,携同杨排风出兵三关,打败了敌将韩昌,救回了杨宗保,烧火丫头杨排风从此威名远扬、妇孺皆知。其剧情引人入胜,打斗精彩,令我啧啧称奇。

自此以后,就逐渐喜欢上了秦腔。

而且我还发现了一条规律:只要哪里有庙会,哪里准会有秦腔大戏。记得20余年前,马村过庙会。出嫁至马村的大姐就诚邀我前去看戏。还强调说,他们村上还特意花重金请来了名演郭明霞前去表演。对于郭明霞的大名,我早已如雷贯耳,她不仅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著名秦腔旦角、国家一级演员,还是秦腔“郭派”创始人。代表剧目有《五典坡》《四贤册》《铡美案》等。她从长期的钻研与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一是一声传情,以情带声;二是抑扬有致,层次清楚;三是淳朴含蓄,刚柔相济;四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五是独创了“弹颤音”唱法,把歌剧的某些发音方法用到秦腔唱腔里,独树一帜,独创一派,开辟了秦腔美声唱法的新纪元。

为了一睹这位秦腔名家的风采,我就毫不犹豫地前往。只见临时用帆布搭建的戏台底下,早已被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我便心存侥幸,尝试着从接踵摩肩的人群中钻入,孰料却无一次成功。迫于无奈,只好仿效其他小朋友,站在戏台旁边一土墙上,这一次,我终于见到了郭明霞的“庐山真面目”。只见她身着一袭青衣,脚蹬白底高靴,正在倾情表演《铡美案》中的秦香莲,那浑厚宽阔的嗓音和生动传神的一颦一笑,将秦香莲演得形象鲜明,真如其人。只见将台下一个个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

这一幕,着实叫我真正领教了秦腔和秦腔名家的无限魅力。

随后,出于对秦腔的热爱,我就专门查阅资料,学习了关于秦腔的相关知识。

原来,秦腔属于陕西地方戏剧种,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壮观。”2006年,秦腔被列入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秦腔表演主要采用“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式。其中,“唱”指唱功;“念”指的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的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秦腔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个行当在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程式。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扮演中老年人物的叫老生,扮演青年不挂须的叫小生。旦角有正旦、小旦、花旦、武旦、老旦等。净角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丑角则细致分为文丑、武丑、方巾丑、袍带(官衣)丑、老丑、小丑、丑旦、贴旦、媒旦等。秦腔的音乐以弦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其中二胡、板胡、柳琴等弦乐器是秦腔的标志性乐器。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传统篇目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和渭南派的电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这些常识,对于一个秦腔爱好者而言,都是必须了然于胸的,但熟知这些还远远不够。殊不知,周至县剧团与秦腔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那么,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周至县剧团又是如何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呢?

周至县剧团,可谓秦腔艺术届一个响当当的名号。1952年由秦腔艺人张捷民筹建,1953年正式成立,定名为周至县新兴剧团,后更名为周至人民剧团。县政协副主席李少棠任名誉团长,张捷民、田景义为副团长。早年演出剧目有《双锦衣》《软玉屏》《玉虎坠》《火牛阵》《春秋笔》《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等。随着剧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斩黄袍》《白蛇传》《杨门女将》《母子恨》《卧薪尝胆》等剧目。曾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并以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技艺在陕西乃至全国赢得了“西北第一团”的美誉。

近年来,周至县剧团不断拓展演出市场,调整思路契合点,哪里有需要,剧团的戏就唱到哪里。打起背包,走乡串镇,一天三开箱,五天一转场,年平均演出800余场,如今周至县剧团不仅将舞台搭在了八百里秦川,而且还延伸到了相邻的宁夏、甘肃等地,被热爱秦腔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背包剧团”。为庆祝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平子镇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周至县剧团曾助兴演出8天16场大戏。经过剧团一班人多年来的精心打磨,周至县剧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即便是同样的本子戏,也有着不一样的看点。在大型神话戏《封神榜》的表演中,九尾狐狸精要变身为妖媚的妲己,团里的舞美设计引入了杂技的艺术手法,在观众的眼皮底下瞬间就完成了大变活人的精彩绝技,别具匠心的表演使观众顿觉耳目一新,赞不绝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早晨团里所有的演员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这已经是周至县剧团多年来的规定。为了台上这短短的几分钟,演员们却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披袍摔袖,唱念做打,挑花枪,朝天蹬,跑圆场,戏剧的每个艺术行当都是从汗水与泪水中磨炼而成的。化妆是每个演员必须的基本课,包头、打粉、提眉、画目,一套程序下来,角色的忠奸善恶、生旦净丑,只从脸上就能清晰可辨。一段翻飞的水袖传递着青衣的婉约与庄重,秦腔所展现出的惩恶扬善、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观,被演员们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群厚、史蝴蝶、高广杰、吴建辉、王巧会等都是周至县剧团大家熟知的名角。甘肃的群众爱秦腔,尤其爱看周至剧团的戏。有些观众还慕名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专程赶来,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戏迷们。他们白天看戏,晚上住宾馆,尽情享受着传统秦腔所带来的那种幸福与酣畅。记者不禁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由此而心生敬佩。

更令人振奋不已的是,河南信阳、甘肃天水同一时间二十多场的演出,周至剧团以雄厚的实力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两个地区近万名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欢迎。鲜红的绸缎,表达了广大观众对周至县剧团无尽的浓情和厚意。

有一观众说,周至县剧团的戏不仅好看,而且还有别的剧团所没有的剧目。

此言非虚。周至县剧团与时俱进,不仅重视秦腔传统剧目的演出,也相继推出了《七彩哈达》《公主情殇》《关中晓月》等秦腔新编历史剧。而叫人倍感振奋的是,2018年五一期间,《关中晓月》在西安得以成功首演。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关中晓月》由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组织专门力量,以周至县剧团现有演职人员为班底,邀请国内知名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及灯光等主创团队加盟,并由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梅花奖得主齐爱云与三意社社长、梅花奖得主侯红琴领衔主演。全剧以陕西泾阳女秦商、安吴堡女主人周莹为原型,塑造了一位深受关学思想影响、有血有肉的秦商代表“商英”的人物形象。整部剧以清末庚子国难之际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商英为救护近代关中大儒刘古愚铤而走险,面对重重困难,倾尽家产,最终保存了关学一脉的故事。全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一个小女子内心激发的义举出发,将她的情感变迁嵌入大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性人情的幽微透视,深刻地展示了在新旧思想更迭之时,一个普通女性扶整文化命脉的心路历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对记者表示,《关中晓月》充分尊重戏曲规律,挖掘延伸了戏曲在古典时期就已经高度成熟的艺术手法。全剧结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生动地塑造出商英、慈禧、岑春煊、李莲英等艺术形象。“特别是诉诸心灵的场面与表演,大多要借助眼神、语音、形体、情绪等深度体验,结合身段、程式、场面、调度,共同渗透在人物关系铺排中。秦腔名家齐爱云的表演深沉婉约,韵味悠长,让观众真正进入到艺术欣赏的境界中去探寻。”

更叫人倍感自豪的是,2018年10月2日至10月3日,《关中晓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进行进京汇演。紧接着,2019年8月,《关中晓月》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粗犷的秦韵酣畅淋漓,柔情婉转的唱腔沁人心脾,跌宕起伏的剧情催人泪下,紧凑精致的编排柔亢相融。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观众的多次叫好声将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正因其好评如潮,该剧不仅是陕西省唯一入选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的剧目,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剧团入选的剧目。2020年9月21日,秦腔《关中晓月》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提名。

这无疑是周至县剧团的荣耀,更是周至秦腔的荣光!

这一荣光在抖音等新媒体的传播下,将会更加熠熠生辉!君不见只要打开抖音,周至县剧团的秦腔剧目,诸如《狸猫换太子》《天河配》《忠保国》《双罗衫》《黄河阵》《龙凤呈祥》等都可随意收看,对于戏迷爱好者而言,无异于饕餮盛宴。

诚然,除了大名鼎鼎的周至剧团外,还有在西北五省名声煊赫的周至秦腔剧社。它的前身是2000年,由周至人赵巧苗和她的爱人田满洲共同创办的巧苗戏校,即后来的“周至青年秦剧团”,后又更名为“陕西周至秦腔剧社”。代表作有《杨门女将》《狸猫换太子》《忠保国》《桃李梅》《金麒麟》等。

值得一提的是,赵巧苗是著名的秦腔旦角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周至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学艺于周至艺校,1989年进入周至县剧团。曾获得“凤鸣长安”戏曲晚会优秀表演奖,以及央视《一鸣惊人》亚军等荣誉。赵巧苗曾将舞台中间“席大的地方”让给亲手培养的孩子们,她用自己的满怀热情和对秦腔的一腔赤诚,唱响了一曲园丁之歌。

前不久,闻名遐迩的周至县八月二城隍庙古会,于9月13日晚开始,至9月17日结束,会期四天五晚,邀请的就是以赵巧苗为首的陕西周至秦腔剧社的一帮实力派演员来助兴演出,台下看戏的人可谓人山人海,人气爆棚。《周至掌圈》等平台都进行了热门报道。

除了名演之外,在周至大地,更多的是秦腔爱好者。有的是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唱秦腔;有的是在往返途中,自娱自乐地大吼秦腔;有的是在给新房入烟时,邀请自乐班高吼秦腔;有的是在给老人过寿或给娃待满月时,必唱秦腔;更有的在安葬逝者的前一晚或当日,必邀请当地名演来唱几曲秦腔。如是不一而足。

关于以上与秦腔相关的这一切,其实都与周至地域密不可分。

一言以蔽之,周至与秦腔,宛若一对亲兄弟,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情同手足,难分你我,无可分割。在热爱秦腔的周至人民的影响和带动下,秦声秦韵,业已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秦腔名角,使金周至之光更加闪耀夺目!

 写于2023年8月20日

【《周至秦腔缘》,2023年9月20日首发于“江山文学网”;2023年9月25日刊载于《七天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