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岳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峻极峰” 海拔1491.73米,是太室山36峰中的最高峰,位于太室山中部,是历代皇帝封禅的目的地,因此也称太室中峰、御碑峰或嵩顶。我们这次游览的主要目标是登峻极峰。
2020年10月7日,我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游览了中岳嵩山之太室山。
上午8点52分,我们驾车从郑州棉纺西路出发,10点17分到达景区南门外的停车场。儿子和儿媳每人50元购了门票,我和孙子分别因超60岁与高度不够而享免费游。
景区南门是间4柱顶起的古式建筑,横跨进山大道。门前不锈钢栅门当道,工作人员戴口罩查验入门票证。房顶角钢骨架上“中岳嵩山”4个金色大字分外显眼。字后是褐色的远山。我以此为背景,给儿子、儿媳和孙子拍了合影照。
我们进大门后,先看“嵩阳景区导览图”,确定了游览的路线:先沿东路线经嵩阳书院——仙游桥——太室山广场——老母洞——逍遥亭——观音阁——峻极宫——聚仙亭——中岳行宫——三皇口——天爷庙——登封坛——峻极峰。然后沿去路返回至“天爷庙”,转西线路下山至“法王寺”,坐车回南门。
确定游览路线后,我们一行便顺着东线的游览路先向东南走,忽见路北有处5人铜塑像:北边1人面南站着,双手展开一卷木简,像在讲学。他的前面,东西两边各坐2人,或目视展卷或端坐静听。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孙子,好奇地跑进5人圈里,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后来索性坐进东南角那个端坐静听人的怀里,就像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端端正正的。我赶紧掏出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往前走,就是“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顺着山势逐级北上的五进院中轴建筑。院前设一道门收费,每人30元并查验身份证。儿子正要进门,一摸身份证放车上了。拿身份证往返时间估计需20分钟。所以,儿媳一旁等待,让免费的我和孙子先进去看。书院五进院的正厅都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两侧配房相连。第一进院是大门。第二进院是“先圣殿”,大殿当门是一尊站立的孔子铜像,绾发长髯,两手相握于胸前。两旁是碑雕的孔子学生像。院里有古树、古亭、古碑。第三进院是“讲堂”,里面壁书《嵩阳书院课程》和《嵩阳书院学规》等,古椅古凳犹在。第四进院是“道统祠”,里面是道家名人的石雕上身像和彩色壁画。第五进院是“藏书楼”。 藏书楼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内有清代存书57册、清代木刻版10块,还有1982年嵩山峻极峰发现的唐朝武则天祈福金简(复制品)等。
据介绍,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代更名为嵩阳观,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赐院额“嵩阳书院”。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李纲、范纯仁、朱熹等相继到此讲学,生徒常达数百人。嵩阳书院曾是中国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齐名,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有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赐封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大唐碑。
参观完嵩阳书院,我们经书院东侧北上,一条石板路向山里延伸,时不时有一节向上的石阶步梯。路东是铁网栅栏。路西是高高低低的干涸河道。河道内布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有些顽强的树木在鹅卵石间盘根错节地挺立着。
看着走着,就到了“仙人桥”。仙游桥是一处横跨河叉的上有瓦顶下有桥涵中有圆门通道的建筑景点。由于它地处要塞,景区设人在此查验票据证件。
过了仙人桥,顺着松柏遮掩的石板道往前走1100米许,就到了“太室山广场”。该广场东南部分是一片石板铺成的开阔地,是旅游观光车运行的最北端停车场。场中立一石块,上书“太室山广场”。西部有洗手间、车站售票处、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西北部的一块平台上,立有三大石块,中间最高大的石块上竖书红色大字“中岳嵩山”。字前置有石台和石块,供游人坐、立留影。此向东下移半米高的石阶,又是一块平台,几棵风景树下摆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歇脚和进食。当时已中午12点出头,我们在西边“中岳嵩山”大石块前留影后,便于这里摆出带来的烧鸡、烧饼、水果、饮料等,一边观景一边用了午餐。
餐毕,我们向西先经“寻真”牌坊下的关口查验了票证,然后,继续前行430米许,忽然出现了一连往上几十级的阶梯。阶梯尽头有一关闭的大门,门楣上书着“老母洞”三字。因在修缮,没有开放。经路旁的景点简介牌我了解到:老母洞又称老君洞,是唐代著名女道士潘师正所凿,并在此隐居达20多年,是嵩山著名的道教场所。以前这里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后来这里又同时敬奉无极老母,因此,又被当地百姓称为老母洞。
这时,我们都觉得有些累了,便向东南一拐入“逍遥亭”稍作休息。
自此再向南行几十米是“观音阁”。因为我们的游览目标是登太室山的最高峰“峻极峰”,再绕出主道去看观音阁,一是体力不支,二是时间不允许。因此,我们放弃了游览观音阁景点的计划,沿陡峭的主道继续前行。爬过260米陡峭的山道,我们到达了“峻极宫”。
峻极宫俗称“石船”,因宫东侧有一形状如船的巨石而得名,是嵩山著名的道教宫观。该宫为两进院,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是三佛殿,中轴线两侧分别是三仙圣母殿和千佛殿,三佛殿右侧是安阳宫;二进院中轴线上为峻极宫,中轴线两侧分别为老佛爷殿和由观音殿、老君殿、地藏殿三殿连体的石劵窑洞。
走出峻极宫继续前行,在道东一块小平地的东南角建有一座两层亭子,名曰“聚仙亭”。亭内雕梁画栋,中心折行一窄步梯。我跟着孙子先爬到亭子的上层。啊,好美的景致呀!往南看,大片的城市建筑像被道路隔开的一块块模板,矗立的高楼如小小楼模玩具,河流返着亮光,远山由黛色逐渐远延至模糊在天地之间。往东看,山头骨质般耸立着,可山头西南侧的岩石是竖立排列,西北侧的岩石却是横斜叠压排列的。往西北看,玉柱峰石壁陡立,太阳光下白得如在近前。风化的石头上有树丛生长在石缝里,把部分石壁遮挡,露着的石头看上去就像正在草丛间穿行的羊群。
走过一个坡顶,山路突然缓下,然后由西南向东北又向北、向东再向东南,贴着玉柱峰走过二三百米的弯曲路。在这段路上看玉柱峰,都是石墙一样的立壁,有突兀的石块高悬着,让人触目惊心。时不时有路牌提醒“此路段不宜停留”。穿过险要路段,在玉柱峰的一面特别平滑的石壁上镌刻着大大的“神嶽”二字,望上去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在离开玉柱峰后的一块巨大立石东南面,雕刻着唐代李白的一首诗:“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据说这首诗是李白在嵩山上下寻求盛唐著名女道士焦炼师未遂,于惆怅之中所写。该道士长期隐居嵩山,已有100多岁,王维诗中曾出现过,但李白始终未能见到。
当路途折向东南时,半山腰里冒出两座庙宇。走近一看,是“中嶽行宫”。该行宫台上建筑,台中路道穿行,背山面壑,气势雄伟。双层飞檐下,门匾高悬,一层门匾“中嶽行宫”,二层门匾“道德真源”。宫中供奉神塑像若干。宫前筑一平台,台上设一架望远镜,可眺望周边远景,特别是南边山下的平川市容。台前,一杆“令”字红旗迎风招展。台边,石栏柱头上浮雕生动。行宫附近还有一座神庙,没去细看。
翻过中嶽行宫,上山道陡峭异常,简直像爬天梯。前行时,如果不用双手轮番抓住护栏,就有站不稳的感觉。直至“三皇口”,算是爬到了山脊上。感觉小腿肚子绷得生疼。我和儿子、孙子一边在三皇口的一个小小山头上留影,一边等还未爬上来的儿媳。我在此看到:西边原来挺拔高耸的玉柱峰也成了低于三皇口地面很多的矮子;山南的城区则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雾中,只有白色的房顶,才不规则鱼鳞似的依稀可见。
从三皇口向北,沿起伏不大的山脊前行,约800米到了“天爷庙”。几所古式房子坐落在那里,几个工人正在一处院子里和水泥施工。我们没有进去看,而是一直向前到达了“登封坛”。
登封坛是武则天于公元695年所建“登封坛”的残迹,地面以上部分全无,地面以下只有几块支柱石和一块刻有浮雕的过门石还在原位,给游人留下了遥想登封坛的无限空间。我不禁想起了苏辙的《登封坛》诗:“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再向前就到了“峻极峰”,我们看见有一块四棱台石碑立在峰巅。“终于爬到峰顶啦!”我们欢呼雀跃着向峰巅碑跑去,爬山的疲劳一下子忘到了脑后。那里已经站了几拨人,原来大家都是要在峰巅碑留影的。人们都自觉地按来到的先后顺序排了队,与刻有“峻极峰 海拔1491.73米”的峰巅碑合了影。留影时,有几人牵手站在碑后的,有一人或两三人坐在碑顶的,还有站在碑顶展开自带旗帜的……
留影后,我们环绕峰顶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我打开手机的录像键,把所见美景尽收其中。
儿媳也终于爬到了山顶,可惜的是,她就差100多米没见到那块峰巅碑,就坐在天爷庙旁歇脚了。我们汇合后,从天爷庙向西,沿另一条下山的路返回。
由于下山比较轻松,加之人少,我们行不到一小时便看到了“法王寺”的塔了。然后,我们便进了法王寺,观看了那里的建筑物和古树等,还见到了一些僧人。我们了解到:法王寺位于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是东汉古刹,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银杏仿若绿盖。寺前两山傲然对峙,辟山大道可通至寺院,很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晴朗的中秋之夜,寺内可观登封著名景观“嵩门待月”。
看看天色已晚,我们便从法王寺乘观光车返回景区南门。坐进车里时,儿子说经过这次登山,他终于弄清了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含义。儿媳说她也知道,是说五岳包含了所有山的特点。儿子却说:“错,那是太累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这虽然是句笑话,却也道出了大家今日爬山的真切感受。不过,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今天爬山身体劳累的背后,是心灵上得到了满足。首先是饱览了祖国的名山中岳嵩山之太室山风景;其次是通过一些著名景点,了解到不少历史和社会知识,如皇帝封禅、佛教、道教和书院讲学等;再其次是加深了一些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地壳皱折和运动对形成嵩山地貌的影响等。于是,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奔上了返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