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鹰搏长天的头像

鹰搏长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7
分享

参观郑州国棉三厂家属区

2022年5月20日,我独自参观了郑州国棉三厂家属区。

郑州国棉三厂家属区位于建设西路以北、桐柏路以东、棉纺西路以南、国棉四厂家属区以西的区域,是苏联“老大哥”1954年援建我国的项目之一,全部按苏式的居住风格建设。目前,三厂家属区共留存苏式三层居民楼30余栋,新建现代高层居民楼2栋,其余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建的5至8层小高层楼房。

近中午12点,我到达国棉三厂家属区南大门外。虽经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三厂家属区南大门仍保留着当初的原汁原味:四根两抱粗的钢筋水泥红漆柱子,擎起一座雄伟的三开庑殿顶牌坊大门,中开门楣上书着“鄭州國绵三厰”六个金色大字;左右偏门较窄较低,左门楣书“力爭”二字,右门楣书“上游”二字,由此让我想起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门内侧的中门楣书“坚持改革搞活经济实现四化”,左门楣书“開拓求实”,右门楣书“严细髙效”。由此,又让我仿佛听到了三厂人“大干快上”的步伐。

进入大门往北看,10来米宽的柏油路面中心纵道两侧,两排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将道两侧各5米宽的砖铺人行道遮蔽成了绿色长廊。附近的树荫下,一位摆鞋摊的老太太正闲坐打盹。我便过去向她询问有关情况。老太太指着路东边青砖红瓦的三层旧楼房告诉我:这种样式的老房子就是1954年苏联老大哥帮我们建的,几栋楼围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这种楼房建造时不用水泥,只用硼灰、黄沙、白石灰加青砖砌墙,楼体方正,斗篷式的木质大屋顶,几十年不变形的红漆水杉木门窗,住着冬暖夏凉,既端庄又适用。后来,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工人越来越多,每个四合院内都又加建了小高层的楼房。

我们正说着话,一位身穿防疫“志愿者”红马甲的年轻女人下班经过这里与老太太打招呼。老太太热情地对我介绍说,这个妞在本社区上班,有问题可以问她。于是,我就“借坡骑驴”向“妞”打听其家属区的分布和交通情况来。那妞介绍道:国棉三厂家属区共有三横和两纵半主道。一条经南大门的中心纵道把家属区分为东、西两个社区。被叫做“向荣街”的中心横道又把家属区分为南、北两种规划模式:北侧的东、西社区各有一条主纵道,南侧的东、西社区则由两条横道贯穿。她还给我提供了详细的参观路线。

我谢过这位年轻志愿者,按她提供的参观路线北行20米,便看到了区内南一横道。横道南侧是临建设西路的一排6层楼房,其一层均为面向建设路的门面房,二层以上是三厂居民住户。道北开始进入苏式三层四合院包小高层的建筑模式。沿南一横道东行,过苏式三层楼的南山墙就是三绵幼儿园。因在中午,幼儿园大门紧闭。透过钢栅院墙,我看到一排四五米高的芭蕉树后是三层建筑的幼儿园主楼,楼顶苫有红绿蓝三色彩瓦。一楼中部是个过路大门,门顶是半圆的红色初升太阳图,之上是个金色的火焰造型。门洞前左侧地面放一排盆景花卉。盆景上方的墙壁上有一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彩图版面。透过门洞,我看到主楼前面是个院落,院落正中有个用彩色圆环围成的圆形花园,花园正中的方台上有两只汉白玉母子鹿雕像:前行中的两只鹿齐回头望,差一点踩到前面的两只大蘑菇。雕像洁白逼真,惟妙惟肖。

我返回中心纵道北行,在第二条横道的交叉口东望,道两边两排高大的杉树一座座绿塔似的耸立着。道南侧是苏式三层楼房,道北侧是两层楼的农贸市场和小高层的居民楼。农贸市场四周是门面房,里面是四排纵向的摊位,摊主都在不间断地值着摊,肉鱼蛋蔬米油面馍一应俱全。农贸市场北面,是两个生活小超市。向西望,是一条较宽的街道,道南是苏式三层楼,道北至西社区主纵道,是一个新建两栋高层居民楼的院落。该院落东、南、西三面是商铺,地下有车库。位于院落东北角面向东的大门,设有栅卡门和门卫室。大门外北侧,立一块带有自然花纹的大青石,上刻“三绵中心花园”六个红色大字。大门南侧有社区生活超市和饭店。大门前的中心纵道上,有一个直径约20米、高近1米的圆台转盘,台上植一圈冬青绿化带,台中心的地板砖地面上,展示着一台三厂人曾经用过的已做防锈处理的织布机。织机的南侧,有不锈钢做的5个棉纱锭和7个织布梭子造型。织机北侧,是五线谱似的曲立着的红铜色棉纱穿梭子的造型,仿佛在演奏动听的织布曲。

过转盘向北行三四十米,就到了被叫做“向荣街”的第三条横道,即家属区中心横道。我看到道两旁也植有法国梧桐树。向荣街以北的东社区和西社区主纵道以东的区域,为郑州棉纺工业遗址博物馆征收区域,原居民已搬离。纵中心道以西至西社区主纵道以东的向荣街南侧,是小高层居民楼和社区供暖基地。西社区主纵道以西的向荣街两侧仍是苏式三层楼。中心纵道以东的向荣街南侧,自西向东依次是体育器材场地、小型生活超市、三绵卫生院和中原区建设路第三小学。

我顺着向荣街以北苏式三层楼加持的三绵东社区主纵道北行,道两侧是高大的杉树。杉树下,有一些塑像和不少的宣传版面。纵主道南端西侧的一个混凝土圆台上,有座纺线姑娘塑像。这位端庄的姑娘身着古装,坐在小凳上,左手绞着古老的纺线轮,右手抽出长长的绵线。

顺东社区主纵道继续北行,标题为“国家领导人视察”的两块版面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版面上均有配文字说明的上下两幅黑白照片,其中一块版面的上部照片是: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郑州纺织厂研制的无梭喷气织机,毛主席风趣地说:“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下有喷气织机”;下部照片是:1960年4月19日,刘少奇主席携夫人亲临郑州纺织厂参观喷气织机。另一块版面的上部照片是:1960年2月18日,邓小平总书记亲临郑州纺织厂参观;下部照片是:1960年3月19日,朱德委员长亲临郑州纺织厂参观。

接着是两块标题为“时代楷模”的版面。通过这两块版面,我不仅了解到国棉三厂当年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还认识了三厂当年的4位“时代楷模”。20世纪50年代后,为了祖国建设事业的共同目标,辖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们在这里拼搏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楷模,引领了社会风尚。这些成员中有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技术改革能手、优秀管理专家、全国党代会代表、省人大代表、质量标兵等。他们的事迹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他们的名字闪耀在这条街道上。第一位时代楷模是毛子莲。毛子莲原是三厂布机挡车工,后任国棉三厂工会副主席。她在挡车期间,苦练操作技术,严把质量关,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她1959年被评为省工业先进者,1963年被评为郑州市一等劳模,1964年出席共青团九大受到毛主席接见,1965年再次被评为郑州市一等劳模,1966年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位时代楷模是袁鸿岗。袁鸿岗是原郑绵三厂厂长,在任期间,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1984年以后企业利润每年以55%的速度递增,使企业进入全国纺织系统的先进行列,成为河南省纺织行业中人均利税最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曾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专家,省优秀企业家、管理者,当代河南人才奖,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第三位时代楷模是董义娥。董义娥1979年进入郑绵三厂布机车间做挡车工,工作中苦练技术,精益求精,多次在纺织系统比武中夺魁。1988年作为河南代表参加了全国24省、市纺织技术表演交流会,以最佳全能表演受到了专家的一致称赞,她的操作技术在全国纺织行业进行推广。1988年获全国纺织系统操作能手,1989年分别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2年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四位时代楷模是王国英。王国英是原郑绵三厂浆纱挡车工,先后承担过5种机型、26个不同档次品种的生产任务,均超额完成,企业每上一个新品种都由他试浆投产均一次成功,他提出革新建议13项,填补了河南纺织工业3项空白,其成果被刊登在《棉纺科技》杂志上。1992年被命名为纺织系统“百、千、万”质量标兵,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郑州十大新闻人物,并当选为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紧接着是一块标题为“国际交流”的版面。我通过这块版面了解到:郑州国棉三厂从1954年开建,到2006年国企改制、实施战略重组,整整走过了50年的历程,由建厂初期的中型纺织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一类棉纺织骨干企业,技术亦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来访参观交流。上面列出的4幅照片分别为:1964年苏中友协代表团参观国棉三厂食堂,1975年3月日本外宾参观国棉三厂布机车间,198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外宾在国棉三厂参观,1989年5月外国驻华使节旅行团一行70人参观国棉三厂。

再接着的是一块标题为“忆辉煌”的版面。通过该版面的文字介绍和照片印证,我对国棉三厂的历史“功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5个大型纺织厂,形成纺织工业基地,数万名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产业工人响应国家“北上支援中原建设”号召,来到郑州投身绵纺织事业。郑州国棉三厂就是纺织工业基地中规模最大的工业产区,兴建于1954年,1955年建成投产,60-80年代飞速发展,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衰退,2006年企业改制,生产区启动搬迁。根据三厂厂志记载,该厂建厂以来共纺棉纱35.6万吨,织布16亿米,创造财富25亿元,积累资金5.3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总额的19倍,曾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为郑州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老绵纺企业不仅造就了郑州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朴实、奉献、担当、争先”的纱厂精神和独特的郑州“西域文化”。作为郑州这座纺织城重要的标志之一,国棉三厂伴随郑州人走过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郑州与时俱进的产业变革,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记忆”。上面还有不少佐证的典型历史照片。

当我折返途经那个体育器材场地时,已是下午1点半。我看见来时空无一人的场地一角固定长木凳上,坐着一对鹤发童颜的老夫妻。我走过去与他们搭讪。当他们得知我是来参观三厂家属区时就来了兴致,主动对我讲起了他们与三厂交织的历史。

他俩都是建厂初期招聘进厂的工人,男的干机修,女的织布,是在三厂工作中认识、恋爱和结婚的。因国棉三厂是纺织工业部命名的“红旗工厂”,在三厂当职工,不仅名声好,待遇也好。他们当时感觉,在三厂工作是他们的幸福和骄傲,尽管他俩的工作都是又脏又累的,但他们从来没觉得苦。他们的子女从小在三厂职工宿舍里长大,加上老母亲,一家7口当年都挤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却感到很温暖舒适。1980年前后,国棉三厂扩招工人加大生产,工人最多时达到一万多人,大家人人练技术,个个争先进,一个心思扑在工作上。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子女长大后也先后在三厂当了工人,并选择三厂工人作儿媳和女婿。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统计数据显示50年来该厂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三厂逐渐没落,经营滑坡,后来国棉一厂到六厂整合重组新的集团公司,国棉三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俩退休后虽然也做过其它几种经营,但因为留恋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一直没有离开过国棉三厂家属区。2020年市里下文件征收三厂家属区一部分苏式建筑为博物馆用时,早不沾酒的他俩竟高兴得连干几盅,庆贺他们的“乡愁”有了寄托地。后来,疫情一减轻,他们就出来转转,看看博物馆建设怎么样了。每当他们想到,建好的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可以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历史永远留存下来时,心里就高兴啊!听着国棉三厂老一辈工人的述说,看着他们无比喜悦的面容,我不由被老一辈工人阶级甘心吃苦、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所感动,不禁感谢起他们的热情讲解,并衷心祝愿他俩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告别两位老人,我顺着向荣街以北的中心纵道北行,当看见道西侧征收为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苏式建筑四合院已被混凝土基柱的绿色彩钢墙圈围时,就像看见了数万郑绵工人的乡愁寄托地一样亲切。在三厂家属区北出口处,我看见棉纺路南侧的空地重新进行了绿化和美化,增加了不少与“纺织文化街”有关的设施。我再向北望去,又看到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建筑即将建成。由此,我不由想起三厂人近年常说的两句话: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一部三厂史,见证郑棉史。我想,这也可能是郑州市把国棉三厂的生产区和家属生活区的一部分,直接作为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原因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