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继祥的头像

江继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3
分享

生命之光,人体器官捐献者的赞歌

今年七月十七日,我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郑重地提交了一份意义非凡的申请登记,成为第6834842位捐献意愿登记者。我自愿在生命的终点,捐献我的遗体和器官。这一决定,或许在外人眼中带着一些不解与疑惑。我的这份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早就有这个想法。特别是看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上那些无数感人的故事后,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大爱无疆”的真谛,让我坚定了决心。

这些令人动容的故事,记录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其中包括立过赫赫战功的老战士,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以及正值青春的年轻人,还有在各自领域努力工作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选择以捐献器官或遗体的方式,将生命的火种延续下去,为医学研究贡献力量。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他们的故事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于淑荷,这位历经风雨、功勋卓著的女战士,年轻时怀揣着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先后投身于解放战争的硝烟与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之中。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她不仅以非凡的勇气冲锋陷阵,更以精湛的医术无数次挽救了战友的生命于危难之间。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严寒如刀割,气温降至零下三十多度,战士们却依然英勇无畏,冲锋不止。每当夜幕降临,防空洞里漆黑一片,只能依靠微弱的烛光勉强视物。于淑荷,这位勇敢的女护士,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伤员之间,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高超的专业技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仅凭手感便能找到伤病员的血管进行打针治疗,为战士们带来生的希望。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极度寒冷的天气下,她不惜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那些因严寒而冻伤的战士的双脚,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战友之间那份超越生死的情谊。

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已散,但于淑荷的初心未改。离休之后,她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继续发光发热。她深知,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2019年8月,她毅然向南京红十字会提出了捐献遗体和器官的申请。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更是对医学研究的一份贡献,也是她对祖国和人民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2024年的元旦前夕,92岁的于淑荷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她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按照她的遗愿,家人没有为她设立灵堂,也没有举办追悼会,而是默默地帮助她实现了捐献遗体的心愿,将这份“生命的厚礼”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从年轻时的医疗战士到年迈后的公益志愿者,再到离世后在另一个“战场”上继续为其热爱的医学事业服务,于淑荷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她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正含义,以及“将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静静,一个还未满周岁的孩子,是今年年龄最小的器官捐献者之一。2月17日,阳光本该温暖如初,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蒙上了阴霾。刚刚结束走亲戚的王先生一家,在开车返程的路上遭遇了不幸。车辆猛然侧翻,瞬间打破了平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被从天而降的疼痛与恐慌所取代。在这场灾难中,八个月大的儿子静静成为了受伤最重的那个,稚嫩的生命在生死边缘徘徊,每一秒都显得那么脆弱而珍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车祸,高昂的住院医疗费用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喘不过气来。在绝望之际,王先生想到了社区的力量,他在微信小区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子生命救治的渴望与对社区帮助的期盼。消息一发出,立即引发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纷纷伸出援手相助。

从清晨到夜晚,王先生的手机屏幕不断闪烁,每一条信息都传递着关怀,每一笔捐款都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在短短几天内,王先生就收到了来自社区内外两百多位好心人的捐款与鼓励。这些捐款不仅减轻了他家经济上的压力,更如涓涓暖流,驱散了他们心头的阴霾,滋润了他们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与关爱。

有的邻居都没见过面,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王先生很是感动。原本打算等孩子出院后,带着他挨家挨户登门道谢。可就在住院不久,静静的病情急转直下,进入脑死亡状态。看着病床上毫无气息的孩子,一家人万分悲痛。在医院了解到器官捐献的意义后,孩子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捐献出静静的器官,让他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这个世上,将这份来自社会的爱心传递下去。

2月27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走廊上,气氛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在悲伤与不舍的泪水中,静静的父母与儿子进行了最后的深情告别。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的情感都化作无声的祈祷与祝福。随后,静静被缓缓推进手术室,开始了器官摘除手术,他的心脏和肝脏为两名等待移植的患儿带来了新生。

88岁的老人王庆忠,曾是湖北省孝感市汉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早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疗系(现武汉大学医学部)。他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诊治了许多疑难病症患者,让他们重获新生。他善待世间的一切生命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待病人像对待家人一样。

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无论是病痛的折磨,还是生活的艰辛,甚至是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他都从不轻视。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很多患者不仅身体逐渐康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治愈。他们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光明。这些改变,都源自于王庆忠老人那颗温暖如春的心,以及他那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

早在2012年,一个不平凡的决定在王庆忠老人的心中悄然生根——他决定在自己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母校,用于医学教育与研究。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与纠结,但他没有放弃,耐心地与家人沟通,讲述遗体捐献对于医学进步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心愿。最终,家人被他的坚持与大爱所打动,从最初的反对转变为全力支持。

今年春节过后,王庆忠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面对病魔的侵袭,他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恐惧与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捐献遗体的决心。住院期间,老人已感时日不多,再次对孩子们提起遗体捐献:“我的一生没有对党、对人民做出太大贡献,死了之后,将我的遗体捐给武汉大学医学部做教学之用,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之恩。”

4月17日这一天,王庆忠老人的生命之火缓缓熄灭。在红十字会的协助下,他的遗体被庄严地接收,并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遗体捐献仪式。他用自己生命的宽度,续写了生命的长度,不仅为医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以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这份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之中。

18岁的花季少女易小稀,自幼便如同春日里最灿烂的花朵,不仅以她那纯真无邪的笑容温暖着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更以不懈的努力和多样的才艺在学校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父母心中的开心果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她的生活,本该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希望的画卷,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投下了阴霾。

就在一年前,小稀被查出来患有白血病,这是一种“慢性癌症”,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面对这措手不及的打击,小稀父母的心仿佛被撕裂成无数碎片,他们简直不敢相信,那个曾经活力四射、笑容可掬的女儿,如今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病痛。而天生乐观的小稀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坚强,反而用她那双充满光芒的眼睛告诉父母,即使面临死亡,也要勇敢面对。

一年来,小稀的父母带着她辗转于各大医院,四处求医问药,从未有过任何放弃的念头。即便家中的积蓄花光了,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束手无策,他们依然选择咬牙坚持,哪怕是借钱、筹钱也要给女儿治病,只为那一丝渺茫的生存希望。好在这个社会足够温暖,小稀的父母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筹集到了十多万元的善款。

小稀深深地感激这份来自社会的关爱,表示等病好了,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做一个有回馈社会的人。然而,经过多次的化疗,小稀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也没能挽救小稀的生命,小稀在亲人的无尽悲伤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小稀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份回馈社会的愿望。她再三拜托父母,一定要将她的遗体或器官捐献给医科大学,她活着的时候没能为社会做贡献,希望在走了之后能以这种方式感谢这个有爱的社会。

小稀离世后,她的父母强忍着悲痛,毅然决然地遵从了女儿的遗愿,将她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了重庆医科大学。小稀的妈妈在捐赠仪式上泪流满面地告诉大家:是小稀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如果不是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可能连陪她走完最后一程的机会都没有。现在,她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社会,我相信她是快乐的,她的眼睛仍在看着这个世界,她的爱还在传递。

齐洪波,一个平凡的名字,却书写着不凡的人生篇章。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普通家庭,是一名勤劳的货车司机,同时也是淄博东方救援队的副队长。他的生活轨迹,似乎总是围绕着“责任”与“奉献”这两个词旋转。家,对他而言,是短暂的休憩站,而社会则是他无尽奉献的广阔舞台。

每当空闲之际,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齐洪波总是第一个响应志愿服务的号召。他的手机,不仅是联系家人的纽带,更是连接他与需要帮助之人的生命线。24小时不关机,只为那一声声紧急的呼唤。从社区的老人关怀,到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他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与温暖。

2021年8月,河南的洪水肆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齐洪波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组织队伍,驱车数百公里赶往郑州。在浑浊的洪水中,他驾驶着冲锋舟,穿梭于生死之间,将一个个被困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而在随后的排涝消杀工作中,他又化身为“消杀战士”,用汗水和坚持守护着灾区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时间流转至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突发地震。在这危急时刻,齐洪波再次挺身而出,他率领团队毫不犹豫地奔赴灾区。在废墟之上,他们不畏余震,不惧恶劣天气,坚定地搜救着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在寒风中,他们用双手搭建起临时住所,为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他们的行动不仅挽救了生命,更以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2024年的5月24日下午,47岁的齐洪波在临淄太公湖执行志愿安保任务时,意外发生了。他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倒,头部不幸撞上了石凳边角,瞬间陷入了深度昏迷。尽管救援队伍和医护人员迅速赶到,进行了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这位用生命诠释大爱的公益英雄,静静地走完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面对这猝不及防的打击,齐洪波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然而,在这绝望的至暗时刻,他的妻子和儿子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决定——捐献齐洪波的器官。他们相信,这是齐洪波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他未竟的公益之路。最终,齐洪波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在山东省立医院成功移植给了需要的患者,为3个家庭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让2名眼疾患者重见了光明。

张旗,在生前担任遵义市红十字会的党组成员和秘书长。自2017年8月加入这个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岗位以来,他便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深烙印在心。他毫不犹豫地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不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崇高理念,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为红十字事业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他积极推动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为遵义市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工作中,他倾注心血、用心用情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以身作则,与干部职工、红十字志愿者长时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无论是排查管控、核酸采集,还是人员转运、环境消杀、后勤保障,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然而,命运似乎对这位无私奉献的战士并不宽容。今年2月,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张旗不幸被确诊为癌症。面对这意想不到的噩耗,他并未陷入消沉,也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病床上,他对前来探望的同事和亲友说:“我是红十字的一员,红十字的人道事业是我奋斗的事业。若我不能战胜病魔,愿意捐献我的遗体,以此报答党和组织对我的关怀。同时,我也想为医疗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病重之际,他深知自己与这世界的时光已所剩不多,但那份对科学和医学进步的渴望与贡献之心却愈发强烈。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微弱却清晰的声音告诉身边的家人和来访的同事,一定要在他离世后实现捐献遗体的意愿。他的每句话都如同一记重锤,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不仅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仰。尽管心中充满了万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与支持。

6月20日,这个不幸的日子,张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0岁。第四天上午,在庄严的殡仪馆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遗体捐献仪式。红十字会的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张旗的亲朋好友们纷纷到场,向他致以最后的敬意和送别。在仪式结束后,张旗的遗体被送往遵义市红十字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红十字精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

在陕西榆林这片充满生机与坚韧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胡少杰的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如同一首穿越重重逆境、永不屈服的诗篇。他的故事,如诗般动人,深深触动着听闻之人的心弦。胡少杰因早产时大脑缺氧,自幼年起就全身肌肉紧绷,只有一条腿勉强能动。由于身患重病,他从未上过学,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是爷爷教他识的字。严重脑瘫限制了他的行动,让他的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然而,正是这份命运的挑战,铸就了他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毅力。

2018年,胡少杰进入网络学校开始系统学习古典诗词创作,用脚趾触击手机键盘,通过一首首作品记录心灵的沸腾、呈现生命的浓烈。他的诗歌,既有着粗犷不羁的力量,又蕴含着细腻温婉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那些文字,如同荒漠中绽放的野花,虽不起眼,却顽强地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与不屈。

他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有时候会因缺氧而晕厥。然而身体所承受的困难越多,他越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从诗歌中获得力量。身体虽不能动,但诗歌给了他心灵的自由,这种力量足够冲破身体的桎梏,让他的心灵翱翔于天地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少杰的作品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他不仅是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更被授予了“榆阳好人——自强励志青年”的荣誉称号。他的故事,像一股清流,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诗歌对胡少杰而言,意义非凡,就如同生命一般重要。他曾经说过,写诗就是在写生命。真正的诗人,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里行间,从而使诗赋予了灵魂。虽然病魔随时都可能夺走他的生命,但他坚信,只要用诗歌留下对生命的热爱,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那么人间便值得。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哪一天身体不行了,捐献自己的器官,给有需要的患者带来希望。这对他而言,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的宝贵礼物。他早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2024年7月29日夜晚,胡少杰因身体严重不适一度昏迷,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经诊断,他患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高乳酸血症等多种疾病。不幸的是,8月8日,年仅26岁的胡少杰经医院抢救无效而离世。在家人以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医护工作者的见证下,他捐献了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成功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他的生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绽放着光彩。

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寂静与庄重中,以无与伦比的光芒照亮了生命的暗夜。他们的数量之多、情感之深,超越了言语和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每一则故事都是对人性光辉的生动诠释,令人动容和震撼。每一个捐献者及其家庭都展现出了无私的大爱,他们的器官如同连接绝望与重生的桥梁,让许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重获新生。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无数志愿者心灵的洗礼。他们大多在决定成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那一刻,都进行了深刻的生命意义思考,并勇敢地做出了抉择。他们或许看似平凡,但在生命的尽头,却以非凡的方式延续了他人的希望与梦想,让爱与责任在人间传递。

让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体器官捐献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激。尽管他们已经离世,但他们大爱无疆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永远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这份伟大,传承这份爱心,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充满希望的社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