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咀俞家”正月里舞龙灯,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在一个地方传承。素来中国人聚居之地,大抵都有舞龙灯的传统。龙是中华民族图腾,龙作为吉祥、尊贵和权威的化身,舞龙灯,一言“耍龙灯”,缘于龙崇拜而衍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自腊月到正月十五,龙舞于乡野或街坊,伴随鞭炮轰鸣、锣鼓喧天和欢声笑语,寄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愿景。
但是, “瓦窑咀俞家”舞龙灯祈福而今已成历史记忆。瓦窑咀俞家所在的贵池区牛头山镇长林村,是工业园区腹地,处处弥漫着城市化浓烈气息。按照池州主城区西部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布局,长林村区域属配套服务功能区,开发建设已如火如荼。城市化乃大势所趋,就保护传承而言,挖掘瓦窑咀俞家龙舞所蕴涵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书写下厚重的历史篇章,为了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瓦窑咀俞家”,先前又称“盘松岭俞家”,居长林村丰胜村民组,经世已三百余年。长林村属沿江江南一隅,山明水秀物产富饶。据俞氏家谱载,俞氏世祖初来长林村“盘松岭”,见此地环山临湖林木蓊郁,有奇松虬枝突兀,风水绝佳,便在此结庐拓荒,繁衍生息,久而久之成就了“盘松岭俞家”之名。俞氏聚居地左侧有山峦“青龙咀”,面朝湖心,清泉涌出似青龙吐涎,四季潺流不息,族人于泉畔造亭建坊,汲泉所酿之酒,清冽甘醇,故称此地“酒锅香”。后于青龙咀之北建窑烧制小瓦,瓦火色清纯,击之叮当作响,实为上品,求购者纷至沓来,又流连“酒锅香”品尝美酒,由此这里声名大躁,便成“瓦窑咀”由来,随后也就有“瓦窑咀俞家”之谓。
因此可见,青龙咀一带是瓦窑咀俞家发祥之地。在其族人心目中,青龙咀依山面湖有龙神出入,仙居龙吟,龙脉所在。这里便成了瓦窑咀俞家舞龙灯“接龙神”和“送龙神”的龙神圣地。
三百多年历史长河中,“瓦窑咀俞家”正月舞龙灯始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可断言,舞龙灯需足够的财物和人丁支撑,而形成传统习俗,并固化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则需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沉淀。
放眼整个长林村,世代居住陈、郑、俞三个姓的家族。三大姓家族在这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和睦共处,经营农耕文明,且又崇文尚德,他们淳朴善良,辛勤劳作,刻苦钻营,又乐观豁达,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交织交融,自然人文和谐统一,以至长林人财两旺,且历代有考取功名者在外“出人头地”,故“瓦窑咀俞家舞龙灯”有厚实的地缘人文历史基础。
岁月沧桑,历经演变,瓦窑咀俞家舞龙灯演绎成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习俗,以至于后来“瓦窑咀俞家龙舞” 遐迩闻名,成为当地民俗的一个文化符号。
瓦窑咀俞家传承着一条“精悍”之龙。中国传统文化里,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达二十九节,而瓦窑咀俞家的龙却为七节(当地又称七响),但丝毫不逊色九节以上“长龙”,堪称一绝。
舞龙灯讲究族人齐心协力和团结合作。忙碌了一年的瓦窑咀俞氏家族的人们,为祈福来年,腊月二十三决定舞龙灯意向,便于腊月二十四小年夜宗祠接祖仪式结束后,即组建龙灯队。每户一名成员,但能腾出人手且有擅长舞龙灯人员的家庭可加一成员,每户出份子钱财做活动费用。先成立由五人组成的龙灯队领导班子全盘负责,随即组建乐队组、舞龙组和服务组,各司其职。相传“龙有龙气泡”,“龙气泡”被说破了,就没有了“龙气泡效应”。年底家家忙过年,舞龙灯要周密准备,里外忙碌的龙灯队,难免在成员之间为一点小事争个脸红脖子粗,劝和者只要说声“龙气泡发作了”,便会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争吵者也随之一笑而握手言和。细想起来,“龙气泡”被说破,握手言和,出于对龙的敬畏,实质上起作用的,还是人们骨子眼里的和善。
乐队组分两班。一班“先锋队”,由“咚咚锵”马大琴(或大唢呐)和两盏排灯组成,开路引导龙灯走向;另一班 “压阵队”,由锣、鼓、快板、小唢呐组成,拥有两盏纱灯,合称“四方”队,尾随龙灯,是先锋队的补充,增强喜庆气氛。乐队组于小年夜就聚集演练,乐曲主打欢乐喜庆,直至大年夜前结束,之后静候接龙神时出演。
与此同时,龙灯制作也在紧锣密鼓,由龙灯队与专业扎匠共同完成。腊月二十五后,将存放在俞氏宗祠的七节龙骨架小心翼翼地驼到祠堂正门前空场,先用竹蔑将每节龙骨架捆扎成龙的身形支架,在龙骨架和龙珠的转轴上置牢固的烛签,以供插烛亮灯之用。用麻绳将龙头、龙尾和五响龙身相连接,再以纯白的棉布裱糊成“龙皮”将身形支架套包起来,随后在龙皮上勾勒出龙鳞图案,并安放好在龙头和龙尾上绕轴转动的龙珠。到这个时候,龙灯制作宣告完成。
接下来就是在祠堂前进行舞龙技巧演练,主要练习“游龙盘柱”和“跪地盘舞”,一切演练结束于年内。
备足腊肉、腊鱼、粉丝等龙神供品,用红纸分别裹好,也可用红线分别捆扎;黄裱七捆,檀香七把,烛台一对,香炉一个,蜡烛、烟花、爆竹若干。供品存放于俞氏宗祠与暂时“小憩”的龙灯共处。
正月初七接龙神。接龙神时,龙灯队里人人屏气凝神,以示对龙神敬重。将龙灯和所需供品等乘天黑之际悄无声息地带到青龙咀。接龙神仪式要一气合成。龙灯以“一”字形站立安放,龙头朝湖心,摆好供品,上香烧纸。舞龙灯讲究“龙焰入家”,蜡烛作灯火置于龙腹和龙珠内,担任舞龙任务的人现在各自秉烛点亮在手,烟花鞭炮响起时便麻利地插到烛签上。龙灯亮起来,顿时锣鼓齐喧。伴随吆喝声、鞭炮声、鼓乐声,舞龙的人将龙灯高举舞动,就地狂跑三圈。在“咚咚锵”的引领下,龙灯一路狂舞到俞氏宗祠正门前。龙灯“左门进右门出”三进宗祠,每次到祖宗牌位前,龙头都要对着牌位三拜,且由此从宗祠最里边开始舞,精彩的是祠内龙柱盘旋,俗称盘柱子,伴随着鼓乐和鞭炮声对每根龙柱逐一盘舞,一直舞到宗祠正门外,开始担任赐福千万家的神圣使命。
家家户户迎龙神。舞龙灯的日子,每晚路线如何走,要去哪些家庭,事先都有安排,做到有条不紊。迎龙神的人家,将四方桌摆放于大门后的正堂中心,桌上铺崭新的红布,再摆满供品,放置两个烛台,点亮龙灯队送来的对烛。听到“咚咚锵”临近了,适时燃放鞭炮迎龙神。龙灯来到先在这家门前场地环绕一周,再由大门左进右出行“三进三出”之礼。龙灯第一次进门前,龙头要朝门内拜三拜。第二次进门时,龙头对着正堂安放于门正中,龙灯以“一”字形站稳,乐队停奏,这家人举家拜龙神,向龙神献礼祈福。这家如有小孩或孕妇此时可拽龙须藏于身上,以求保佑。迎龙的家庭都有着“沾龙神”的愿望,所以非常虔诚。
当地有一传说,龙珠掉在谁家,谁家就会兴旺发达。有一新婚家庭为添喜气迎龙灯,当时龙灯在其家起舞时,龙珠脱离主轴掉落于地,新婚夫妇高兴无比,又是作揖又是谢恩,当年果真添一男丁,若干年后这位男丁成为该族首位中举之人。
据说“沾龙神”之喜可遇不可求,不可冒犯龙神。
有一年,俞氏家族决定舞龙灯,万事具备,唯独龙头扎匠生病在床无法前往制作现场,转眼就到了正月,离接龙神舞龙灯之日仅两天时间了,龙灯队只好将龙头骨架移至扎匠家中进行龙头裱糊绘画,于正月初七下午扎匠完成了龙头蔑扎、裱糊和装饰。谁知龙头扎匠不愿交出崭新的龙头,龙灯队情急之下破了规矩,应允扎匠要求,将龙灯扛到龙头扎匠家安上龙头,点烛亮灯后,才到龙神圣地青龙咀举行接龙神仪式,当时遭到邻里乡亲不满。
第二天晚上,有一家新开张不久的商埠迎龙祈福,龙灯刚到场龙尾就着火了,观灯的百姓说这是龙神从“无头有尾”而来至“有头无尾”而去的征兆,当年这家商埠果真就关门倒闭了。
修复了龙尾,隔夜继续“出龙”。也不知是受谁指使,违反龙灯“兜水而上”的规则,“咚咚锵”先锋队引龙“顺水而下”,就来到了龙头扎匠的女婿家。遵循其女婿“沾龙神”的强烈要求,龙灯游走到他家新建的阁楼上进行“翻舞”。谁知龙灯刚游到二楼,龙头突然着火,当时楼上刮着夜风,加上龙皮布受烛油浸渍更加易燃,火势迅猛,至被舞龙队员扑灭时,单单剩下龙尾完好无损。
显然是龙神发怒了,其女婿焦急万分地恳求帮助化解,龙灯队只好答应。加班加点一整天将龙灯修复,当晚准时到这家点烛亮灯,从头至尾重新舞了一回。巧合的是,当年三月龙头扎匠辞世,不久其女婿之子与他人争吵而致他人重伤,遭受高额经济补偿损失,还招引了牢狱之灾。
当地人说,龙头扎匠冒犯了龙神,得以应验。
迎龙神的人家向龙神献礼祈福之后,便是龙灯队的专人代表龙神向这家人“赐福攒好”。完成“三进三出”后,龙灯在这家门前场地奔跑游走盘舞翻腾,将喜庆欢乐引向高潮,而后伴随激烈的鞭炮声,龙灯应和着“咚咚锵”节奏,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下一个迎龙神的家庭。
正月十五送龙神。闹过了元宵佳节,龙灯一路狂舞到青龙咀,以“一”字形站立放好,龙头朝着湖心,在鞭炮、锣鼓声渐息时吹灭龙身上所有烛灯,褪去龙皮,解开麻绳,揭下龙头、龙尾裱糊的棉布,将剩下的七响龙骨在悄无声息中送回俞氏宗祠。
元宵节刚过,忙碌的一年伊始。人们怀揣龙神的赐福,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信心百倍地去创造幸福生活。
(撰此稿,贵池区牛头山镇长林村俞立书主任提供资料信息大力帮助,深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