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羑的头像

姜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0
分享

再上灵谷峰

灵谷峰是金谿北部的一座山。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北朝时期临川内史谢灵运而命名。古人称其“灵谷之秀,甲于东南”。

我不认为这是一座山峰,因为其海拔只有300多米。

我曾经多次到过灵谷岭,也听过一些传说故事,认为其只不过是一座道教之山,就总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前不久有一位朋友谈到其被称为“江南第一诗山”的时候,我才惊讶于它的厚重。

于是,我翻读了谢灵运的诗词。

我没有读到谢灵运关于灵谷峰的诗句,却读到了他为临川内史时的一首拒捕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我心里对他竟然有了一种疑惑。这个历史上说天下之才总共十斗,他自己有一斗,曹植曹子建有八斗,天下其它人共分剩下的那一斗的少有的狂人,走到哪里都是喧喧扬扬开路劈山,唯恐不够张扬的玩性的狂人,怎么能够让临川百姓以他的名字为山命名?这真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今天,当你一路上山,你会发现,灵谷峰到处有谢灵运的足迹。灵谷的十处景观也都是他开辟并命名,但我还不认为这是人们纪念他的主要原因。

后来,翻阅《临川县志》了解到,临川地势平坦,本来没有什么名山大川,谢灵运是一个贬官,他到临川为內使也没有改掉喜好游山玩水的习性。抚河汹涌,年年大水洪灾,百姓饥寒交迫。这一年又是洪水患地,洪灾阻隔了谢灵运游玩之路。他察看灾情后回到衙内,被水灾的惨况弄得茶饭不思,闷闷不乐,心想自己身为父母官,应该为百姓排忧解难。于是,他带领衙役,借鉴前人经验,听取百姓意见,决定兴修中洲圩堤。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来到修堤现场,亲自参加挑土铲土的劳动。经过几个月的奋斗,完成了中洲堤的修建。中洲堤修好后,水患大大减轻,庄稼年年丰收,百姓生活明显提高。为了记住他,人们在灵谷峰下修建一座康乐庙纪念他。

谢灵运在临川任内还做了一件在当时特别有意义的事——在宝应寺翻译古经。《大般涅槃经》是僧人昙无谶译的。谢灵运认为译本“语小质朴,不甚流丽”,仍与沙门范惠严、匡慧观一道,依照旧本泥垣经,共同翻译成36卷,并向老百姓宣讲,以教化百姓。为了纪念谢灵运的功德,人们把谢灵运在宝应寺内翻译经书所坐的地方取名为翻经台,对谢灵运爱山水、译佛经的功德深为赞赏。

难怪老百姓会如此纪念他。他心里有百姓,老百姓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谁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记着谁。谢灵运不被当朝官场所容,却深深地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我想,今天人们把灵谷峰称作江南第一诗山,大概与谢灵运这位中国古代第一位山水诗人不无关系。

灵谷峰不仅仅有一个谢灵运。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少年郎曾在山间读书,他就是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曾经在灵谷峰读书堂中读书三年。他天资聪颖,得到老师的赏识。然而王安石小时候天性活泼,课余时间不免贪玩好动,时常令老师担忧、生气。一天,王安石又与同学在一起淘气,教他的老先生终于忍耐不住,折了一根荆条抽打王安石说:“今日训教,是为了让你牢牢记住,越是天赋聪颖的人,越要努力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广博知识,将来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而当今国家正需要革新图强,希望就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从此以后,王安石磨砺品行,苦读精思,志气和学问都有突飞猛进。后来,王安石回乡要拜见恩师,闻知恩师故去,遂对着山间荆条跪拜以念师恩。人们在王安石拜师处建了一座八角亭纪念这件事。灵谷峰从此更加出名。

灵谷峰以其俊秀昭世,素来被称为江右名山。南北朝后,许多名人竞相至此,流连忘返,吟诗遗墨,其中最著名的还有临川内史王羲之,抚州刺史颜真卿、戴叔伦,临川才子晏殊、晏几道、汤显祖、千古骚客曾巩、陆游等。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不断融合,一代一代的生生绵延,最终成就了“江南第一诗山”这一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颜真卿于公元766年因为一道《论百官论事疏》奏折谏言被一贬再贬,公元768年的四月,颜真卿被贬到抚州任刺史。此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但他并没有落寞沉沦,他借出游山水排遣心情,经常登临灵谷峰,留下了大量诗作。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抚州城东南方的孔家渡至瑶湖之间河堤被大水冲毁,以致河流正道淤塞。颜真卿看到这种状况非常焦急,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在废基上修起了“土塍陂”,引水灌田,变水害为水利,为发展抚州城东南一带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祭奠他。

灵谷峰实在是太安静了,他静静地卧在那里,面对滚滚的抚河,他不去诉说什么,只是以他千百年的稳重在苍茫的宇宙中默默独存。岁月本不需要喧哗,只是一种悄然前行,就像灵谷峰。遥望灵谷峰的历史,我们只是渺小的一点,无尽的岁月,难得有多少记忆,更不要说我们这小小的一粟。

站在山顶,风轻云淡,四围山色,郁郁苍苍,天地无言,谁还在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