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羑的头像

姜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2
分享

又是中秋月圆时


又是一年中秋,独自在一条乡村路上散步,前些时候还是炎热的天气,在一阵轻风里,秋意竟然悄然到来。村边的菜地里,依然是一派碧绿,可此时看去,却是与以前大不相同。

一轮斜阳,几点暮鸟,远远近近是寂静、辽远。一丝丝的淡霞无心地在空中延伸,月亮淡淡的影子已经在东边的天空显现。不远处的池塘边有几块菜地,菜地里的茄子、辣椒还垂满枝头,已经被晒得干褐色的丝瓜垂挂电线上,池塘里的荷叶已经开始枯败,点点灯光跳跃地在一个个窗口亮起。

高埔是一个城乡结合点,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早已经是鞭炮声声。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今天下午已经看过他们祭神、敬祖的盛况,晚上又来看他们拜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人们摆上月饼、柚子、香蕉、苹果等水果,对月而祭,许下良愿。祭月时要焚香燃烛,烧 “月光衣”,燃烧鞭炮,十分隆重。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汉人据地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当地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祠堂前的高架灯非常亮堂,远远地就看见祠堂前两排长长的桌子,桌子用红布垫着,摆满了瓜果,香烛架台上插满了红红的高香、蜡烛。祠堂前的几棵大树上已经有彩灯高高地竖起,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正方形的灯,彩光闪耀。心急的孩子已经放飞起几盏天灯。天灯又叫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还有一些小孩手提的各式花灯在祠堂前游嬉玩赏。

如果说下午祭神、敬祖是男人的敬畏生灵,敬畏祖先的虔诚之心,那么,晚上的拜月就是女人们与天地交流,期盼幸福的企盼之心。

祠堂前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女人和小孩,我怕触犯了当地的风俗,不敢靠近,只好远远地站在一棵大树下用手机拍摄。

祭月开始了。赞礼官宣布“赞礼执事就位”后,两个身着襦裙的老年妇人执事缓步走到祭桌的两侧。主祭的是一个身穿襦裙的白发老婆婆,她跪坐在红地毯上,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接着,执事将3炷香递给主祭,主祭许愿后,插在香炉中,连续重复了3次后,执事又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随着赞礼官口令“兴”,主祭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将手至地,头贴在手上,再缓缓起身,然后平身,这样往返三次,再随着“坐”的口令,双腿跪在地上,然后缓缓站起来。

主祭面向月亮朗读祝文,祝文写着“时维壬寅年仲秋,诚高埔儿女,兴祖宗之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乾坤万世,日月五光。普天盛裕,心宇玄黄。竭诚顶礼,感念上苍。敬拜素娥,启佑家邦。礼修大德,文运荣昌。兹呈斯文,饮地横觞。祀於神灵,维伏尚飨!”然后,主祭将祝文和绘有太阴星君,月宫及捣药兔的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赞礼官唱:“从献”。主祭离开祭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祭席前跪下,上香,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赞礼官唱:“礼成”。至此,祭月仪式完成。人们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宴席,大家一起赏月、宴饮、吃月饼和喝“月光茶”。据说,在古代,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瘟疫横行,人们经常喝符水消灾除祸、治病除瘟。尤其在祭拜月神的日子里,更少不了喝符水。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喝符水称作喝“月光茶”。现在,喝符水的迷信成分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便是“月光茶”,传说,只有喝了“月光茶”,你许下的良愿才能实现。

翻看资料知道,宋代起,中秋祭月习俗才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到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的情景。

古人说,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兴起,一些传统的礼仪以活动的形式在各地呈现。现代中秋祭月,站在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我们更多的是吸纳包容,不要泥古不化,更不要裹住于其中的糟粕之中。这是现代人应有的境界。

赏月的最高潮当属烧瓦塔。所谓的“烧瓦塔”,就是在广阔的空场中垒砌砖瓦,垒成“塔”的形状,再用石块砌成塔脚,用砖块垒成塔门,最后用瓦片从下往上垒,塔中央则以一根较粗的木头做塔芯。瓦塔垒成之后,人们用柴草填满塔,待时间一到便开始烧塔。烧瓦塔的习俗是男女老少都参与的一项传统风俗。据说,这项活动的起源是元朝当地居民于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宰杀欺压百姓的“鞑子”的行动信号,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沿袭下来。他们除了烧柴草,还会将鞭炮等投向塔里,鞭炮在塔中发出极大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人们一边烧瓦塔,一边赏月玩耍,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红火热闹的景象。瓦塔烧的越旺,表明村子里人们的生活越是旺盛。

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拜月盛况,在人们的虔敬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人们在敬重自然,敬畏鬼神的同时,就是在敬畏自己生活的土地,敬畏这一方山水中的特有文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精神。文化的沃土在民间,根植在老百姓心中的文化才是永久的,可发展的。人们在拜月的同时,礼拜的何曾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与对自我的自强不息的要求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