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羑的头像

姜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1
分享

又忆水豆腐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推着车卖豆腐的,我不禁上前打问,有没有水豆腐买。他说,哪里还会有水豆腐哟,那个又不赚钱。我无奈地摇头一笑,很多年没有吃过水豆腐了,可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它,那洁白、柔嫩的水豆腐是我内心深处的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对水豆腐最初的记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在何源中学读书,何源中学在孔坊村,这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子。金溪民间传说“孔一千,旸八百”,说的是过去孔坊村有一千户人家,足见孔坊村子的规模够大。孔坊村在金溪东部的大山里,人们习惯把这里的人称为山里人。刚到孔坊的时候,村子上的建筑风格、山里方言、风土人情等,都会让我感到新奇。村子四面被大山包围,村前是一条大河,每年雨季,河流湍急,天气好的时候,你会看见有人撑着木排顺流而下,夏天,这里就是孩子们嬉水的好地方。大人们从田间回来时,也会在这洗澡,或坐在河边抽一支烟,夕阳把他们的身影罩上一圈金边,一种静谧祥和的夕照图让村子平添了一层别样的生气。那时的孔坊村建筑上很有特色、而且保存的也比较完好,几乎家家都住在从明清时留下来的老宅里,一条淙淙的流水在村子中间穿过,流水的两边是青石板与鹅卵石铺成的路面,路面两旁是高高低低,错落排列的店面,店面的门都是可拆卸的木板,白天拆下做生意,晚上再装回去。剃头的、打铁的、弹棉花的,小商店、小饭馆、小茶馆,应有尽有,非常热闹。一条条的青石板小路把一座座房屋串起,房屋都是青砖碧瓦,镂花门窗,各据地势,独自一体,显得古朴、别致。

那个时候何源中学有近千名学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不说校园建筑面积有多大,单是一条标准的400米跑道就让全县其他学校羡慕。那时,全县中学生运动会还在何源中学召开。我们住在学生宿舍里,宿舍门前是一条水渠,清澈的水流哗哗不断,我们淘米、洗碗、洗衣服都是用这条小溪的水。那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有的同学星期一从家里用竹筒(我们把它叫做露菜筒)带来一个星期的菜,但不等一星期,带来的菜大都吃光了,于是,到食堂买菜吃。吃得最多的是水豆腐。加了一点葱花的水豆腐3分钱一份,加了一点辣椒粉的水豆腐5分钱一份。偶尔吃上一份辣椒炒豆豉就是加餐。我记得那时候总希望食堂的大师傅能多给一点,可大师傅一勺平平整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水豆腐刚打到饭盒里,我们用调羹搅一搅,三下五除二,一盒饭就到倒了肚子里去了。

当然让我记忆最深的水豆腐也是孔坊村的一大特色。水豆腐都是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水就采用那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水,刚出来的水豆腐就像出水的荷花一样洁白、无暇。每个季节都能够吃到水豆腐,每到逢集时,小贩们的吆喝声连绵不断,惟有买水豆腐的摊主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生意特别的好。水豆腐可以凉拌着吃;也可以热着吃;有着许多种吃法。你只要往豆腐摊前一站,摊主就会捋起胳膊上的衣袖,在特制的木框里捞起一大块水豆腐轻轻地放在碗里,调料就再旁边的八仙桌上,任由你自己添加,也不秤、价格便宜而又公道。不管什么时候,摊主的脸上都是乐呵呵的,说话的声音非常大,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有时,口袋里有一点零钱时,还能给吃上一角钱一碗的加肉末的水豆腐,那个味道不仅香,而且实在。

我中学毕业后离开了孔坊,一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孔坊的水豆腐了,去年我到孔坊调查古村古建筑,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告别了三十多年的土地的时候,孔坊村已经是今非昔比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已经是稀稀拉拉的,有的已经倒塌,有的摇摇欲坠,有的已经被新建筑替代。那些狭窄的街巷、还有那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路也找不到了,水豆腐似乎也被村子里的人们淡忘了。只有那条河还在静静地流淌着,四周的山还在为这里的人们遮风挡雨,孔坊村那磨盘式的格局再也看不到了,村前那条被称为吉水的河流也河床嶙峋,我的记忆在过去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里走向干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