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济韩的头像

蒋济韩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2/01
分享

静静的菜子河连载

第一节 迁移

坡头在琼东,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朝水的地方。山的名气不如水响亮,毕竟水滋养的人多,且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万泉河,自然也为多人熟识。万泉河为当代所改名,意为由诸多支流汇集而成的一条河。清代同治年间毛鸣宝、郭嵩焘等编撰的《广东图说》中,把其记为万全河,这是清代原名。

三条蜿蜒的小河把这个地方分成三个小村庄,却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坡头村。每每雨季暴发洪水,通常三个村均被大水阻隔而不能往来。

其中一个村依坡而建,左右被一条小溪环抱着,然后合龙向东流去。河中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的水中植物,根系在水中岩沙子中,无论发多大的洪水总奈何不了他们,这是水中植物之王,在“形色”上竟然查不到它们的名字,这是被忽略了的英雄式的存在。水的正中央长着一簇簇露兜树,经常有一些长着灰白色羽毛的鹅在河中浮水嬉戏,也常在露兜树丛中产下一两个白白的蛋,运气好时捡拾到一两个,总让人觉得十分欣喜。岸边是一片沙滩,有些地方洪水冲刷得厉害,露出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十分干净的石子。这片沙滩是我最喜欢的娱乐场所,常常用一些石头模拟着从电影上看到战斗场景,一边嘴里发出嘟嘟啪啪噼噼的声音,坏人通常会死去,好人最终都会赢得胜利。在热火朝天的娱乐中,经常一玩就是整个下午,直至听到母亲喊叫吃饭的声音,才依依不舍地从沙滩上跑回去。

溪边是那直插穹宇郁郁葱葱的竹林,风吹时发出嚓嚓的声音。

在村里,有一户最早迁来的农户,丈夫名叫蒋家福,原先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名伙夫。在国民党军撒出琼崖时,因舍不得离开家乡,也就没有去台湾而是回到了乡下长流水的中田。父母见他年纪已不小了,就四处为他牵线搭桥,物色女子。后来,他的父母终于用了五个光银从黎族地主手里买来了蒋氏,许配与他为妻。蒋氏长着张圆圆的脸,长长尖尖的耳垂,勤劳能干。说起这个蒋氏,她的命运也挺悲惨的。她家原来在山那边的南茂。南茂事件时,她与父母恰巧住在山寮,做些山兰的农事,也就因此逃过了一劫,但下山后还是被虏掠而去变买为奴。依习俗,同姓不能婚配,遂请了个道士把蒋氏的姓氏改成了邓氏。

蒋家福的父亲是一代之奇。他自幼习武,武功高强,也有着那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的义气。曾有一段时间思河一带闹匪患,附近村寨有几十个少女被异地人劫拐到乌坡市墟关在木栅笼里贩卖。其父蒋天福得知后就孤身一人前往乌坡,把人贩子及土匪一一打趴下,并用手劈开木栅笼成功救回那些被拐骗的少女,成为思河一带的英雄人物,无人不尊而敬之,土匪也多有忌惮不敢再来骚扰。

中田是一个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小溪,平坦地左右不过三里的地方。溪水向南长年汩汩而流,永不枯竭。蒋天福一家就在中田开辟出了一些良田,年来岁往,也有了一些收成,日子总算过得下去。若干年后,蒋母黎氏因病过世,埋在了对面的半山腰上。蒋天福甚是悲伤,每日必到半山腰去看望埋在地下的妻子。

没过多久,南茂事件在距中田不远的一个叫南茂村的地方发生。为躲避战乱,蒋天福只好挥泪带着他的儿女们翻过门前的山头迁至加铁。加铁也是一个群山怀抱着的处于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小溪的两旁有一些平地,可用来开垦农田,但并不是很多。就在这个小山拗里,一家人也生活了许多年。子女们也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老二入赘到了一个叫崩坎的村子,老三入赘到万宁三更罗的苗七村,二妹嫁到了屯昌南坤的一个小村里。只有小妹、老大蒋家福与妻子邓氏陪着父亲蒋天福居住在这个小山拗里,日复一日地活着。村后是一个插入云霄的高山,长满了一些低矮的茅草,北面则是那苍翠逼人的树木;对面是一座陡峭的山,远远看去是黑青青的一片。在这些树林低下生存着一些野兽,既为这个村子的人提供了一些肉食,也热闹了这个山谷,各种各样的呜叫声总能随着风传来。

每当日头在村后的大山逐渐下沉时,蒋天福总爱坐在门前一边烧着柴火,一边看着对面的山,一边拿起一根烧得通红的柴火,把塞在小竹口上的干烟丝点着,然后使劲大口大口地从竹筒中吸出一口又一口的烟雾,青烟从两边嘴角流走,把焦烟味带到很远的地方。这种称之为烟筒的东西是用竹制成的,把竹节的一端砍掉了,留下另一端,然后在竹体上钻一个洞插上一小截小竹子,用来塞烟丝,往竹里倒一些水就能使用。抽吸时,通常会发咕咕的声音。

一天傍晚时分,蒋天福依然像平常一样在门口外面抽吸着烟筒,久久不见回房歇息。蒋家福就走出门一看,竟然已仙逝,脸上挂着一丝的祥和与宁静。待其子女回齐后,就埋在了村后的茅草山上。之后入赘的弟弟、出嫁的妹妹也回到了各自的家。蒋家福和盘氏仍然在这块地上生存着,偶尔也听到山外面传来的消息。一日,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翻山越岭来到了村子,找到了蒋家福,对他说:“现在全中国已经解放,政府要求住在深山里的兄弟姐妹走出大山,搬到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居住一同建设咱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赶超美帝。”于是蒋家福就带着小妹和妻子来与十八户人家来到了乘坡石龙。石龙位于琼海、万宁和琼中的交界处,四周都是山,能开开辟成良田的土地很少。不久就从石龙迁到了坡头,比起石龙,坡头地更平,水源更足,更利垦荒居住,繁衍后代。且有黎族赠送的十八亩良田,每家分得了一亩,日子总算过了下来,成了坡头村的十八户始祖之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