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历山》的头像

《历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401/22
分享

《历山》2023冬季卷之风雅历下||渔舟:红色街巷看历下

渔舟,本名李玉洲,山东省司法厅组织人事处一级调研员,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会员。

2020年,济南市中正荣凯法律服务所决定建一个济南红色街巷展,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将收集到的资料稍加整理,便在自己的服务场所长廊内打造了“济南红色街巷”。在支部共建活动中,本人有幸得以参观学习,颇受教育,感触良多。欣喜之余,总感“济南红色街巷”在挖掘革命历史、发掘时代意义上尚有欠缺,于是,利用业余时间,仔细认真收集研究相关资料,结合党的百年历程,进一步对红色街巷的历史和价值作出展示和表述。兹将有关历下区划内的部分内容,借贵刊福地斗胆奉于各位大家,以期不吝赐教。


  共青团路:民族现代觉醒标志革命火种播撒之地


共青团路,西起顺河东街,东至趵突泉北路, 是济南市中心城区东西向主干道,旧时称之为估衣市街。当时修建此路的目的是连接老城区和商埠,昭示着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了民族的现代觉醒。

百年发展历程中,该路历经沧桑,1927 年扩建成 17 米宽的柏油马路,与当时的青岛市中山路齐名媲美;1928年“五三”惨案中遭到损毁;1954 年进行扩建;1965年再次拓宽改造;2000年又一次拓宽为双向六车道。该路过去曾一度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民族商贸业非常繁华,成就了一批享誉全国的老字号和金招牌。

同时,这里也是革命风起云涌之地, 1925年,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关向应就居住工作在共青团路路南一座二层小楼内,他和团地委其他委员经常分赴各地,指导工厂和学校恢复和建立团的组织,建立了“读书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教育,团结了广大青年群众。1957年4月18日,共青团济南市委组织2万余名团员青年参加为期十天的义务劳动日活动,修筑林祥门至城顶街全长553米的道路。为了表彰当时参加筑路的青年和共青团员,济南市将该段道路命名为“共青团路”,成为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坚决跟党走的历史见证。


  府前街前门街 88 号、90号齐鲁通讯社(齐鲁书社):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之地


       齐鲁通讯社,由爱国进步人士王乐平 (1884-1930,山东诸城人,时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中国国民党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山东“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于1919年10月,在府前大街 2 号(今省人大常委会南门西侧)自家的私宅外院中创办,社内成立贩书部。1920年,贩书部扩充为齐鲁书社,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出版界建立联系,大力推销全国各地出版的新书、新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新文化运动,受到进步知识青年的欢迎,推动了济南地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早期共产党员王尽美、邓恩铭,当时是省立一师和一中的学生,他们在这里结识了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青年学生,秘密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共产主义学会),专门收集研究共产主义的书籍和理论,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形成,在组织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在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尽美、邓恩铭等在1921年春创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通过励新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先进青年;接触工人,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济南劳动周刊》;选派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选出的代表,参加了党的“一大”全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宝贵贡献,他们以誓死追随的革命斗争精神,拉开了齐鲁大地日出东方的序幕。

1925 年,军阀张宗昌来到山东,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党的工作被迫转移外地。1926 年夏季,书店被警局封闭。

原东流水街 105号(现五龙潭公园内)白雪楼: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公园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小楼原临东流水街,门牌 105 号,1985 年建五龙潭公园时,东流水街拆除,小楼被划入公园内。

东流水街位于进五龙潭公园内靠护城河边。古代, 这里溪流交错,来往要乘小船,故称“船巷”。街上曾有古温泉、月芽泉、北洗钵泉、洗心泉、静水泉、回马泉、贤清泉、显明池等,泉水汇合向东流入西护城河,长年不息,因此得名东流水街。

1906年,济南电灯公司在这里建立。上世纪八十年代,五龙潭公园建立后,东流水街并入公园中。

1556 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晚年,在大明湖畔百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 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 年予以重建。

小楼共两层,楼下一间门洞,两间小房,玻璃门窗;楼上3间小房,房间内陈列着当年党的领导人用过的八仙桌、太师椅、手提衣箱及文件、报刊等。山东早期中共领导人王尽美、邓恩铭、张昆弟等曾在此从事过党的秘密活动。期间,党中央曾先后派任弼时、邓中夏、关向应来山东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均在这座小楼里会见过山东省党的领导人。

大明湖路 271 号辛弃疾纪念祠:山东共青团组织建立旧址


      辛弃疾纪念祠,最早为李公祠,位于大明湖南岸,大明湖路 271 号,始建于1904 年,当时为纪念李鸿章而建的专祠,解放后改为“稼轩祠”,现为“辛弃疾纪念祠”,由陈毅题写匾额。

祠堂占地 1400平方米,原为二进院落,现扩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展厅,二进是主体部分,有碑廊和辛弃疾雕塑的展室,三进为二层楼的“集山堂”,临大明湖。

1922 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根据大会和中共二大《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案》的精神,在中共中央特派员陈为人的帮助下,中共济南地方支部于8月开始 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首批入团的有 王尽美、王复元、王用章、贾乃甫、郝永泰。9月16 日,由陈为人主持,在李公祠举行正式成立大会,与会者10人。选举产生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执行委员会,王复元任书记部书记,张筱田任经济部主任(王翔代理千)、贾乃甫任宣传部主任。1922 年底济南地方团组织所属团员发展到 39 人。

这一时期,济南地区党团组织的活动大部分以团的组织名义进行,在做好济南工作的同时,中共济南地方组织积极选派党团员分赴全省各地特别是胶东、津浦铁路沿线周边地区发展党团组织,有力推动了党的工作的开展。

  趵突泉白雪楼: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地


      1906 年 2 月 23 日,在《同盟会宣言》和孙中山先生的《民报》发刊词的影响下,刘冠三联合泰安籍同学丁耕农,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白雪楼创办了《山东白话报》,每日出一期,8开一张油印。这是山东第一份通俗文体报纸,由革命党人泰安的李子元和临清的张彝白任主笔,主要内容“论政首斥贪污,论学首崇新知,引而归之革命”。

当时,面对晚清时期文言文占据统治地位的现实,《山东白话报》采用半文半白的文字表述方式,辅之以生动活泼的插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无情批评时局,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同时,还推广近代科技知识,倡导社会公益事业,是山东近代最早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文化运动的山东萌芽。

这种鲜明的舆论导向和革命倾向,引起晚清当局的恐慌,很快便被查禁。

济南东、西、南三大关:山东人民抗战的历史见证

1938 年 8 月 13 日,根据国民党武汉 抗战大本营电令,山东抗日义勇军与八路军三支队,在济南护城河的东、西、南三大关,对日军发动攻击,毙伤日伪军千余人,炸毁胶济铁路一百多公里的全部铁路桥梁,掀铁轨、剪电线、倒线杆,使胶济铁路中 断数十日,日军的补给运输受到严重的影响,史称济南攻坚战。

1938 年 8 月初,日军分五路在长江南 北对武汉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国民党武汉抗战大本营电令全国军队,在 8 月 13 日上海军民抗日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对日寇进行全面进攻, 打击敌人, 以解武汉之危。 13 日拂晓,风雨过后的济南市区仍是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 按照预定计划, 十一时,战斗首先在济南东关打响,随后,又开始 攻击南关,江兆明营冲进济南东门,在青龙桥附近同敌人展开了激战。王德五营利 用云雾弥漫,从南门杀进济南城里,在院 东大街与日军主力遭遇,展开激烈交战, 西门大街附近,日军的坦克、战车向王德五营扑来,枪声、炮声、杀声响成一片。孟昭进急令作为预备队的警卫二营,从南门,西关之间攻击上去,支援王德五营,战斗打的异常激烈,义勇军战士同敌人展开了巷战,东起青龙桥,西至普利门一带一片火海。

此次济南之战,是抗日义勇军与八路军三支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殊死之战。

这支拿起枪刚刚半年的群众武装,敢于深入虎穴,在济南激战三昼夜,仅阵亡七十多人,伤四百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有力地支持了武汉保卫战,充分显示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全民抗战的力量。

县东巷 105 号鞠思敏故居:爱国爱党大义凛然的楷模


       在县东巷仅存的几处老宅院中,有处花脊小瓦的门楼——105 号,是山东教育家鞠思敏的故居。

鞠思敏(1872─1944),名承颖,字思敏,1872年生于山东省荣城县衙门前街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生员出身。

他自幼聪敏,名闻乡里,20岁中秀才,21岁为廪生,在荣城县马山的私塾设帐讲学。1904 年,32 岁的鞠思敏,经荣城县知县保荐,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优级科,开始接触新文化,萌生了革命思想。1909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山东省视学,1911 年 3 月进京复试,被授予举人衔。

鞠思敏是一位革命家。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时,鞠思敏任山东省视学,曾参与策划山东独立。同年与刘培源、曲璜返回荣成发动光复运动,逐走县知事,成立荣成县军政府。

鞠思敏是一位教育家。1912 年1月“光复”失败,其脱险返回济南,同年任山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后任校长。

1913 年兼任新设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13 年秋, 与刘冠三、王祝晨等人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并任校长。1915 年与王世栋自费赴江、浙、京、津考察教育,1917 年又赴日本考察。1917年回国,仍任正谊中学校长。1929 年 8 月,任山东省第一乡村示范学校校长及正谊中学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省第一乡村示范学校校风民主,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红色乡师”的称号。他一生致力于济南教育事业,经常慷慨解囊资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山东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山东的蔡元培”,是民国初期山东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

鞠思敏是一位正义的爱国者。日寇占领期间,大义凛然,不畏日寇威逼利诱,誓死不出任伪职,穷到每天用盐水泡煎饼果腹,终至贫病而死。1929 年4月19 日,在邓恩铭发动的看守所越狱行动中,杨一辰成功逃脱,跑进鞠思敏家躲藏。鞠思敏暗自联系地下共产党交通员,将杨一辰秘密送出一片白色恐怖的济南城。

当年正谊中学毕业的学生们被自己校长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便自动发起成立了“正谊校友自动乐捐委员会”,为老校长募捐建起了这座四合院。为纪念鞠思敏,济南市将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东的道路命名为思敏路。


东西菜园街5号:刘谦初烈士秘密工作点


东西菜园街,位于济南老城区,原东起县东巷、西至南北钟楼寺街,长190米、宽3米,现仅存西头70余米。因在长期演变中,居民宅第扩张挤占菜地形成街区,故名菜园街,又因东西走向,被称为东西菜园街, 20世纪初街面铺成青石板路。东西菜园街5号,原是一个青砖小瓦的传统二进院,前院房主居住,后院则用来出租。

1929年的春天,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刘谦初,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化名黄伯襄, 和妻子张文秋(化名陈孟君,真实身份是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同时担任省委机要秘书)租住在东西菜园街 5 号。

7月2日,因叛徒告密,山东省委秘书机关再次遭到破坏,因事发突然,张文秋和前去开会的同志全部被捕,刘谦初因去青岛领导罢工而幸免。随后,特务突击搜查了东西菜园街 5 号,并留下几个人埋伏在北屋,伺机抓捕刘谦初。

大约一个月后,刘谦初从青岛返回济南,直接来到东西菜园街 5 号住所。在房东暗示下, 他从容转身出门, 成功脱险。8月6日,刘谦初决定离开济南,坐火车先去青岛,再转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不幸的是,在明水车站他被敌特认出并被逮捕。两年牢狱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但丝毫未动摇他的革命意志。1931 年4月5 日,刘谦初在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4 岁。

张文秋被俘后也遭受了严刑拷打。当时,她已有孕在身,但每次“过堂”她都一口咬定什么也不知道。国民党反动派最后找不出她的任何把柄,只好将其在半年后释放。出狱后,她去上海重新找到了党中央。

为纪念在济南的这段不平凡岁月,刘谦初给未见面的女儿起名思齐,寓意“思念齐鲁”。1949 年10月15日,刘思齐与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结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