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大别山区的一个小村湾,现在叫高岗村索家楼湾。当年我小的时候,叫同建生产大队第七小队。像中国成千上万的村庄一样,故乡也在经历着城镇化的冲击,开放性的阵痛和转型期的搏弈,村子里常住人口急剧减少,但凡活泛一点的,都到沿海地区打工去了,最不愿离乡的,也到附近的镇子上做点小工,留守在湾子里的,是极少数残弱和幼小的人,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山村承受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但故乡仍然在坚强地承受,渐渐地适应,并悄悄地改变着。
但是,过年,这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在故乡坚挺地延续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也是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无论身处何处,居住何地,都心系家乡的根源。
故乡的大年是有一系列仪式和礼仪的,这仪礼神圣、庄严、谨肃、热烈而又沁人心脾,意味悠长。
腊 八
过了腊八就是年。乡民们对过年是极其向往而又心怀敬畏的。腊八节一到,山村就迅速地转换到流传上千年的年俗中。
老家从腊月初八日开始显示大年的热烈。大人们把平日逐渐攒存的五谷六米,提前就拿出来翻晒,然后是升起木柴炉子,用瓦鑵煮八宝粥,说是这样硬柴缓火煮的粥好吃。
也的确,那时的腊八粥,虽没现在这么多配料与品种,但味道绝对比现在纯正与劲道。
我们这些小伢们伏在灶台嗅着粥香,等着家长起锅给自己盛上一大碗,再拌上一大汤匙红糖。这种待遇,在平日哪里有?
然而,出锅的粥,大人们并不让我们马上就尝,而是叫我们用碗盛着,给左邻右舍逐一送去,再回来添了自己吃。互送食物、礼尚往来是乡亲们最纯朴的节俗。
往往在这互赠节礼时,我们已尝饱了肚子了,回到家里再也吃不下自家煮的八宝粥了。因为,在给邻居家送粥的过程中,邻居也要给我们盛上一碗,这一碗当然主要是我们小伢们自己吃了。
不光是八宝粥粥,有的家庭还炒了豆果花生,也在互馈之中,所以,那时的腊八节,就是我们的欢乐节。
扫 尘
过年是神圣的,去新迎新,有在外的亲人归来,有拜年的客人光顾,还要接祖人在家过年,所以庭院要整洁一新。扫尘是必须的,我们那里把扫尘叫打扬尘。
有条件的人家,腊月间要请泥瓦匠来家把庭室修葺、粉刷一番。那时我们家条件并不好,但父母亲总要在腊八过后,用高粱(我们叫牛须)扎几把扫帚,到屋后的竹林中砍一棵今年的新竹,尖儿上留些叶子,或者割一把新竹枝捆在长杆上,有时还要买一把鸡毛掸子,扫把扫地面,竹枝扫屋顶,鸡毛掸子掸家具,这样打了扬尘后,母亲又带领我们,拿上抹布,对家具用具、门窗户扇,一一洗抹,做到一尘不染。
扫尘能扫去家中的灰尘和蛛网,也象征着扫除旧年的陈疾,迎接崭新的一切。因“尘”与“陈”谐音,所以腊月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一年的不顺、不快一并清除干净,扫地出门,以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那一年我家刚建了新土坯房,并没有什么灰尘的,但母亲还是郑重地给我们穿上罩衣,给我们一人分一把扫帚,像交付一件神圣的武器。
糖 包
乡村过大年的节礼浓,礼性重,串门入户、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上门拜年当然要带上礼物,这拜年礼物就是糖包。
糖包就是用纸包裹红糖。那时糖很刚贵。生产队有时分点蔗糖,但大多数时候蔗糖熬得不好,成稀或结块,不松散,真正的好红糖,稀少又昂贵,买不了那么多,所以我们家多数时候买些京果、糖糕之类,代替红糖,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这样显得包大,份量多,包成三角形,再在顶尖上贴一略儿(一小片)红纸,用一根稻草捆扎紧,一个糖包——拜年的重要礼物就做好了。
那时,父亲做糖包,总要做到半夜,桌上摆满了报纸、糖果、红纸片和稻草。
听说过这样一件趣事,有的小孩子嘴馋,在拜年途中,偷偷把糖包里面的糖果掏出来吃了,再捡一砣黄泥巴塞到糖包里送到亲戚家,后来,这家亲戚又把这糖包转拜别人家,落到的最后一家主人,取糖泡水敬客人,其尴尬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这也反映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和人们生活的贫瘠。
贴 对 联
对联就是春联,我们那里俗称对子。年三十上午两大事:贴对子和摆火塘。火塘是为晚上守岁用的,主要是在堂屋一角围出一片小地方,里面架些树兜、干柴之类。
贴对联看似简单,其实程序多着哩。那时对联很少有卖的,都是请人现场写,有请学校老师的,有请湾里先生的,主家买好红纸,送到先生那里,告诉先生要贴哪些地方,先生自会按大小裁剪好,然后一一对应来写。对联内容都是吉祥、祝福、喜庆内容,先生有现成的样板,也有人家应时应景自题,叫先生写来贴上。那时有些自题对子很搞笑,贴出来倒也博得观众一乐。大人们开始贴对子,小伢们跟着凑热闹,递对联、端浆糊,浆糊是用面粉兑水现煮的,端在手上香喷喷的。
对子是门都得贴,堂屋大门、厨房后门、室内各个房门都要贴,有人家把窗户也贴,猪圈、牛栏门也贴,甚至鸡窝上都挂一略“万事大吉”或“童言无忌”的红贴。打扫得洁净一新的家室,从里到外红艳艳的一大片,热烈光鲜,喜气洋洋。我的父亲会写毛笔字,不知为什么,我很少见他为自家写对联,总是他拟好内容,请湾里教书的老师来写。倒是别人来求他写对联的多。父亲写对联,站在伙桌前,拉开架式,那字就像他的人一样,端庄、大气、有力,在他的一笔一墨间,春回大地,瑞气盈门。
接 祖 人
接祖人是件大事。树有根,水有源,家庭现在的和谐幸福,是祖荫恩惠的结果。年岁顺的,要感恩祖人保佑。遇上一些不顺的事,更要虔诚的祭奠逝去的先辈们,祈求祖先保佑来年诸事顺意。
所以过年了,要接祖人回来过年。
纯朴的乡民敬天敬地,他们说农民就是靠着天地吃饭的,所以许多家堂屋正墙边的春台上,一边供奉祖先牌位,一边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
接祖人在腊月廿四,叫过小年,也叫还福。这一天傍晚,家里的大人们到祖坟山秉告,说是年来了,请祖人回到家里过年,下山时,有人真的反背双手,作背上驮人状,就像真的要把祖人背回来。
掌灯时分,庄严的祭祖礼仪开始,堂屋的大方桌上摆一尊泥塑的大烛座,座上插着大红烛,桌上摆满丰盛酒菜,碗筷齐备,酒盅斟满,但是家里人谁也不能先尝,连凳子都不能碰一下,这头道菜是供祖人的,桌前摆上香烛,待祖人酒过三巡,还要上饭。此间我们必须保持静穆,不得嘻闹,以示对先祖的虔诚和尊敬,年长者还要站在桌旁说些感恩和祈求的话。大半柱香时分,才由长者请祖人下席,再在席前烧一堆纸钱,这是给祖人的过年费。在袅袅烟火中,一家人依次向桌磕头,然后放一串鞭炮,这才完成供祖人仪式。
接祖仪式完毕,再撒下桌上酒菜,到灶堂上加热,在桌上架起火锅,一家老小才开始共进年宴。
送 灶 神
“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民以食为天,灶主食,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的神,自然被当作家庭保护神而备受崇拜。所以祭灶也是很重要很神圣的。
我们那里把灶神叫“司命菩萨”,把祭灶叫送司命菩萨上天。以前的农村里,都是烧柴火的土灶。在灶头的最高处,设有“司命菩萨”神位,有的是摆”司命菩萨“神龛,有的就贴一张灶神画像,神位下有一块平整地方,可以放供品。到我小的时候,兴起破旧俗立新,灶上不让摆神龛了,但是到了小年这一天,大人们还是悄悄地有一个祭灶仪式。
故乡的小年在腊月廿四。据说这一天,主灶之神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帝君根据灶神的汇报,将新一年这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神掌管,由灶神酌情处置。因此,农户人家都重视祭灶。
我见过的祭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可能是这个时间段前来串门的人少,不容易被人监视为“四旧分子”。祭灶仪式其实简单,大人们在灶头放一个托盘,盘里供放几粒水果糖、米泡花生豆果等,以示自己真诚祭拜,请”司命菩萨“上天后在帝君面前多说“甜言蜜语”。
据说也有更隆重的祭灶家庭,专门做了送灶粑、饴糖、杂粮果子等,小年之夜,在灶台上点燃香烛,并设案摆碗碟,盛着粑、糖、果、豆。然后由长辈率全家老小在灶前跪拜,祈求司命菩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还把这句话写成对联,贴在灶台上。
禁 忌
儿时在故乡过大年,说实话,至今最为难忘的,还是那些禁忌。
乡亲们把大年作为家庭和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年度节点,把最美好的希望放在这一时段中祈求,所以将这一时段看得特别神圣不可侵犯,禁忌,便是防范影响这一神圣的重要内容,以至成俗,成为我们小孩子们特别敬畏的习俗。
一进入腊月,就有许多忌口。要是某某说丧晦的话,立马会有人这样阻止:“嗨,腊时腊月的,莫说晦气话!”到了除夕和新年第一天,那规矩就更多了,严格的说,这些规矩是以禁忌为基础的,有语言禁忌,比如,不能在言谈中有鬼神之类的词儿,不能谈论死病灾难话题,更不能骂人,若是摔破了东西,要立马说“岁(碎)岁平安”“大(打)发大财”。有行为禁忌,比如,年三十夜要守岁,不许早睡,正月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恐怕扫走财气。礼物交换不能送时钟(谐音“送终”)、绿帽子(象征妻子不贞)、鞋(谐音“邪”、“唉”)、梨(谐音“离”)、伞(谐音“散”)以及任何尖锐的物体(如象征着关系破裂的剪刀和小刀)。
有一年正月间,家里来了拜年的客人,我向客人讲着听来的一桩丧葬故事,父亲立马在我头上弹了一个“栗弓”,我当时不知何错之有,羞愧得满脸通红,那客人连忙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这时祖母心疼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以后要是说了丧气的话,朝地上吐口痰,也就没事了!”可见禁忌在乡村过大年时,是多么令人敬畏的事。
遥看烟花起落时
不知不觉,在我们这个滨江小城,夜空里常常腾耀起一束一束烟花,没有什么声响,规模也不是很大,就这么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次第绽放,五彩斑斓,倒映在长江的水面,如流星灿然一闪,再夹杂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以及远方传来一声悠长的笛鸣,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载岁月将尽,又是一曲春节的前奏拉响了,不觉从内心涌起一股寂然而温馨的情绪。
每当寂寥的烟花猝然升起,我就会扒在窗户上遥看。家人笑我道: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还象小孩子爱烟火盼过年呢。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感叹: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人生就象这烟火,只有短暂的灿烂,过后留下的多是伤感,干嘛还要去体味呢?可是,这腊月一到,烟火一亮,我还是忍不住要去看看,忍不住啊。
我欣赏烟花飞落时的光华,哪怕只有一个瞬间的美丽。当那些耀眼的烟火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季节的天空飞起飞落时,沉沉暗夜便被写成一首抒情的诗:一道道晶亮的弧线,满挂着春天的期盼;一幅幅奇异的图案,涂绘出生活的憧憬;一片片缤纷的色彩,传递来祥和的祝福……它们竭尽全力地绽放光芒,用一生的力度释放辉煌。这样一个短暂的刹那,这样一种瞬间的奇美,不是足以诠释生命的博大和存在的价值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那许许多多关于恩与怨、爱与仇、得与失、生与死的所谓终极课题,就在这烟火飞落中,瞬间得到破释。
人们总是在祝福和祈祷中,去寻觅一种永恒,希望永远快乐,期待万事如意。然而现实不可能有这样的永恒。人生种种际遇,岁月时时变迁,总是在有情的生命里,留下无情的刻痕。俗话说,为人不自在,自在不为人。所谓的快乐和如意都是相对的,有时一个瞬间便成幸福,有时一刹那的感觉就是快乐,就象烟花绽放,在瞬间的灿烂里成就了关于美和幸福的永恒。这样看来,瞬间其实是永恒的另一种形式,有时候,一个瞬间或许就会成为一种永恒。婚礼上,新娘披上圣洁的婚纱,把纤纤玉指放在新郎手中,那样飞逝的一个转瞬里,就意味着两个生命携手一生的永恒;产房里,婴儿那响亮的一声啼哭,宣告他降临人世的刹那,就注定了一个生命存在的永恒……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瞬间,组成了生命里无数次的心跳,岁月会带走一些记忆,可那些曾经的感觉都会永驻心间,就像烟花随风飘散了,可灿烂在这辞旧迎新时刻的光华,会恒留在每一位喜欢它的人心里……
遥看烟花起落时,我们的生命和爱也随之灿烂辉煌。漫漫人生路,阙阙岁月歌,尽管会有千回百转的磨难,会有花开花落的叹息,但在昙花一现的短暂里,在豁然开朗的刹那间,早已写就生命永恒的真谛。让我们好好珍惜每次瞬间的惊喜,把握每个短暂的美丽,用心去体验生命中诸多的情感刹那,用爱去注解四季里每一页的长短行,如此,苍白的岁月顿时就会丰盈起来,满满的挂在记忆时空之上,在晴朗的日子,便会如风铃般摇响生命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