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坐落在一片山峦里。那是一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小山湾。以往,我差不多每年的春节或清明节,都要回一趟老家,这两年,因防疫,没有回去,奈何对她太思念了,
于是,今年春节期间,我叫家乡的同学给我发两张故乡的照片,以解乡愁。
同学是我老家的邻村人,其实也常年在外打工,手头上没有近照,便发了两张去年深秋时的照片来。
照片是在一个高处拍的,镶嵌在小山包里的一个湾子,紧傍一口大池塘,池塘波光淋淋,湾子绿树掩映,一切都在晨雾的笼罩下,如仙境一般,带着几分空灵色彩,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一般。
照片里是找不到我的老家旧宅,离开那里40多年了,旧宅土坯房曾数易其主,早已换盖了别人家的小楼房。我久久地盯着照片,想找到记忆犹深的映像。突然间,村塘边那株高高的枫树,戳疼了心底一片柔软的地方。
树,是故乡的标志。老家在我小的时候,是人民公社的大集体,耕地和山林都是大集体的,也就是生产队的。而我们那个小队上,也叫湾子,却很少果木树,更没有集体的果园,山上都是些枞树、泡桐树,和一些不怎么长板栗的栗子树。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常常飘逸着果树的清香。
在我们那个不太大的湾子里,在很少果树的田园和山坡上,竟有我家的三棵果树,这三棵果树,攀援着我的童年,支撑着我的故乡情感,高擎不倒。
我家三棵果树,分别是桃树、李树和梨树,桃李生长在自留地边的坡岸上,梨树长在大门前的水塘边。
那时每个湾子都有一口当家塘,在村落的大门口,汇聚着对门山、屋后垴的沁水(山泉),聚漫了,便通过小渠流到邻村的河堰,然后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池塘北边是村湾,我家那时住在一套三连堂屋的老宅里,最前面西侧两小间厢房住着我一家三代人,大门口正对着当家塘,塘岸边有几棵梨树和枣树,最大的一棵梨树是我家的,梨枝避过人头擎向南边的水面。
梨树开花谷发芽,四月底梨花篷满枝丫,雪白雪白的,染香了整个村湾,蜜蜂闻香而来,偶有数只不同的花蝴蝶,结伴在枝叶间嬉戏。大人们便行动起来,把队上保管屋里收藏的隔年稻种搬出来,用稻草编的种包,一个一个放在池塘里浸泡,以催谷种发芽后,再均匀地撒在田里出秧苗。
稻谷秧苗移栽到水田,长成一片片金黄时,池塘边的梨村缀满果实,我们家那棵是葫芦梨,一个一个像铁拐李腰间的葫芦,在阳光下晶亮闪光。这个时候,祖母和母亲还不许我们采摘,要等对面坡地上的桃李熟了,再一起收获。
池塘的南岸是一个小山包,我们叫对门山,山坡是一片贫瘠的梯形地,产不出什么庄稼,就分给社员作自留地种菜。大人们便视作命根子,起五更睡半夜,利用集体生产的闲暇,在那片坡地里筑埂填土,施肥浇水,竟很快成为一片繁茂的菜园子。园子旁边,便是自留地主人们种的一些果木树,原本是为各自菜园做标识而种的,并没指望它有多大收成。“春来棒棰落地也生根”,更何况是果苗种在社员们盘肥了的菜园子旁边,不几年,这些树呼呼地窜起老高,成了湾子里的一道风景。
“六月边儿,桃李红一圈儿”,常常有熟透的桃李果从树上落下来,滚到山脚的池塘里,咕咚作响,我们这些毛头小伢便脱下身上汗衫裤头,赤溜溜扑进塘里,抢果子吃,果子抢到手了,便泅到水中央,仰卧在水面上啃起来。那时的我仰泳技能很高,能把两只手伸出水面老高而身子沉不了水。也有小伢们抢不到,便赤溜溜爬上岸,抱着果树摇,还爬上树去摘,惹得湾里头的老人们着急,黄起声音大喊:“别扒树别扒树哇,摔下来可不得了啊!”
这时祖母便张罗我的母亲、叔叔去下果子。怕再留下去,树被小伢们摇死了,更怕被偷果的摔倒了。
一竹杆打下去,鸟儿一样扑棱棱地上落一层,绿的是叶,红翠相间的是桃子李子,大个的和小个的,梆硬的和柔软的,砸在我们的光头或脊背上,就像弹个栗弓——脆响,捡一颗在衣服上一擦,丢进嘴里——脆甜。太阳升高了,我们家菜园子边上的两棵桃李树也被打净了,捡到小提萝,再倒进大萝筐里,挑回家来,红的青的堆满了一萝筐,屋内瞬间充满浓郁的果香,素寡的日子即刻喜庆和甜蜜起来。
祖母把红透的、没有破损的果子挑出来,用量米的升斗量一量,嘱咐我们给邻居和湾下一些亲属送去,我们端着水果,屁颠屁颠地满村跑,觉得全村人都在庆贺我们家的果树丰收。
老家为数不多的果树品种中,柿子树是最多的。村东边田岸上一两棵,村西边山脚下两三棵,村子中间一块空场院四五棵,虽说都不连片,但每到秋高柿熟季节,柿叶落尽,鲜红的柿果像灯笼一样缀满枝头。站在屋后的长湾垴上看去,整个山湾就掩映在喜庆的红灯笼之中。
这些柿树是谁家的,哪个也说不清,队上没有谁来管理这些树,私家也没谁去照看,柿果真正成了那个时期全体社员的公共产品。我的映像中,没有谁去在乎这些柿子,没谁去抢摘,没谁去偷盗。甚至柿树下面落满了一层红红的柿子,也没谁去拾捡,树上的柿果被鸟儿刁得残缺不堪,也没谁想着去收拾。我们这些小伢们倒常常爬到柿树上,看着红红的一颗,就着枝丫上咬一口,涩涩的,淡甜,不好吃,便摘下来,当手榴弹与小伙伴们你投我掷地激战,更弄得满地柿果,好像也没有大人们来阻止。
或许是我们山里气候适合生长柿树,老人们说,当年湾子里一些青年小伙子,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些小树苗,有柿树也有其他果树,随手就在村前屋后栽下了,也没当回事,不浇水不施肥的,后来就柿树长得最好,这些柿树结的果子都是大柿子,扁圆扁圆的,果实中间一圈凹痕,我们叫腰带柿,这种柿子生的不能吃,必须沤乱或晒透,让它熟得软绵绵、亮透透时,吃起来鲜甜如蜜。
一些有心的人家,把这些柿子摘回去,插上芝麻杆儿,放在稻草或柴禾堆里沤着,待些时日,掀开柴草,青青的柿子变得通红透亮,揭开外面皮儿,吮吸一口,香甜无比。还有不怕麻烦的人家,挑几个大大的柿子,用镰刀削去皮儿,放在窗台或屋顶上暴晒,夜里也不收回,说是日晒夜露的柿子更好吃,只是要防鸟儿来啄,这样在外面放了几天以后,柿果表面乌红透亮,手感软乎乎沉甸甸的,拿起来捧在手掌上颠揉几下,用拇指和食指撮起柿皮,掐个小口儿,嘴对着小口儿一吸,满口流蜜,连硬硬的柿籽儿也变得葡萄干一般劲道香甜。那时候我的祖母爱做这种柿子,用镰刀削出几棵,并特地搬了梯子,放在屋顶的布瓦上,还罩上一块纱巾防鸟儿琢食。我们放学回家,先爬屋顶,揭开纱巾,取来一颗,连皮带镶吃了个精光。柿子性凉,清热解毒,最适合这燥热天气里吃,柿子味好营养更丰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能饱尝柿子是莫大的享受,所以每到这时,祖母看着我们贪婪的吃相,满脸的皱纹里都盛满欢欣。
老家的树,生长在记忆深处的,还有大枫树。在我幼年时,古枫在我心里充满了灵性与神奇,以致我们叫它“神树”。那时,我家的老宅还在湾子西侧中央,不时有小伙伴来家邀我:“东头有棵大神树,我们到树下去玩玩吧!”及至来到古枫下,果然名不虚传。远远看去,古枫高大壮观,参天而上,密密麻麻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开来,像一把庞大的华盖,盖住一两幢房屋大的面积。来到古枫旁边,只见树干粗壮,两人难抱,灰褐色的树皮上,爬满细鳞状的裂痕。仰头望去,叶子细而紧密,黛绿厚实,翠色欲滴,阳光与微风之中,银光闪烁,摇曳多姿。再看古枫根部,有几根露出地面的根茎,像虬龙般游走于阴阳之间,让人油然而生敬畏。最神奇的是树上的鸟窝,在高耸入云的枝丫上,有大大小小的鸟窝上十个,特是主干最高处的一个鸟窝,仿佛建在云彩之上,圆圆砣砣的,真叫人为鸟儿们高超的建筑艺术而惊叹。听湾里长辈们讲,最高的那是一个喜鹊窝,喜鹊窝都是喜鹊衔来一枝一枝神木条编织而成的,而且鸟窝里有一根粗长的横梁,要是被谁得到了,放在米缸里,那大米就会自然地满满当当,吃浅多少就自动长满多少。这个传说,对于那个粮食紧张的年代,多么充满神奇与憧憬啊。那时的我常常抬头仰望苍穹,希望有一只鸟儿衔着树枝掉落下来,让我捡来放在家里那常年都是浅浅的米缸里。
我也常问祖母,为什么没有人爬到树上去偷鸟窝的横梁呢?祖母笑着说,鸟窝太高,树干又这么滑,谁爬得上去?
不过祖母倒是讲过,听更老一辈的人传说,曾经有人在古枫上拆下过一个鸟窝,当时看着不大,但拆下来的枝条铺满一大片土地,打了好几个大捆才担回家的。
如同湾里那些柿树一样,这棵标志性的“神树”,究竟植于何时何人,谁也说不清。湾里老人们有的说,这棵大枫树,比这个湾子年纪还长,先有树后有湾。有的说,是刚有这个湾子时,最先在此筑庐结室的人家种植的。这个我有点相信,山里人家喜欢在居室外植些大树,炎夏遮阳,寒冬避风,四季引鸟,兆吉呈祥。
枫树主富,住在古枫下的人家是说要富贵的。住在树下的大平哥家倒不见得怎么富裕,但紧邻的那一个大套屋里居住的易姓三户人家,还真的都是大地主,其中一家出了个方园数十里罕见的大学生。我们叫那大学生弼三伯,学地质的,后来回乡了,在公社里搞勘探,我们常常围着他,要他讲故事,出字谜我们猜。
我们家几辈之内虽说属于贫农,到我小时候还是队上的“缺粮户”,但在那个物质贫乏时代,我的父母亲仍然节衣缩食供孩子们读书,我兄妹四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读完了高中。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老家是代代相传。
光阴忽尔,岁月如流。我离开老家很久了,在外面也漂泊了不少的地方和单位,但是,每当听到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歌曲时,我总会很自然地想到故乡的那些树,果树与古枫,想到乡树下的昔时故事,想到乡树神奇与伟岸,更想到乡树如今长到什么样子了。老家的树,在我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标志,一种浓郁的情愫。
几年前,老家的乡亲们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在满是枞树的山上改种了一些桔树。前年的春节回家,看见桔树苗在山坡上葱郁一片,像大山的婴儿一样盈孕着新的希望。近两年不见,想必桔树已成年了,一定有已经挂果的了。可是,我却也缺席了它的成长之年。老家对门山坡自留地遗址上,那些桔树就如一些留守儿童一样,他们努力地旺盛地成长着,伴随着那一片美丽的山湾。
身 在 江 南
学生时代,读着戴望舒的《雨巷》,再听一曲《忆江南》,曾在我对江南水乡的梦想中,注入一种强烈的渴望,总想到那雨丝缠绵的南国,去寻访油纸伞流泻的忧郁和三秋桂子散发的浓情。那时,我生活在江北的鄂东山区,在诗书间总也触摸不到江南的脉搏。
一个偶然机遇,命运之舟把我带入了江南,这座古老的小城不仅紧临长江,还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于是,所有关于江南的想象,在我进入到这座古城之时戛然而止。
江南是多雨的。或许是春夏间的梅雨季节太悠长,秋冬雨季的雨丝太多情,抑或是这里外有长江、浩荡过境,内有长港、贯通百湖的地势,我对江南的感觉总是湿漉漉的,有时觉得空气都是一颗颗水滴,一口呼吸,便滋润心身。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简直回忆不起故乡的秋高气爽和天干物燥是怎样一种情形。但湿有湿的温润,湿有湿的雅致,这多情的雨,让我想起杜牧那“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纷纷春雨,想起李清照在三杯两盏淡酒过后,听雨打梧桐添忧怨的秋雨。倘若是在西风烈烈的北国晴日,恐怕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情素,单是“长风几万里”的气息,就会吹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雨丝飘飘洒洒,鄂城老街的石板巷陌诗意朦胧,在古楼洞、四眼井、八卦石这些幽深的小巷,透过无声飘洒的雨丝,我曾真的看到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穿过望舒的笔尖走进我的心田。或许是这多情的雨滴,把江南女孩那过于婉转的心语,浇染成一幅幅乡愁浓郁的画,人在画中行,画在笔下鲜,是啊,江南本身就是一笺诗一轴画一弦曲。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唐诗宋词古琴旧曲的最高境界。
江南是多湖的。濒临着浩瀚长江,拥抱着大小湖泊,牵绊着条条渠港。“江南就是由水组成的,水滋养了鱼米之乡的灵秀。落日熔金,倒映在湖面上,一两只水船划过夕阳,数点青山隐隐,几声鸟啼幽幽……”王勃那枝描写渔舟唱晚的笔,让多少人醉倒在这浓浓的江南意蕴之中啊。“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江南女孩或许也是因了这方水土的滋养,才山水一样的充满了灵巧,白晳的肌肤透出江南的温婉,含笑的双眸充盈着江南的柔媚。难怪古诗名画中,旭日凭窗时含情远眺的多是江南女子,月满西楼时幽坐难眠的也是小家碧玉,也只有水一样的江南女子,才配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多情细腻的风情呀。
江南是多情的。江南的草木花树、物阜苍生都有种难以抵御的亲和力。袅娜多姿的的梅枝,勾勒出“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景致是那么动人;而折柳寄春的习俗,又让驻足江南的友客情不思归;那五月间喷香的白桅子,六月里别样红的池花,以及金秋时清香袭人的丹桂,莫不倾吐着我的江南情思。妙不可言的莫过于是江南的月光,多少玉人在二十四桥的月影下,任笛声悠扬成一弯弯情波,凡到过这里,无不惊艳于此处的仙曲佳人。花影、笛音,连同那些红豆、菊影、篱围,构成了我的家园独特的精致。
一入江南身似景,终生诗情画意中。谁说不是呢!多情的江南如同多情的青鸟,为我衔来一枚枚绮丽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