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风的头像

邱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29
分享

童谣里的年俗

 

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又叫春节,自古至今,一年一度,周而复始。春节总是充满神圣和欢乐,牵绊着中华儿女的期盼眷恋,最突出的体现是民间年歌童屡屡翻唱,世代相传每到腊月将近,清脆而亲切的谣此起彼伏,响遍巷陌原野,渲染出一派温馨喧腾的年味。

民谣是民间的心声,是现实写照。我们如今所听的春节童谣,满含喜庆祥和,人们对过年憧憬与喜悦跃然而现“新年到,齐欢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那些反映年俗时序的童谣,成为春节主题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做黄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可是,我小时候在鄂东大别山区的故乡里,听到的过年谣,却一番感受“二十二,炒泡儿。二十三,大碓栓。二十四,嗦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年肉。二十七,正着急。二十八,无了法。二十九,一定有。三十不见面。初一大摆手。昔时故乡的人们,虽然表现出过年的期盼与热闹,但更多的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心酸。

庄户人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到腊月,该收的收了,该藏的藏了,此时天寒地冻,田畈里也没得多少农活可做了,正是春、新陈相接的时间节点,应当盼望着有一个大年节来休息调整,欢庆贺一番,与家人们团圆畅饮,同亲友们晤面叙旧。所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腊月男女老少们就急切地盼望过年到了腊月下旬,过年的节奏便愈加紧密,一步步走向高潮。人们通过办年时序歌谣,品味出年俗的过程。

曾经,我对家乡的年谣感到疑惑童谣说是办年,但听着听着,好象有几句与过年并不相干象隐语行话,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是说些什么意思呢?我问大人们,也问学校老师,各人的解释各有不同,我综合了一下,大意如是:

二十二,炒泡儿。过年是从吃开始的,果品小吃是过年的标配。过去偏远农家买不起多果品,再说山乡里也没得丰富的小吃食品可卖,所以更多的是自已动手制作小吃点心。人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果品零食拿出来,过年了,尽情地享受吧。米泡(叫爆米花)便是为过年备下的第一道小食品。头茬稻米收获后,择出籽粒饱满的,蒸熟晒干,用坛子密封保存好,到腊月便倒出来,拌着沙子在热锅里反复翻炒,黄灿灿,脆蹦蹦,有的还掺些豆子一起炒,那就更香甜了。余钱充裕的人家,便去请炸米泡的师傅炸成爆米花。米泡可摆在果盘当点心,也可冲开水当米茶,是平常难得吃到的美味。小时候我们到亲戚家拜年,往往还能得到长辈亲戚打赏的米泡、苕果、花生蚕豆之类的果品,用小布袋拎回来,留着吃到春二三月都还脆香。

二十三,大碓栓。石碓石碾是乡下粉碎谷物的土法器械,腊月间家家户户用石碓舂米粉,舂杂粮,备办年食,呯呯呯的舂碓声响到半夜,整个山村一派热闹的办年气氛,听着就叫人心往神弛。人们把珍藏的糯米、高粱(那时叫牛须)、荞麦、豆子等杂粮,从柜子坛子罐子里拿出来,淘洗净,用水泡软,再端到石臼旁,用石碓舂成细粉,掺水或面糊调和,蒸烤后做耙做糕,或做成各种干果点心,颇具特色。小时候我们家做的牛须果(高粱果),用沙子炒热后,膨胀得大,比现在市场卖的大京果好吃多了。

二十四,嗦鱼刺。这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这一天要干塘捞“年鱼”。过去山村是穷山恶水一分田,养鱼很不容易,春天人们在仅有的一两口池塘里放些鲢子、鲤口、鳊鱼等易活的鱼苗,平时不是有红白喜事是不能捞鱼的,到了腊月就要“干塘”,也就是把塘水放干,捞鱼分给各家过年。当然,腊月干塘还有个目的,就是挖塘泥,既备了土肥又净了池塘,来年好蓄水养鱼。我们南方习俗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要接祖人回来过年。晚上,家家户户办丰盛菜,摆上桌后首先祖人,燃香烛,烧纸钱,放爆竹,全家人面桌跪拜。这一套程序完毕,才能一家人上桌享用。这桌饭是不能少了鱼的,要摆全鱼、捶鱼(鱼面)、鱼丸、鱼糕、剁鱼刺等鱼制食品,寓意年年有余。所以叫嗦鱼刺。

还有一种解释是忧虑焦急。故乡土话把焦虑比喻“嗦鱼刺”,因为着急的人嘴里不断发出“啧啧”地声响乡亲们急些什么呢?平常请了篾匠、木工(人们称“搏师”)、裁缝、剃头佬等手艺人来家做活,春荒时借了人的高利贷,现已年关,逼来了,而自家办年货又处处要用钱,不宽裕的家庭,怎么不着急呢?穷人家着急无,手艺人家着急工钱收不回来所以一个个都在嘴里“啧啧”地嗦鱼刺啊。

二十五,打豆腐。豆腐也是平常难见的菜肴,年货是要豆腐的,豆腐谐音兜福,口彩也好,所以成了大年的主菜之一。插稻秧时节,生产队社员们在田埂上点一排小坑,放几颗黄豆种子,稻子成熟,黄豆上也缀满豆夹,聪明的乡亲们充分发土地利用率。黄豆干炒是好零食,据说家乡走出的林彪元帅就爱吃炒黄豆,所以会打仗。黄豆水煮是好菜肴,香软下饭。但是乡亲们平时舍不得吃,留到腊月打豆腐过年。腊月中旬,人们把储藏的黄豆出来,泡胀,送到磨坊磨成豆浆,再把豆浆兑一点水,舀进纱布架子里滤去豆渣。大人们手滤纱架上下摇晃的动作,被小子崇拜成一种游戏,我们小时候表达喜庆时,便两两相对,双手握拳上下晃动,叫作“打豆腐”。从纱架下滤出的纯豆汁,倒进大铁锅煮开,再用油脚子和石膏水点浆(打卤),待热豆汁凝结成豆腐脑,便趁热舀进滤纱匣子,用重压挤出水份,豆腐就算做成了。打豆腐虽然复杂耗时,但可产生许多附加食品,豆腐佬拌沙糖是最鲜甜的小吃,鲜豆腐可做成囟干子、炸干子,豆腐发酵可做成又香又臭的腐乳,豆渣发酵可做成特殊风味的豆渣粑,就连煮生豆汁时锅里“懒锅胚子”(锅粑),加盐炒,也是美味的宴饭菜。有的人家还把压豆腐挤出的回去,洗衣被,去污又松软,用它来浸泡干菜腊肉,更添风味。可以说,打豆腐是一点也没有浪费的材料。

二十六,称年肉。肉食是年的主菜,人们要来祭祀祖先和办年饭。有年肉寓意过肥年,年年肥。再怎么穷的人家,也要有年肉的。乡下人家从春上开始“看年猪”(养牲猪)从镇子上买回小猪仔,平时用洗碗涮锅的潲水拌糠喂养,到腊月猪肥了,就送到公社食品站屠宰,领回一些猪下水(内脏杂碎),趁鲜煮食,买些上好的猪肉,割成一条一条,腌渍后拿出来凉晒,腊月间,农家屋檐下挂的一串串腊肉一道独特风景。那些年猪没养肥的人家,就在腊月二十六左右到到铺子里去买肉,或者赊些肉回来,叫老板用秤称好,记上斤两,以便来年偿还。

二十七,正着急。离春节越来越近,债主也越来越催逼得紧,穷人家该有多着急呀!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还有好多年货未办齐,正着急呢。

二十八,无了法。这是承上句“正着急”而言,是穷人家面对过年的无奈心境。腊月二十八又叫“还福”,一大早就要摆出丰盛年饭,感恩上苍和祖先给家里赐福这顿饭也叫发财饭,千万不能“便薄”,要有鱼有肉有丸有糍粑。酒菜摆好后,先菩萨,再祖人,家人团圆畅饮。年饭要慢慢地吃,满斟浅饮,尽情享受。记得那时候,老祖母不停地说着喜庆的话,祝贺家里的收成,赞全家人的优点,听得大家心花怒放。然而对些穷苦人家来说,能备上这顿年饭就已竭尽全力,哪有余钱偿还欠债啊,所以面对不断前来收帐的债主,只能连叫“无了法”。在那些外出收帐的手艺人来说,今天再讨不回钱,自家的年也无法过了,所以也叫“无了法”。

当然,小时候也听到小孩子唱道:“二十八,揣糍粑”揣糍粑是办年的重要项目,人们把保存的上好糯谷,轧成大米,筛去细碎,用水浸胀后,上甑蒸熟,再把熟糯米倒进碓臼里,请来塆里的强壮劳力,一人一根粗木棒,在石臼里使劲杵捣,待米粒全部糯软成砣后,再撬起来,放在小篾箩里,拍成圆圆的大饼,就是过年特有糍粑了。

二十九,一定有。一年的日子抵了“岸”(边),手艺人家该收回的帐按说在这天一定有准收回。可是那些“无了法”的人家呢?想起来心酸哪。当然,这句还有一种解释是,到了这一天,该办的年货都办齐了,也就是“样样有”的意思。

三十不见面。三十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欠债穷人家,再不还人家的钱说不过去,怎么办?家里主人便借故在外面收帐或筹钱,迟迟不露面,躲债的人无见人呐。

其实这种不见面,只是在白天,年三十的晚上是一定要回家的。热烈紧张的忙年之后,年三十是大年高潮。“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天色将暗时分,家家户户贴春联,贴门神,打扫院,把院子里晒干的树蔸子、劈好的干柴搬进堂屋,砌好火膛,“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预备晚上烤一通宵的火,以兆来红红火火、兴旺发财。“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 一家的亲人们,有在外做生意的,求学的,出外办事的,这一天都赶。过年过年,团团圆圆,过年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一天的团聚。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家人最团圆最丰盛的聚餐,叫“团年”。大人平时吃饭时总催小孩吃快点,这一顿,大人们不断提醒道:团年饭吃慢,越慢越好,吃到清早。吃了团年饭,长辈还要给小孩压岁钱,表达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希望。守岁,是大年夜的主要节目,是过大年的顶峰。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膛,有说有笑,谈谈旧一年的酸甜过往,聊聊新一年打算希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夜没有人早早睡觉,大家坐到午夜子时,便开门燃放烟花爆竹。时,屋内火焰熊熊,外面鞭炮轰鸣,到处一热闹喜庆,人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什么债务,什么烦难,都随着旧年丢到九宵云外,崭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光景肯定好起来!

初一大摆手。农乡风俗,大年一天要讨吉兆,这一天不能讨债,不能说晦气话。所以不用担心有人上门收帐,可以大摇大摆地去走亲访友,串门拜年。精神抖擞走进新一年。

童年的过年谣,记忆犹新,我深体会到旧社会穷寒人家面对过年是何种心情。乡亲们为了让全家欢欢喜喜过好一年一度的传统大节,为了讨个来年的吉兆,他们是如何尽全力地办年。但同时,家里无货,手里无钱,还人家债,是多么的无奈。这种心境,在我小时候听到的另一首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勒儿(也叫抹额旧时年轻媳妇头戴的花巾)回娘家;婆婆要糯米揣糍粑,爹爹要肉儿供菩萨”是啊,一家子老少,哪个不想过个体面的新年?可要有物资基础啊。

故乡的谣,不仅反映山村农庄真实的年俗,更体现先民们朴实的性格。听着这谣,虽有一些苦涩和忧伤,但更饱含山乡过年的喜庆和热闹。我们完全感受到乡民们的豪爽、乐观与坚强。我特别感激于那些坚忍不拔的先辈,他们失望却没有绝望,抱怨却不曾抱恨,无奈却不是无助,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年会比一年更好,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豪情。祖祖辈辈这种宝贵传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子孙,使我们逐步走向幸福的今天,也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0.1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一到腊月就有了年的氛围,大人望种田,小人盼过年。一到腊月八,就有腊八粥吃。二十四,祭财神。小年一到,祭财神就要请祖人下来过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年肉。

悠闲隐者   2019-01-31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