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左志国的头像

左志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8
分享

两颗心 半棵树

——读《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风雨流亡路》有感

左志国

两个月前,我骑单车漫无目地穿行于北京街头,无意中发现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一座灰色三层建筑上标注“原中法大学”。过去没听说过中法大学,就匆匆走过去了。许是缘分吧,前几天朋友推荐我读《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朱锡侯口述,朱新地整理),朱锡侯青年时代曾在中法大学读书,他的风雨人生唤起我对中法大学那几座古老建筑的兴趣,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在东黄城根路再次造访了原中法大学,校园面积很小,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1984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在教学楼的阶梯教室,似乎看到了年轻的朱锡侯埋头求学的身影。

一 有国难投朱锡侯

朱锡侯出身寒微,祖籍浙江绍兴,一场火灾烧得家里只剩下一口水缸,他父亲挑着一根扁担跟同乡人闯关东,落脚吉林市,先当“货郎”,后来开了夫妻小店,生意渐有起色,发展成为有些名气的南货店。朱锡侯生于吉林市,先后在吉林省立第一模范小学、毓文中学读书。在毓文中学,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结识了不少名师,接触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志趣相投的同学办壁报、成立文学社。他回忆道:“回首六十几年的往事,仍觉得在毓文的这三年半是相当充实而有意义的……但我在毓文中学受到的那种精神启蒙,就像一张白纸画上最初的几笔,对我后来的为人处世、兴趣爱好、学术追求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朱锡侯的父亲因客户欠账收不回来,患中风倒下了。南货店宣告破产,朱家由小康陷入困顿。但是,朱锡侯靠着写稿子、刻蜡板、翻译文献,省吃俭用,在北京读完了高中和中法大学。因学业优异,朱锡侯成为中法庚子赔款最后一批公派留学生中的一员。在法国留学期间,朱锡侯先在里昂大学理学院做了四年心理学博士,由于正值“二战”,欧亚交通断绝无法回国,朱锡侯又到巴黎大学读生理学博士。在法国的八年求学生涯,他受业于几位世界级学术权威,取得双博士学位,更重要是养成了严谨、忘我、奉献的科学精神:“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后来的生涯中,那种不求外界的名利与报酬,把整个身心都投稿到科学事业中的忘我境界,也是潜移默化地受到加尔多的影响。很多年来我都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许多时候甚至不求人家的理解,多少有些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献身的意思,实在是与年轻时的那些经历和影响分不开的。记得当时我正在读梅特林克的散文著作,他的《蜜蜂》一书里有一段写蜜蜂如何采花酿蜜,供奉给整个蜂群所有成员享用的故事。这种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特地请加尔多把其中一段感人的话,抄在一部教材(《生理学大全》)上作座右铭。”

1945年8月16日,朱锡侯结束了法国八年求学生涯,踏上归国的路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生死考验,终于回到了昆明,随即被聘为云南大学教授。解放后继续在云南大学任教,1951年参加新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筹备会议。在那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条件虽然艰苦,朱锡侯忘我工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从1950年代至1970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朱锡侯被卷入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的政治斗争,朱锡侯在承担着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被迫劳动改造:“两个清洁工不好好打扫的又脏又臭的厕所,也分配给我去搞,每天要去两次,把厕所打扫干净。清除垃圾也是我的事,大跃进时垃圾特别多,由我每星期集中一两天,把垃圾运走。我得先用铲子把垃圾铲上一个木板车,然后有人押着我,拉车到校外很一个地方,去把垃圾缷下,再押着我穿过大街,回到学校。”这期间,朱锡侯两次自杀,一个肾被摔碎,妻女受到白眼,小女儿不仅被剃阴阳头,还被打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来,朱锡侯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一家被放逐扬州。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各个单位都在招揽人才,经过很多波折,66岁的朱锡侯,在眼睛几近失明的情况下,受聘杭州大学,老骥伏枥,重新拿起教鞭,以拓荒者的姿态、甘当铺路石的精神,在三尺讲台耕耘,直到1987年73岁退休。“我最后的这段教学经历,也应该是自我登上大学讲堂以来,在讲课过程中最能自主,把知识和精力发挥得最充沛,教学效果最饱满,同学们反应也最好的一段时期吧。”

捧读《昨夜星辰昨夜风》,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阅读体验,泪水几度模糊了双眼。掩卷长思,主人公多灾多难的一生,让人心潮难平,敬佩、惋惜、痛心,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朱的一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他青少年时代怀抱理想,孜孜求学;青壮年时期,学成归来,怀抱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却卷入无休止的风雨中,蹉跎了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66岁高龄,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枯木逢春,为自己的生命续上了光明的尾巴。

二 度尽劫波范小梵

朱锡侯命运的起起伏伏,契合着时代的浪潮,也与其才华横溢、坚忍不拔的妻子范小梵的生死与共、相扶相携分不开。为了全面了解朱锡侯,给我推荐《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朋友又给我送来了范小梵的《风雨流亡路》。这本书可以说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姊妹篇,虽然分别独立成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两本书结合起来读方能全面了解朱锡侯、范小梵,透过他们的爱情之窗、家庭沉浮可以窥视那一段难以言说的历史,破解朱锡侯之所以成为朱锡侯的密码。

朱锡侯在中法大学读书期间,通过老师范希衡认识了范希衡的妹妹——正在北京读高中的范小梵。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19岁的范小梵抛弃优越的家庭,不惜与父兄闹翻,在朱锡侯出国前夕与朱锡侯结婚。当时,范小梵的父母不满意她在婚姻上自作主张,视为大逆不道,把她软禁在家中。为了和即将出国的朱锡侯结婚,范小梵在朋友的帮助下,采取欺骗的方式从家中逃出,与“穷学生”朱锡侯结婚了,消息传回老家,父母大病一场,再“不认我这个‘败坏门风’的女儿”,之后,范小梵与兄长范希衡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恢复。1937年2月1日,朱锡侯和范小梵结婚,结婚时“全部财产就是她的一只被水浸过的小皮箱,加上父亲的一套铺盖。他们两一个是无家可归,一个是有家难回,全靠了同学的帮助:房子是租的、床是借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也是借的,甚至连母亲结婚穿的衣服也是借的。”(朱锡侯、范小梵的女儿朱新地语)这些足以看出朱范爱情的轰轰烈烈,也可以看出范小梵的毅然决然的魄力不畏世俗的品格。

爱情是伟大的,生活却是不易的。临别时朱锡侯向范小梵说:“母老家贫弟幼,千种意为君剖。”范小梵慨然应允:“我已经决定到他家里去照顾他的“老母弱弟”,好让他安心在国外读书。这一决定,现在想来是多么幼稚可笑,但在当时,我这个简单而天真的决心,却自认为是崇高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我不惜冒与家庭决裂的风险(实际上也真和家庭决裂了)。”婚后不久在北京经历了“七七事变”,7月12日离开北京奔杭州老家,不久“八●一三”沪战爆发,9月初朱锡侯乘法国邮轮“司芬克斯”号远去法国。“而且这一离别就是整整八年。直到八年后的也是八月底,他才回到了我的身边。”朱锡侯出国后,范小梵与形象可“怕”的婆婆、小叔子生活在一起,压抑的气氛几乎把范小梵逼疯,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有的邻居以为她是个哑巴。之后她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了抗战八年流亡:从杭州到绍兴,再从坡塘到崇仁、从嵊县到丽水,之后辗转到温州、上饶,后来撤退到崇安、建阳,在南平师专待了一年,最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流亡到昆明。整个过程战火纷飞,忍饥挨饿、贫病交加,长期营养不良,浑身浮肿,几次与死神擦肩。“那天夜里,当我们刚到金华,恰遇上敌机狂炸金华,火车站大火连天,直烧得伤心惨目。”“恶性疟疾的死亡率极高,当然,如果有药,是可以治的。但药从哪里来呢?我一直硬挺着,冷一阵热一阵过去了,依旧爬起来干活,走动,可这回是真的爬不起来了。大约是热度太高,我昏迷了好几天,人事不省,水米不进,有时同事们给我喂一点水或锅巴水,但我自己却无法喝进去。”如此种种,所历苦难难以尽述。颠沛流离中当过中小学教师、家庭教师,抄写员,还在抗日剧咏团当过编导兼演员,在报社当记者。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她曾受聘在上饶的一个广播电台做国语播音员,传播抗日信息,为抗日官兵加油助威,没成想这个经历让她当了30多年的“特嫌分子”,沉重的包袱压了她半生,直到垂垂老矣。

八年流亡,面临多次生死考验,一路踉踉跄跄走来,范小梵以她出众的才华、坚毅的意志以及豁达的性格,每到一处,都会赢得周围人的赞许。她能写文章,“他出的题目好像是‘关于戏剧巡回教育与抗战的关系’还是‘戏剧巡回教育对抗战的作用’,反正是这一类。于是我就当场写了一篇,约两三千字的样子。过了一天,钟科长找我说文章写得很好,希望我再略加润色一下,结果这篇文章登在了省教育厅办的刊物《社教通讯》上。”她还会编剧本并上台当演员,能教语文,也教历史地理。很多志同道合的异性向她表达爱慕,但她对爱情忠贞不二,与丈夫几年不通音问,在面临生存与毁灭的考验面前,她对丈夫的爱始终不渝,坚如磐石,妥善处理了友情和爱情,赢得了爱慕者的尊重和敬佩。“在当时,不管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自己痛骨支离,但仍坚强地处理一切,这里面最大最有力的一根支柱,那就是颜。我觉得有了他,有了他的奋斗,有了他的爱,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和信心,多少年来,在我的生活和理想中,他不仅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所爱者,也是我生命中的支柱,理想中的完人。我认为,在我所接触的所有男性中,他是最好的,是值得我崇拜的和钟情的人,所以,我能毫不在乎地对待与我相处的异性,我觉得我的心已属于颜。”

《风雨流亡路》是根据范小梵八年的流亡日记整理而成的。“本来,写这几年的流亡日记,当初的动机是极其单纯的,只是为了颜的去国,为了把这些年的生活记下来,为了让她知道我是怎么生活,怎么走过来的。”朱锡侯还和范小梵开玩笑,说写吧,将来可以给她稿费。没有想到的是,朱锡侯回国后拒绝看这些日记,而这些日记却成了查找范小梵“罪恶历史”资料。一帮人翻遍每一篇日记,尽管一无所获,最终还范小梵清白,但这个过程却耗费了范小梵的半生光阴,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当了一辈子家属。在《风雨流亡路》的序言(《回望当年——翻阅旧日记所感》)里,范小梵感慨道:“只能总结这么一条,靠着我这根不屈的脊梁骨和开朗的性格,顶住了多少人生的不幸和逆流横祸,至今得以不死之躯,活着来回味这无端苦涩的人生滋味吧。”

三 心心相印半棵树

朱锡侯回国后,本该是夫妻团圆、苦尽甘来,但在时代浪潮席卷下,朱锡侯的命运进入低潮。这个时期,范小梵一个弱女子,展现出比朱锡侯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她开朗豁达,坚韧坚毅,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她始终给予朱锡侯最大的支持,帮助誊写整理讲义,购买甚至抓实验用的青蛙,正可谓同甘苦共命运,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范小梵为了帮朱锡侯“戴罪立功”,干种种粗活重活,曾到工程建筑工地去当泥瓦工,还要管两个孩子,操持一切家务及杂事。还曾参加业余医科大学,虽然是“右派”家属低人一等,但她刻苦学习,听课作笔记、课后作业都非常认真。这段学习获得的知识,对于朱锡侯在教学中联系临床实际,特别是后来调到杭州大学开生理、心理学,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人们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读了朱锡侯的人生故事,我觉得没有被失败彻底打倒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不离不弃、相扶相持的坚强女人。朱锡侯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女人。没有范小梵,朱锡侯就不成其为朱锡侯。

诗人牛汉在《半棵树》中写道: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有一位学者曾经把朱锡侯比作诗中的半棵树。按照这个比喻,我想半棵树之所以依然直直的挺立着、伟岸着,是因为雷电只能齐楂楂劈掉了她半边的枝干,却不能损伤她完整的心。这颗心是由朱锡侯、范小梵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凝结起来的,是夫妻同心让半棵树在风雨雷电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春天来到的时候,又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和果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