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担保我也不贷款。现在我家情况挺好,父母、我和老婆、两个孩子都享受低保,我和老婆还打零工挣点钱,过日子够了。土地只种不收,没其他来钱的路。贷了款,我咋还?”帮扶干部来了三次,动员马三贷款搞养殖业脱贫,马三都这么说:贷款,免谈。
马三是东部山区迁过来的移民。他老家在山区,靠天吃饭,几年前响应政府号召移民到这里。新建移民乡离城较远,土地盐碱化严重,改良缓慢,农作物基本没有收入。为帮助和鼓励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当地政府制定多种帮扶政策,并下派干部入村入户精准帮扶。了解到马三在老家时羊养得好,就动员他贷款发展养殖业。
“你放心,我们只担保,贷款直接发放到你手里。”帮扶干部说。
“不贷!”马三嘎嘣脆地甩出两个字。
“我们把关帮你买羊,入驻养殖小区。那里水电圈舍都方便,还有技术人员指导。”
“不贷!”
“你要实在不放心,那就这样:你要年底养羊亏本了,银行贷款我们帮你还!”
“不贷!”马三聪明着呢:真亏本了,帮扶干部一拍屁股走了,饥荒还是自己的。
村长是马三老家那里的,实在看不下去,朝马三骂道:“你个孬种。干部把心捧出来帮助你,你倒来劲了。你这样混下去有什么出息?难道让你的孩子以后继续穷下去?老人那么大岁数了,你忍心让他们闭眼的时候还看不到希望?从老家来的其他人都在积极往好的方面发展,你要是继续老观念老做派,穷的出了名,谁看得起你。”
骂的马三低着头不说话了。媳妇又劝他:“人家干部和我们不沾亲不带故,一门心思帮我们赶穷神,你有啥担心的?家里有十几只羊,再用贷款买一些,扩大养殖规模。咱夫妻同心,不怕富不起来。”
“那就……听你们的?”
最终,马三不太情愿地贷款三万元,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买回来十几只基础母羊和四只种羊。
羊在养殖小区安顿好没几日,马三拍拍屁股,潇潇洒洒地走了。媳妇气得扯着嗓子在羊舍里大骂了一顿,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人、孩子和羊。
这之后,帮扶干部隔三差五就来马三家看看。和老人聊聊天、帮孩子讲讲作业,以便马三媳妇有更多时间照顾羊。马三媳妇是个要强的人,虚心向技术员请教养羊技术,积极参加养殖培训和讲座,很快成了养羊的行家里手。她家买的是多胎羊,一年能下两茬羊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母羊很快产了第一胎,育肥几个月出了栏,收入一万多元。第二胎生产后,马三媳妇科学喂养,第二年春节前抓住机会全部出栏,收入近两万元。家里原有的十几只羊也出售,又收入八千多元。
马三也在第二年春节的时候回到了家。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贷款养羊真的帮他家挣到了钱,不比他打工的工资少。到羊舍,看到母羊鼓起的肚子,马三不好意思地笑了。红红的钞票映红了马三的脸,他阔阔气气放了几挂炮,拉着帮扶干部的手不住说谢。
春节过后,马三再没出去。他在乡集市开了家羊肉馆,开业时乡村领导和帮扶干部都去了。马三动情地说:“其实有件事我和媳妇都没说,我真正的绝活是做羊肉。我扔下羊群受聘去做羊肉,是和媳妇商量好的——万一养羊赔了钱,还能有收入还贷。这叫留个后路,不至于赔个精光。外出一年,我不但长了见识,学到了开店经验,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政策再好,你若不奋斗,不改变精神上的穷,终究还是个穷人。”
马三专门用本地新鲜羊肉做菜,并雇佣了五名贫困移民员工。由于味道美、服务好、价格合适,前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好些人专门从城里开车来,排队也要吃到马三做的羊肉。一年下来,马三挣了不少,五名贫困移民员工也跟着脱了贫。
又一个春节后,马三在城里的羊肉馆隆重开业。从管理人员到服务人员,都是贫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