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大贵的头像

陈大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27
分享

左公柳前思左公

  在酒泉市肃州区的西汉酒泉胜迹景区,紧挨着西汉名将霍去病与将士开怀痛饮御酒的“酒泉”,几棵已有130多年历史的柳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25米,树冠覆盖面积百余平方米,树身需三个成年人双臂合抱。这些柳树,被人亲切地称为:左公柳。

    霍去病与左宗棠都不是酒泉人。但提起酒泉,就无法绕开这两个与酒泉关系密切的人。

    霍去病是大破匈奴打了胜仗以后,汉武帝赏赐了十坛御酒以示嘉奖。但他深感“功在将士而不独我”,让人将御酒倒入路边的一眼泉里,和十万将士敞开肚皮喝了个痛快,这眼泉,就被称为“酒泉”。这一仗平定了河西,使边陲安宁,丝绸之路开通,遂有了汉唐盛世。汉武帝设立了“酒泉郡”等河西四郡,让“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史上举世无双的文明之路,汉王朝凿空西域、开疆扩土,与西域各国化干戈为玉帛,国家长期稳定统一,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 2100 多年历史,享有塞上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载体。今天,酒泉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酒命名的城市。

    左宗棠1866年至1881年任陕甘总督时,曾两次到过酒泉(今肃州区),一是平息陕甘回乱,二是在酒泉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工作。从绿色葱茏的湘江之滨来到满目荒凉的西北,再到更荒凉的酒泉,他的虎眉轻轻一皱:此处市场繁荣,商业发达,但气候干燥,尘沙飞扬,需广种各类树木,改善生存环境。于是,他命部队在道旁遍插杨树、柳树和沙枣,还在《楚军营制》中专门规定:“长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木以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倘有不遵,一经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轻者从重惩办。并仰营官、哨官随时访查,随时教戒。”他喜欢种树的习惯,一直在河西走廊和酒泉潜移默化,历代军民坚持不懈,使如今的这里绿野千里,功莫大焉。

    1876年春天,陕甘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年逾古稀的左宗棠率队从兰州移营酒泉,身后是一口黑漆棺材,表明了他誓要收复新疆、壮士西行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是他第二次进驻酒泉。四年前的1872年8月,左宗棠率部从兰州出发抵达酒泉,亲自督剿陕甘回变。他扎大营于肃州城东南5里处,命令部队从肃州城西、南、北三面合力围攻。在用大炮轰城的同时,让部队暗掘地道炸开城门。9月13日,地道终于挖至城下,部队抬进装满炸药的棺材引爆,致使东北城角城墙崩塌,随即攻入城中,结束了陕甘回变的闹剧。

    左宗棠一边处理繁忙的军务,一边督促军士、地方官员、豪绅、百姓广种树木。种的最多的,就是适应这里气候条件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而且,走一路种一路。《酒泉市志》记载,当年,甘肃通往新疆的驿道原本仅能供人行走,左宗棠对其平整、拓宽,在路边种植上述树种,使其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筑成了今天甘新公路的前身。如今,宽广平整的连霍高速公路从酒泉穿过,大部分路段都修筑在左宗棠当年西进新疆的道路旧址或附近。大小车辆沿着历史感厚重的大道一日千里,两旁闪过葱茏的绿色,有一种“不是江南似江南”的美妙体验。

    对于树木,不是一种了事。酒泉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保证树木成活不易,所以左宗棠非常注重对树木的保护。酒泉民间至今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直到今天,在酒泉所辖的七个县市区,春季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广大农村群众也习惯于在沟渠边、房前屋后、地埂外随手种上一棵树苗,并严防人为、牲畜破坏,使酒泉大地被绿色笼罩,人“像住在森林里一样”。

    在西征收复新疆过程中驻兵酒泉时,在西方思想的影响和当时驻英公使的建议下,左宗棠决定修建一座公园供战乱后的民众休养生息。1879年,他从自己的俸禄里出资200两银子,动员军中将士疏浚整理、挖湖植树、修岛筑亭,没有叨扰当地百姓,当年就建成了酒泉公园(前身称泉湖公园)。左宗棠发布公告,说明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等一些特定的节庆假日,公园向公众开放,百姓可以免费游园。要知道在古时候,公园和园林这类建筑仅供皇亲贵胄以及王公大臣使用,左宗棠此举广受好评,酒泉公园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对民众开放的公园。现在,这个公园由泉湖公园、酒泉公园演变为“西汉酒泉胜迹”,成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的国家4A级名胜风景,是一处源于西汉史实,既有大汉雄风、又融江南水秀的古典园林。在绿意荡漾、秀美如画的景区,有庞大巍峨的“霍去病”石质群雕,还专门开辟了“左公园”,纪念左宗棠经营西北、收复新疆、创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公园并向民众开放的丰功伟绩。“西汉酒泉胜迹”古碑亭西南侧,一棵绿枝垂地、高大苍翠的“左公柳”依旧“老当益壮”,每年发芽吐绿,与另外几棵“左公柳”相得益彰,斑驳的树影诉说着有情的历史。

   景区已免费向中外游客开放,当地群众仍习惯称它为泉湖公园、酒泉公园。进入汉风十足的大门,沿着介绍酒泉历史故事的浮雕边走边看,一会时间便可穿越千年,领略酒泉在金戈铁马、王朝更迭和民族融合中的兴盛衰落、繁荣昌盛。一个花岗岩雕成的大酒樽在阳光下闪耀,酒樽正面镌刻着李白的《月下独酌》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有了霍去病的形象代言,外地游客迫不及待想品尝一番酒泉美酒,当一回自己的英雄。连诗圣杜甫也早就想来了,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道:“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把酒泉当成饮中八仙向往的地方。“口流涎”地往前走几步,便是左宗棠修造的月洞门,门上有他题写的楹联和匾额,联为:“甘或若醴,澹或如水;有则学佛,无则学仙”,匾额则是“饮之令人寿”,称赞的便是月洞门前面 “酒泉”的泉水。这眼泉两千多年来从不干涸,一年四季涌泄不止,泉水清澈见底,冬季不冻,夏季清凉爽口,可直接饮用。泉水向北渗入的湖就是泉湖,夏秋时节,泛舟泉湖,画境诗韵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到了冬天,湖面结冰,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上尽情飞舞,挥洒快乐。“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且看泉湖胜景赛江南。”这里已成为市民文化游憩、趣味娱乐、强身健体、放松心情的好去处,于无声中漫延着勃勃绿色生机,在美景中张扬着人文历史精神。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甘肃公务和收复新疆期间,左宗棠一直致力于他的“绿色梦”,从不间断。《西笑日觚》中说:“左恪靖命自泾州(即今泾川县)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左宗棠在今甘肃、新疆以及青海到底种了多少树,似乎很难给出具体的数字。1880年,他在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26.4万多棵树,陇中其他地方约40万棵。今天的学者们估算,若再加上他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应该在150—200万棵之间。

    有一位作家游历酒泉后感慨:环境第一,生存至上。在这些树里,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左宗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去世后,人们对他最没有争议的纪念就是这树,并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

    其实,在这广袤的千里河西走廊,左宗棠所种的榆树、杨树、沙枣树也非常多。在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等地,二十年之前还有一些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的榆树,被当地人称为“左公榆”。其中敦煌市原来的政府大院和玉门市玉门镇政府院里,都给“左公榆”做了树牌,有专门的文字介绍。目前,在极少数乡村,也有一些树龄较长的柳树、榆树被以“左公柳”、“左公榆”称之。这些树,不一定是左宗棠所植,但却是人们对他高瞻远瞩,改善酒泉生态环境、促进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绿色梦”世代延续的期望。

    历史终将公正的记录每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无论你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小草,还是参天蔽日轰轰烈烈的大树,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今天,在更广阔范围内的“酒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徜徉在历史悠远的河西走廊这本厚重的书里,更多的人在这满眼的绿色中感念他的功绩。毫无疑问,在2000多年前霍去病倾酒入泉的“酒泉”里,左宗棠的印记会长久地、重重地留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