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馒头也“香”
发霉的馒头也“香”
——插队记事之一
青春季节里有许多故事,那是用人生的代价写下来的,对那片土地仍然记忆犹新。
蒸馒头是农民们一年盼到头的传统。一年到头,365天,每天从嘴里省一点,省下的粮食,到春节蒸点馒头,再晒一点馒头干,留着春上慢慢吃。
在我插队的公社,知青的口粮由公社的粮站供应。每位知青年供毛粮400斤,毛粮指稻谷或小麦,再换成米或面,约每天1斤左右。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知青来说,算是马马虎虎。因为这是旱涝保收,是国家对我们的基本保障。
当然,我们公社农民的工分收入,如果每天挣10分,年终可得1元,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很理想的了。
比起知青的口粮,生产队的农民们也这么多上下,要看每年的收成而定,丰年好些,灾年会困难些。
就这么多的粮食,又要吃饱,无奈只有加水煮粥。
我们知青点的附近,有一邻居,他的肚子特大,象孕妇,他的肚子不是喝啤酒喝大的,是喝粥喝大的。
其实,喝粥喝得薄,喝得饱也不过是一阵子,尿它两次,反而饿得慌。
至于喝粥的咸菜,可以说是盐的代名词,筷子沾上一点就够咸了。因为咸,就不会多吃。
农民最简朴的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度过来的。
春天是粮食比较紧张的时候,一些不计划用粮的人家往往难以为继。也有农民把馒头封在缸里,让春节的欢乐延长,但保存的时间长馒头难免长满霉斑。
一次出工,到上午九点钟左右,因为挑粪,是重活儿,大家都喊饿。大家只好歇下来,一位社员,家就在附近,从家里取来几个霉馒头,把霉斑擦掉。有细心的社员,捧来一堆柴火,点上火,搁上馒头。几分钟以后,馒头有点金黄了,还透出一点香。不过,这种香并不纯,还是有几丝霉的味道。
真是饥不择食,点的和尚,取的馒头,一人一个,还真是“香”。这在我脑海中至今不忘。从此我便养成了节约每一粒粮食的习惯。
养活十亿人民的农民呵,十亿人民真正的父母。
他们珍惜一切劳动成果,珍惜曾经属于他们自己的每一滴汗水。
想想连洗锅水都要省下来喂猪,看看现在饭桌上的浪费,心痛不已。
民以食为天,天有多大,人人都心知肚知。
我珍惜着广阔天地的人生历练,珍惜着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经典。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缺少我们这一辈的锻炼,缺少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把我们的精神财富留给年轻人,这比留金银同等重要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