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记事之三
青春季节里有许多故事,那是用人生的代价写下来的,对那片土地仍然记忆犹新。
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那些年里,我当过民办教师,有一批教师朋友;在大队文艺宣传队演过革命样板戏,有一批演员朋友;在劳动的过程中,有一批农民朋友。
现在讲群众路线教育,从群众中,我们真的可以体验,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我的农友中,印象最深的要数炳哥和瓦罐叔了。
我下乡插队的第二年,经过了锻炼,从男二组调到了男一组。炳哥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炳哥是一组的组长,按理说,他应该记录全组社员的出工情况,但他文化低,便让我这个正宗的知青当了他的“秘书”。组里社员的出工考勤便由我记录了。
应该说,在全生产队的“妇男”(当地农村习惯叫男人为妇男)中,炳哥的长相和个子都是无可挑剔的。
有的社员喜欢把炳哥和知青们相比,这一比,当地的农民自然也有优势。
简单地说吧,炳哥算“酷”的,一米八的个子,平头,长方脸,浓眉大眼,憨厚的模样,有时遇到生人还会腼腆脸红。
因为穷,炳哥注定会是个悲剧人物。听社员们说,炳哥曾有一个很漂亮的老婆,虽然炳哥年轻力壮,但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不会超过一元钱。这就是说,用一元钱养活一个人可以,但养活一个家,困难就大了。
炳哥的漂亮老婆就是因为炳哥的穷而后离开了他。所幸炳哥和她结婚后没有生养,没有子女。这更让炳哥的离婚造成了优越条件。炳哥是如何离的婚,是协议离婚,还是法院正式分手,何种形式不得而知。
从此,炳哥的话开始少了。社员们开玩笑的时候,他总是离得远远的。他开始抽烟了,一种水烟,一种很廉价的烟。抽烟时能从烟筒里听到“泡”“泡”的声音。
以炳哥的模样和工分,在炳哥的女人离开后,仍有一些二婚的女人向他求婚,但都被炳哥拒绝了。虽然炳哥的女人另外嫁给农机站的一位工人,但炳哥一直把这个女人放在心上,对别的女人不感兴趣。
有一年的冬天,我们男一组在挑泥。远处的水渠上走过一个女人,穿着红棉衣,很耀眼。
因为工时不紧,男一组的社员们便开始搞笑起来。他们想把炳哥和那位红衣女人勾搭一下。
因为水渠的路很窄,社员们便把炳哥推到水渠上。这样一来,炳哥便拦住了红衣女人的路。红衣女人见路不通,只有硬闯。又见是一位模样可得的大妇男,便大摇大摆要抱炳哥。炳哥这下急了,相让时不小心跌到了水渠里、、、、、、
也许,这就是缘。社员们的“恶”意,反让炳哥和这红衣女人相识了。单身的妇男和离婚后也单身的女人一渠相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来,我们有幸参加了炳哥的婚礼。婚礼上生产队长的祝词,还是我帮忙写的。
多少年以后,我回城遇到当年农村的一位干部,他说了很多事儿。
其中一件事让我很高兴。炳哥再婚后养的女儿很有出息,上了南京大学,后来又出国留学了。
呵,曾经生不逢时的炳哥也终于有了希望的田野、、、、、
我的另一位农友是瓦罐叔。
我下乡插队的年代,村子里的人口粮标准不算高。而且口粮标准是“毛”的,是连糠连皮的稻谷和麦子。如果从机器里机出,白米和白面自然又要打折扣了。
知青们的口粮是国家定的,虽不算高,但比起贫下中农的口粮标准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我们刚插队时,知青点的房屋还没有建起来,就先安排到成份较好的贫下中农家中。
我和另一位男知青被分到一烈属家暂住。烈属家姓冯,冯大娘。冯大娘的丈夫姓陶,早年病逝了。冯大娘拉扯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抗美援越的战争中光荣牺牲了。只留下小儿子,有点“傻”。
只因为口粮紧,又要填饱肚子,陶家老二只有喝粥,这粥越喝,肚子自然撑大了,就象“瓦罐”。
虽然陶家老二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我们还是把他起了个绰号“瓦罐叔”。
“瓦罐叔”与我们几个男知青分在男一组。男一组的任务自然重一点。比如挑粪,挑玉米棒、、、、、、
“瓦罐叔”的力气很大,当然是在他吃饱的时候。他的优势是喝粥喝饱后的初期,他挑得自然比别人多,比别人重。但他的劣势也自然比人家劣,喝粥喝饱的时间很短很短,两场大尿以后,瓦罐叔的肚子就空了下来。肚子空了,挑粪时只有挑一程,歇几程了。
瓦罐叔的哥是烈士,生产队自然把他当烈属对待。过春节的时候,生产队要为他家门上贴上“光荣人家”。在男一组评工分的会上,我们几个知青也很支持他,对他很给力。
评工分是自报公议。瓦罐叔很老实,话也不多。他报的工分数往往很低,但公议时,大家伙还是会把他的工分提高。
天那,那个时候,我们队的工分值,一天约算人民币0.8元。这对许多插队的知青已经算优秀的了。
我们对瓦罐叔的支持,是间接的。我们常把机稻谷磨面粉的糠皮无偿送给冯大娘养鸡养猪。
每每瓦罐叔见了,总是咧着嘴笑呵呵的。
当然,冯大娘也不亏待咱们知青,偶尔很便宜地卖点鸡蛋给我们,以便回城时带回家。
过年的时候,瓦罐叔家杀猪了,那个大猪头,被煮得粉烂粉烂。然后,我们和瓦罐叔饱餐一顿。每每看到瓦罐叔饭足肉饱的时候,我的心也才安下来。但这样的时候很短很短。民以食为天,特殊年代,也会有天塌的时候呵。
回城以后,我经常想起和贫下中农共同生活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日出而起月落而归,用汗水养活了中国。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知青的后代还有吗?
现在中央搞群众路线的教育,当干部的心中不能没有群众,群众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群众的冷暖和基本生活情况,只有当干部的把群众当朋友,才能了解。多么希望,每一名干部能有几位工友和几位农友,这比交开发商的朋友健康多了,稳定多了。
呵,工友和农友,社会的基石,社会前进的动力,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