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师傅
修鞋师傅(散文)
那年我去苏市出差,参加省里的一个会议。
会议期间,我遇到了一件尴尬之事,脚上一双很漂亮的小牛皮皮鞋的底断裂了。这便提前宣布皮鞋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
尽管当时我有几种选择,比如重买一双,但我的始终节俭如一的生活作风,令我不由自主去找修鞋师傅帮忙。
休会的时候,我在会议住地四周转悠,至少有两个修鞋师傅对我摇了头,但当我转到一条小巷时,还是有一位师傅放下手中的活,很热情地接待了我。
这位师傅的观点和我一样,他认为只有一只鞋怀了,一只鞋修好,一双鞋可使用。他还强调,尽管鞋底断裂了,但小牛皮的鞋面子非常好,铮亮铮亮的,牛皮结实光滑,花几块钱换一只底,又是一双好鞋。
当时,天下着极细的毛毛雨,我和修鞋师傅同坐在一把稍大一点的伞下面。师傅说:这毛毛雨,伞还好使,如再大一点,就不行了。
师傅叹了一口气,说:没有一间小铺子,只能像农民一样,靠天吃饭,天好就出来干,雨天就在家里歇着。
师傅无奈地说:天可以下雨,但人还是要吃饭的,不出工,吃饭的钱哪里来?
我与师傅一边聊着,一边看着他的手艺。猛然,我看到他的左手没有食指,而承担工作力的左手拿着锥子,显得异常吃力。可修鞋子的活儿,靠一针一针,半针也推懒不得。
看到一位手指残疾的鞋匠,我感到了内疚。一个键康的人,竞然让一位残疾人为我服务,这让我无地自容。
尽管我付钱,他出力,但他出的力异乎寻常。我感到他在平凡中折射出的伟大。
在中国,有上千万的残疾人,有多少残疾人自食其力,用艰辛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可能为数不在少数。
几天以后,我开会结束,回到南市。利用业余时间,我给苏市晚报写了一篇文章《手残志强的鞋匠》。
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我的文章感动了一位苏市的老板,老板通过报社与我通了电话,寻问了修鞋时的具体地址。后来,他找到了那位修鞋师傅,并在附近为那位师傅租了一间店铺,租金由老板支付。
这件事后来苏市晚报的记者又有了后续报道,这让我感到欣慰。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大家庭。谁有困难,大家帮助,理所应当。
我为修鞋师傅平凡又不平凡感到敬佩,人残心不残,手疾志不疾。
我也为那位好心的老板感到高兴,有钱的人有能力济困助弱,不像我,只靠手中的一支笔来帮助人。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风气是靠全社会共同来努力的。
残疾人能服务于社会,健康人更应该如此。多想想残疾的劳动者,健康的人们理应为社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