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长顺的头像

赵长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9
分享

过年纪事

赵长顺

过年最容易怀旧,怀旧最容易想到儿时,儿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事情总是值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这儿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儿时过年时的几件事。

年饱

只要有一定年龄的人,或许都会有年饱的经历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孩子最盼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肆无忌惮地海吃海喝,可是人就是怪,当可以大吃大喝的时候,却没有了胃口,甚至吃了不服,这是什么症状?大人说,这就是年饱。

年饱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二十四是送灶日,所谓送灶,就是送灶老爷上天,灶老爷是主管人间烟火的神仙,自腊月二十四起,就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工作了,直到正月初五接财神后,才又回到人间。所以不少人家在灶台上总是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而腊月二十四后,是农村灶台一年四季最忙碌的时候,蒸点心、炸肉圆、煨猪头……灶台前总是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香味溢满了农家小院。

这时候的孩子更是围着灶台转,而小孩子总是口无遮拦,什么话都能讲,大人生怕孩子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一方面在灶台上贴上“童言无忌”四个大字,另一方面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什么好吃的出锅了,先让孩子尝个鲜,好打发他们离开。而孩子们越是有好吃的,越是留恋这灶台,不知不觉地就会吃多。记得我儿时有一年,母亲在灶台前炸肉丸,我一口气吃了十多个,吃过了就跑到村口去看戏,晚上回家后,又吐又泻,那年过年几乎什么都不想吃,总算尝到了年饱的滋味了。

年画

母亲扫尘时就将家中发黄、破旧的年画全部给撕下了,再没钱过年在堂屋里新添几幅年画是必须。我上初中后,买年画的美差就落在我的头上。放了寒假,我们一群相仿大的孩子就经常到镇上供销社的新华书店转悠。

过年时候供销社的新华书店可以说是年画的海洋。从新华书店的门口到店内的柜台上,从货架上到屋梁上到处挂满了五颜六色年画的样画,样画上编了号,看中了哪一张直接报出编号。印象中的年画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也有胖小子抱红鲤鱼、胖丫头抱红公鸡的,或者是胖小子和胖丫头合抱金元宝、聚宝盆的,周围配有莲花、牡丹的。也有福、禄、寿三星周围配有松鹤、梅花鹿图案的,总之寓意都是喜庆、吉祥、富贵、健康。也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样板戏和一些电影的剧照,还有宣传《赤脚医生》、《山村女教师》的。在这些类别里,又分为单张画和连环画,连环画一般为四张,画作的情节上下连贯,看起来趣味十足。贴上年画,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要开始了,祈求来年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我选年画并不是从我个人喜好出发,还要考虑到父母喜欢不喜欢。父亲是生产队长,他总是盼望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所以我一定会先一两幅大丰收景象的年画。母亲爱好看戏,我也会买了一两张《西厢记》、《杨门女将》之类的。当然,也少不了我自己喜欢的,比如《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的剧照。有时也会左挑右选,挑花了眼,将不太满意的买回家,不管喜欢还是不太喜欢,当把新买回家的年画贴到堂屋里的墙上时,屋子里顿时显得亮堂堂的,我们的心里也是喜洋洋的。

大年初一全村人相互拜年,也是相互欣赏年画的时候。当有人评价我们家的年画好看时,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那毕竟是我亲手调选出来的。我们村里只有我姨哥家的年画特别,我们都喜欢到他家拜年、看年画,因为姨哥是镇电影队的放映员,他家全是电影海报宣传画,有我们看过的电影,也有没看过的,我们经常会在他家驻足很久,姨哥有时也会偷偷地给我一两张像《大众电影》杂志那么大的电影画报,我如获至宝,回家便会贴在我的床头。

如今年画已成历史,但在困苦的日子里,年画如一缕春风,伴着人们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春节,也丰盈了孩子们的童年。

  年对子

家乡把春联叫“对子”,把贴对联称做“贴对子”。

村上小二爹,一字不识,是个睁眼瞎子。而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送走财神爷后,小二爹都会买一张红纸,请村里的张二先生写对子。

张二先生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毛笔字写得好,写对子对于他来说是手到擒来。他有一本对子小册子,他会根据请他写对子人家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内容的对子。说是内容不同,但大都是大同小异。大门无外乎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符换新桃”、“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之类。房门则是根据年龄不同来写。年龄大的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小夫妻则写“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之类。

张二先生裁剪红纸从不浪费,一张大红纸裁了一副大门对子,两副房门对子后,余下的红纸也不作废,总会就地取材,用余下的写一些用于贴在门边上的“开门大吉”、贴在粮仓上的“五谷丰登”、贴在猪圈上的“好大肥猪”、贴在院墙上的“满院春光”……

“年三十,贴对子”,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村上小二爹中午喝了两杯,一觉睡过了头,晚上才起来将对子贴好。第二天,村上人相互拜年,到小二爹家时才发现,小二爹竟然将“好大肥猪”贴到了自己家的大门上。有人取笑小二爹,而小二爹却说,人能养得像猪一样壮也不错。

  年点

老家春节蒸馒头又叫蒸点心,现在想来,说蒸点心比较贴切。因为老家过年时不但蒸馒头,还蒸米糕,又叫水糕。蒸点心,是家乡过年最隆重的一件事,再揭不开锅的人家过年都要蒸点心,说是要圆圆气,发盛发盛。

记忆中蒸点心是一件比较细致的事情。在入冬前,一般人家都备好了柴火,说留作过年蒸点心用。过了送财神日,蒸点心便排上了日程。先是碾面,接着是泡窖头,窖头还是上年蒸点心留下的,然后是和面、发酵。

发酵很重要,据说发酵得好,蒸点心能越蒸越发,永远也蒸不完。村东头陈二爷夫妇俩是蒸点心的高手,据说他家每年蒸点心都越蒸越发。他们蒸点心不让家里人插手,也不让小孩子在场,只由他们夫妻俩人来蒸。一般都是下傍晚开始,第一笼馒头和水糕蒸好后,分给大家品尝后,就不让其他人在场,他们家一蒸点心就能蒸到第二天的中午。据说有一年,他家娶了儿媳妇,新媳妇不知道他家的的规矩,第二天一早,新媳妇起床看二老还在忙活,就说了一句,一夜还没蒸完呀!想不到这句话破了正在发盛的面点,一会便蒸结束了,落得陈二爷夫妻俩一脸的不快,但又说不出口。

年戏

过年总离不开戏,儿时过年看的最多的戏要数玩花船了,后来才知道这种苏北民间小调的艺名叫划旱船。

花船是用细竹子扎的骨架,有桅杆、船沿,外面用彩色金银纸糊成船的形状,桅杆上扎满数种颜色的纸花朵,顶上扎一个能迎风旋转的模型灯,船体罩湖蓝色或白色布面。花船分单舱和双舱两种,单舱里容一个船娘,双舱则容两个船娘。花船是集说唱、舞蹈、音乐于一身的民间小调,戏的内容大多数是艄公即兴编演。

玩花船戏班子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一名艄公、二名船娘,一名拉二胡的,一名打锣和一名击鼓的,上点规模的还有一两名帮唱的。“花船心”的船娘上身着大红棉袄,下身着绿裤,脚穿红绒布鞋,梳一条长长辫子,云鬓盘诘,帮唱和伴舞姑娘服装多为一身粉红色汉服黑布平绒布鞋,也梳有一根长辫子,或梳两根短小辫子,伴娘手拿红色绸带,随船舞动。

如果是单舱船戏由一船娘两手拎着船沿从走动开始,如果是双舱船则是由两名船娘抬着船开始走动。船头有位艄公拿着根细竹杆导航,引着花船延场地四周跑动。艄公是一名小丑角色,带着假长胡须,头戴一顶破帽子,手里拿着竹篙,后面的渔婆子手持芭蕉扇。边走边唱,一会儿引船跑来跑去,一会翻跟头做出逗人笑的表情,艄公是这场戏的主角。

花船舞中有开船、划船,在风浪中颠簸和顺水急驰等独特表演形式,形式生动活泼,动作优雅流畅。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随着锣鼓家伙的鼓点如急风暴雨,花船也激烈舞动,艄公一会从船头跑到船尾,一会又从船尾路到船头,时而点篙,时而又撑篙,偶尔还会翻个空心跟头。随着一声响锣,鼓点嘎然而止,花船趋平稳。这时艄公喘了一口大气道:“乖乖隆地咚,刚才一阵风,不是我艄公忙的快,小船就要翻河中。快找两个唱小调子的,压压惊”。这时伴唱的姑娘会来到花船边,随着花船的荡漾,唱一两段《回娘家》、《小放牛》之类的小调。

每到过年的时候,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总会见到花船演出,花船一般挨家挨户的拜年,遇到家庭殷实的人家,就会放鞭炮来迎接花船队,这家大门口就成子花船的场子。锣鼓家伙一响,村上的人就会自动围成一圈子来看花船。现在过年的时候乡下偶尔还会看到玩花船的,不过喜欢看花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