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江苏泰州溱潼洲南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看家乡农民收入的变化。曾记得,四十年前,集体生产,干活记工分,年终结算分红。我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过的。农民辛辛苦苦劳累一年,劳力多的家庭能分得几百元,一般家庭只有百元左右,少数无壮劳力家庭几乎得不到分文,甚至还要自己出钱买口粮。这些人家一年的开支,全靠养的一两头猪出卖,养几只鸡鸭生蛋,种一点小菜田,其他别无收入,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承包了土地,少的几亩,多的十几亩。农民摒弃了劳动混工分的念头,加强了责任感,精心种田,产量大幅度提高。除上缴公粮及各种费用之外,余下所得归自己所有。之后,国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又免除了农业税和相关提留,并且给予粮棉种植补贴。这样,广大农民的种田收入就更高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除了种田,还可搞各种副业,外出打工赚钱,收入直线上升,人均年收入可达几万元。
其次看家乡农民行走道路的变化。不用说通往田间的羊肠小道,就看洲南村通往境内外的交通要道,原来大部分都是一米左右的砖头路,晴天好走,雨天难行。虽不泥泞,但有泥浆。砖头与砖头之间毕竟有空隙,雨水一浇,人脚一踩,砖缝里的泥浆就会向上冒,总是把人的裤鞋溅脏。不仅如此,途中还有一座十分简陋的小桥。在二十多米宽的河上,村干部安排巧农民,砍树造桥。桥桩是大碗口粗的杨树干,桥梁是不太直的榆树干,桥面是用树棍一档一档钉成的。树棍间隙大,多大的脚顺缝踩都能踩空。桥两边更无拦杆。走这样的桥,总是令人毛骨悚然。时间一长,不少树棍,经不住风吹雨打,慢慢腐烂断裂,行人走在上面,脚踩不准就有掉下河的危险。更何况偶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时,谁走在桥上都很害怕。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先是变成了三米多宽的水泥路,然后又变成双车道的公路,建成了公路桥。田间羊肠小道也变成了五米左右的砂石水泥路。村里不仅通了公交车,轿车也可开到家门口。改革开放前,农民出门是步行;改革开放后,先是骑自行车,接着换成电瓶车、摩托车,如今不少人家已经开上轿车了。
再看家乡农民住房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洲南村大多数人家的住房都是土墙草顶,矮趴趴的,十分简陋。改革开放后,农民富有了,村里统一规划,集中建房,俗称新庄台,草房变砖瓦平房,砖瓦平房变楼房,楼房变别墅。尤其是现在,洲南村新建的别墅群,一幢一幢的,每户二百四十多平米,上下三层,室内宽敞明亮,房顶琉璃辉煌。
还要看家乡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常见不少农民总是愁眉苦脸的样子,尤其是年终分红没钱得的人家,更是愁容满面。不难理解,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分红没得分文,怎能不心酸呢?改革开放一启动,这种状况立即有了改变。发家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只要肯干,不怕吃苦,就能赚到钱,赚不少钱。农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的人家买船搞运输,有的人家集资办厂,有的人家养鸡养鸭养鹅养猪,有的人家养鱼养虾养蟹,有的人家做砖烧窑,有的人家开店做生意,更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赚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家户户都开辟了发家致富的门路。现在来到洲南村,可见农民个个精神饱满,人人笑逐颜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的家乡洲南村,处处呈新貌。有千亩桃树林,桃花飘香,鲜果溢蜜;有千亩养殖水面,鱼虾畅游,螃蟹乱爬;有千亩流转粮田大户,麦浪翻滚,稻谷金黄;有陈旧的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有新建的庄台,别墅成群,轿车鸣响;有年产值千万的私有企业,人来车往,生意兴旺;还有农民的健身场所和戏台的放声歌唱。
如今,洲南村人民在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正继续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奋发进取的步伐,用勤劳的汗水,朴实的智慧,描绘更加美丽的洲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