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冉
几十年前中学课文里学过的《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寓言一直记忆犹新,很多句子都能脱口而出,如开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后来研究书画评论,了解到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唯一留存在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就是在王屋山阳台宫所书,共25字,是李白自撰的四言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浑厚凝重、纵放自如、快健流畅,结体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因此一直以来对王屋山神往已久……,看到王屋山旅游路线,即使我孤身一人(没有熟人同行)也要前往,对此山的心仪怀着一种朝觐的感情与向往。
王屋山位于太行山南端,濒临黄河,北连太岳,西接晋南中条山,东俯济沁古郡,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老子、司马承贞、玉真公主、孙思邈等人曾在此游历或修炼。顶峰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氏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
下午我们抵达王屋山脚下的愚公村,传说此地为愚公故里,被安排在农家乐居住。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进山路口,乘着观光车到索道口。天公不作美,下着沥沥细雨,天气突然降温,来的时候只穿一件衬衣和外套,有点冷。观光车驾驶员还是比较敬业的,一面平稳的开着车子,一面津津有味的介绍着王屋山的风貌和历史,前行几百米,到达索道门口,我们一行人坐上缆车向山腰驶去。缆车缓缓而升,放眼望去,满目青山迤逦,松柏葱茏,构成一片茫茫绿海,几乎没有一点留白,据说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言不虚也。缆车继续往上爬,越来越高,由于下雨,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恍如爬进了大雾里,很凉的风,很多的树只能看到冰凌、雾凇,到达出口,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到达山顶还需爬六七百米的石阶。石径上以及两边的扶手在结冰了,路滑,衣服单薄,冷,心生犹豫,畏难起来,我有一点害怕,遂想起白居易当年登王屋山诗句:“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白居易时年六十一岁,终因天坛峰太高,想登天坛峰而内心犹豫,无力登临。而我现在心境、年龄与白居易何其相似啊!心里直打退堂鼓:罢了,不登了!想到回去住的地方愚公村,更想到了愚公,不禁心生感慨:愚公年且九十,尚率子孙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帝,遣二神将大山搬走。而今我只是登山,却半途而返,看来愚公精神人人皆知,但行动起来并非易事,无论干什么事,没逼到那个份上,没有一定压力,也就缺乏动力,知难而退,结果必是一事无成。终于鼓足勇气:爬吧——!我退下蒙在鞋子上的雨套,套在手上,这样可以抓住旁边的结满冰凌的扶手,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天坛峰攀登。各种的树梢杈枝头上都结银花,闪烁晶莹,剔透彻亮,洁白又晶莹,素雅又宁静,雾凇,雾气袅袅,把王屋山装扮得晶莹剔透,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绽放开迷人的风采,如同步入一个童话世界。
陡峭的石头台阶开凿在山脊上,两侧是险峻恢宏、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和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以及各种动态的飞瀑走泉,路边是一块块高大雄伟、朦胧神秘的巨石,树木、野花、小草顽强地生长在石缝中,甚至生长在石板路上,这里林木葱茏、地势险峻、山高谷深、远峰近峦起伏多变。
经过几十分钟的奋勇攀登,我终于登上了被道家尊为“道境极地”王屋山天坛极顶。极顶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极玄穹门,这座明代建筑系九脊牌坊式砖石结构,古朴庄重,面临百尺悬廑,具有“依悬列宿”的意境。券门正面石额上书“无极玄穹门”,背面石额上书“天影竺形”。进入无极玄穹门后,便是总仙宫天坛阁,古称琼林台。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道教称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唐代,天坛顶建有三清殿、东西廊庑、轩辕庙及四角亭、换衣亭等,以三清为主要尊神。历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称“总仙宫”,明代增建玉皇殿和无极玄穹门(俗称南天门)。天坛阁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是三层仿古建筑,金顶金碧辉煌,上下共六层,地下两层,地上四层,总高度三十余米,钢筋混凝土仿泰汉式砖石结构。周围汉白玉栏,天坛阁的飞龙在天图和阳台宫的丹凤朝阳图、王母洞的龙凤星祥图遥相呼应。天坛阁前面现存不少明清碑碣石刻,如具有重要道文化研究价值的有明嘉靖三年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太公素行实之碑》、《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碑刻及“总仙宫”题石等。
进入天坛阁是轩辕殿,第一层供奉的是华夏始祖人类的祖先,中国第一位皇帝:轩辕黄帝,一位穿着道袍的道长正在指挥着一个道士给高大的轩辕黄帝塑像换上崭新的黄色披风。心中由生敬意,对着轩辕黄帝的塑像拜了拜;之后我依次登上了三清殿、王母殿、玉皇殿,一直爬到顶层。到了外面的走廊看四周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这一趟山爬下来,没有感觉到寒冷,也没有感觉很累。不管怎么说,王屋山之旅,没有遗憾。
202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