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羊毛的头像

羊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9
分享

我住汴河头



 


 

我明明住在城市的中间,但母亲喜欢称我住的地方叫“汴河头”。初闻不知话中意,再听已是话中人。细细揣摩起来,母亲此话大概是对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汴河,也称汴水,自河南荥阳一路东流。说到汴水名气之大,不能不提起“鸿沟”。汴水在荥阳的一段称蒗荡渠,就是战国至秦汉间的鸿沟,为楚汉战争中划界的地方。

按理说,“汴河头”怎么也应该在河南。但我是住在汴水的下游——江苏泗洪。“我住汴河头”,之所以说母亲的话没错,是因为星移物换,深谷为陵。古汴河有两条故道。一条由今河南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另一条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也就是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东段。此道由河南商丘改经安徽、江苏入淮河。斗转星移,桑海桑田。如今两个汴河故道均已湮废。但一娘九子,幸存在泗洪境内的汴河,早已独立门户。通济渠泗洪段全长三十一公里,保存最为完整。沿岸古迹尚有唐宋时期的花园遗址、隋代麻胡城遗址、清代城北井等。

既然领门头过日子,岂能成无源之水?清嘉庆元年,睢宁境内的濉河因下游河床被泥沙堵塞,于孟山湖改道南下,至今泗洪入汴河,形成濉、汴合流。汴河在泗洪县城的世纪公园处,承接上游濉河之水,分流至洪泽湖。这样一来,汴河穿城而过,成为城市的母亲河,泗洪县城也由此成为此汴河的源头所在。“我住汴河头”,看来母亲的话倒也是十分确切。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隋炀帝杨广在开掘汴河后,曾三次乘坐龙舟从东都洛阳出发,南下观赏沿途风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隋炀帝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引发了世代文人对汴河爱怨交织。解放前,泗洪境内的汴河淤积严重,两岸堤身矮薄每逢大汛,河水漫溢洪涝交浸,行洪时险象环生,两岸人民深受其害。隋炀帝“好事没有办好”汴河是无辜的,作孽的是乱折腾的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中国成立后,古汴河经过多次整治,昔日淤塞引排不畅景象早已不在。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水环境治理,修建了贯通洪泽湖湿地公园的通湖大道。两岸农田铺金滴翠,稻香蟹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世人眼前。

“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苹波。”“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汴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著名的“汴京八景”,就有“汴水秋声”和“隋堤烟柳”。北宋时期,汴河上舟船如织,日夜不停,是汇集京城的交通命脉。“汴水秋声”的美丽图景,尚可从以下古诗文中得以回看和领略。“婉秋临汴水,浪卷雪千堆。午夜听秋语,天音落地来。荻花歌乐荡,灯影桨声徊。往矣沧桑远,今朝仙阁台。”时至今日,住在汴河之滨,白天更是满眼车水马龙,夜晚常闻“淅沥以萧飒,奔腾而砰湃”之声。汴水秋声,胡为而来哉?很多次深夜,以为大雨倾盆,披衣站到阳台上,却见“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汴河牵动着无数人的乡愁。开封诗人崔颢自江南归乡,从汴河溯流北上,写下一首《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我住汴河头”,巧合的是,母亲所处的老家方向,就在汴河的下游。我无数次动员母亲到城里随我同住,但她总是恋土难移,更多的是怕牵累于我。我催得紧了,她偶尔会到城里住上几天就要“打道回府”。有时,母亲看着我失落的样子,赶忙安慰我说:“你住汴河头,我虽然住在下游的老家,不也能看到汴河里的水?”母亲还告诉我,她经常会在梦里陪我在汴河边放纸船,看到汴河就感觉我就在她身边。母亲诸如此类天真的话语,会逗得我很开心。

“我住汴河头,你住汴河尾。”原来在母亲的心中,因为对子女的疼爱,都有一条心心相通可以魂牵梦绕的河流。母亲不识字,尽管她没读过诗词,但我在心里想,弄不好她哪天还会讲,“我们同喝汴河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