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羊毛的头像

羊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0
分享

不道人间巧已多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让人百听不厌。即使听上一千遍,仍会感动一千回。那个牵牛的男子,牵着的不仅是牛,他的美好爱情故事,牵动着人间一颗颗善良的心。

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天上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乞巧,是七夕节较为流行的一项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求天上女神赋予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美满姻缘巧配。

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节是古人较为喜欢的节日。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上述盛况,可以推知古代乞巧节的热闹景象。沧海桑田,随着岁月变迁,各地乞巧节的风俗,也被演变得各不相同。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七夕这天晚饭后,家乡的人们会自发结伴,在村庄的打麦场围圈而坐。夏末秋初,空气中弥漫着田野和庄稼散发的气味,几只萤火虫在兴奋地飞来飞去。彼时再唯美不过的事,是说书匠冯瞎子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当众演绎一番。深邃的天空繁星点点,牛郎织女在银河的对岸相望。冯瞎子拿手本领是“莲花落”,只见他右手执着两片大竹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一人同时扮演男女腔,却是惟妙惟肖有板有眼。“莲花落”演完,冯瞎子突然发问:“那就是牛郎和织女,他们正在说着贴心话哩,你们眼好的人,看到了吗?”皎洁的月光下,冯瞎子深情地仰望苍穹。大家见此情景,眼眶里的泪水呼之欲出。

“那就是牛郎和织女,他们正在说着贴心话哩。”听完牛郎织女的故事,村庄里的孩子们会按照冯瞎子的指点前去“乞巧”。乞巧活动也不仅局限在女孩子,男孩女孩散场后开始三五成群,去“偷听”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的对话,希望得到天上仙人的指点,让自己变得灵巧。“偷听”成为乞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我亲历的“偷听”,就有这么几回。

第一次是姐姐带着我,躲在邻居家的葡萄架下“偷听”。“偷听”是需要清场的,我和姐姐不停挥舞手脚,终于让聒噪的夏虫变得沉默。在葡萄架下开始侧耳倾听,仔细地听了一会,却并没有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我急得大哭。姐姐为了安慰我,从家中搬来高脚凳,让我耳朵贴到更高处的葡萄架上。我再次屏住呼吸,又耐心听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听到任何动静,我不由地撒泼,赖着不肯返回。直到母亲呼儿回家的声音一遍遍传来,姐姐焦急地带着几分懵懂向我解释说:“牛郎织女不说话,一定是你的哭声惊扰了人家。”

还有一次,是和村里两个同龄的小伙伴躲在瓜地里“偷听”。之所以选择瓜地,是我们聚在一起忽然联想到电影中的电话机,感到瓜秧比葡萄藤更像通电流的电线。瓜秧让天地相连,牛郎织女的对话,一定会从瓜秧的电波中传来。同行的二胖把胖乎乎的小脸贴在瓜秧上,冲着大家神秘兮兮地说:“快来快来,听到了,我听到了!”正在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兴奋不已时,忽然“啪啪”一阵雨点落下来。大伙方才明白,原来二胖听到的,只不过是雨打瓜秧的声音。

之后的一次,是父亲陪着去趴在土井边“偷听”。因为村里有人说,在土井旁能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还能在井水中看到他们鹊桥相逢的场面。村里最大的土井,就在我家附近,直径有两米多,井水清澈凉气袭人。父亲紧紧攥住我的脚脖子,我则撅着屁股趴在井台上,先是失望于没有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接着又开始一动不动地盯着井底看,但最终只是看到了井水里几颗星星的倒映。看到我不甘心,父亲和我开玩笑说:“偷别人的东西就是贼,幸亏你没有偷听到!”

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七夕”的晚上,我发起了高烧。当时我躺在院子里用来纳凉的“小凉床”上,迷迷糊糊听母亲讲完牛郎织女的故事,非要缠着她带我去“偷听”。于是,姐姐走在前面,后面是母亲背着我。这次“偷听”的地点,是家门前的一块黄豆地。母亲蹲在田地里,抱着我坐到她双膝上,教我用耳朵去贴紧黄豆的叶子。一不小心,豆角碰到我的鼻尖,浑身顿时痒挠挠的,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母亲问我:“听到了吗?”我高兴地叫道:“听到了,听到了,我听到了牛郎织女在讲话!”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牛郎织女的传说,道尽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很多年后,我也才彻底明白,当年所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不过就是姐姐按照母亲的吩咐,捏着鼻子模仿说书人冯瞎子罢了。那其中饱含母亲和姐姐满满的爱,应该是天上人间最美的声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