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羊毛的头像

羊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7
分享

长天淮水鹜争飞

淮河古称淮水,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全长1000公里。

我的老家泗洪县就在古老的淮河岸边,淮河之水经县内双沟镇东山头流入洪泽湖。在双沟镇出土的“下草湾人”遗址,距今约4至5万年,是江苏乃至中国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因为优质的淮河水之源,双沟镇出产的双沟大曲是中国十大名酒,被誉为中国酒源头。这里的古猿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专家考证,被命名为“醉猿化石”。科学家推断,1000多万年前,生活在淮河岸边的古人类,因为吞食经自然发酵的野果液面醉倒不醒,才成了千万年后的化石。

淮河两岸风景秀美。春天来临,柳树发芽,燕子出没在柳林中,堤岸上槐花如雪,空气中芬芳扑鼻;夏天到了,河水时涨时落,河面上舟船竞发,鹭鸟在河滩嬉戏;秋冬时节,云树森重,风花雪月淮水苍茫,实乃外出游子收割乡愁的佳时佳境。陈毅同志曾战斗在淮河岸边,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著名诗篇《淮河晚眺》:“柳岸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长天淮水鹜争飞”,写出了淮河的空阔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准河岸边是个益生宜居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淮河两岸城镇林立,十分繁荣。淮河流到了我的家乡,南岸有泗洪县的街墟四河、大柳巷,它们与安徽省的泊岗、戴阳等集镇接壤,北岸则有本县峰山等集镇。有当地民谣说,“金泊岗,银戴阳,万年穷不了大柳巷。”峰山境内有个地方叫后窑。2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烧窑,用泥土烧制各种生活器皿。传说当年刘邦的队伍路过此地,曾命当地窑工烧制“楚壶”,行军可随身携带,刘邦题名“楚壶窑”。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窑火依然旺盛,吸引南来北往众多商贾。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淮河也曾是有名的“害河”。据有关统计,从公元1194年至1949年的755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316次,平均约每2.4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成千上万的人葬身鱼腹。1909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设局测量江淮水利,四年后,他又出任北洋政府导淮局督办,倾力推动淮河治理,为治淮工作作出积极贡献。1943年1月,随着战场局势的发展变化,新四军开始转移到达淮河岸边。为了驱除水害,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泗洪境内带领军民修筑防洪大堤,群众感念彭师长心系人民,后将这段防洪大堤称为“雪枫大堤”。

解放后,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科学治水,重在疏导。大自然界亦有规矩,严守规矩的关键是自律。新中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开始组织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在下游扩大水道。淮河流域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5700多座。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淮河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治淮建设。

淮河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治好了历史上的“水害”顽疾,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一度时期,淮河也饱受了污染侵蚀。近些年来,两岸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决投身淮河污染防治保卫战,淮河流域生态得到了快速修复。“长天淮水鹜争飞”,尽管在寒风料峭的冬天,如今漫步在淮河大堤上,却不时能看到野鸭争飞的踪影。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理学家把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淮河岸边有我的老家,这里四季分明,阴阳交汇,24节气是那么完全吻合。淮河的“南北分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感恩淮河的馈赠,南北方的上品物产,它们都能汇聚在这里健康生长。十分巧合的是,即使生活在淮河岸边的人,也既有南方人的细腻,又兼有北方人的豪爽。世间万物相通,命运相连,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范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