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喜欢跟庄稼打交道的人们。乡村艺人是农村生活中的专家,尤为受到大伙的追捧。诸如木匠、裁缝、箍桶匠、屠刀手等乡村艺人,如今已经相继淡出历史舞台。但有时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些乡村新艺人的面孔不禁浮现脑海。
首先要说的是“庄老师”。老家村子里的“庄老师”是个胖墩墩的女同志,四十多岁,文化底子只是初中毕业。大伙叫她“庄老师”,是因为她种庄稼在行。土壤评估、选种育苗、肥料配比、播种收割,乃至驾驶农机给田地穿沟和辨识害虫,样样精通。“庄老师”酷爱读书上网,她把平时学到的农业知识用到种庄稼上,然后再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讲给大家听。提起如何侍弄庄稼,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服她。大伙遇到难题,就会及时向她求教。庄稼人心眼实,心地厚道,为了表达对种地达人的尊敬,他们效仿电视上的流行称谓,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乡村新艺人——“庄老师。”
第二个要说的是“群主”。“群主”的乳名叫“发官”,村里三岁孩子都知道他的乳名。发官长得瘦弱,而且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发官几次外出打工,老板都看不中他的身形相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发官回到村里埋头务农。农闲之余,发官爱上摆弄手机和修理老头老太出了毛病的“随身听”。父亲听评书的“随身听”坏掉了,我想给他重新买个新的,他却摆摆手道:“我来给发官打电话。”发官将父亲的“随身听”拿回家,一顿饭的功夫,就返身将修理好的物件交还回来。我要给他点辛苦费,发官笑道:“提什么钱?想让我从村里滚蛋啊!”各种手机的毛病,发官也都见怪不怪。前后村庄庄稼人的手机坏了,也都喜欢找发官这个无师自通的修理家。发官虽然眼睛近视,但他趴在自己置办的聚光灯下,一切细微的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发官是个手机通,村里人新买的手机,只要经过他稍加指点,很快就会掌握各种功用。为了方便大伙联系,发官建立了好多个大群小群。“群主,我家有几十斤咸鱼干,帮我在微信上发个广告!”发官会有求必应,非常乐意大家尊他为“群主”。
第三个要说的是“大厨”。喜蛋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他在城里饭店当上了厨师。喜蛋干了几年,炒了老板的鱿鱼,回家自己另起炉灶。因为他看中了乡村新兴的餐饮市场,和媳妇一道搞来了一辆流动餐饮车。村里红白喜事,喜蛋的餐饮车就会开到门口。当然,喜蛋的生意兴旺,主要取决他亲自下厨。红烧肉和“酥鸡”是喜蛋的拿手绝活,大伙都亲切地叫他“大厨”。既方便、节俭,又高大上,“大厨”和他的事业很受庄稼人喜欢。
第四个要说的是“唢呐姐”。唢呐姐在喇叭班里负责吹唢呐,因为她唢呐吹得“格嘀嘀”的漂亮,大伙都叫她“唢呐姐”。不久,她俘获了喇叭班里负责敲鼓的小帅弟。小帅弟是班主的儿子,这样她成为班主的儿媳妇后,就成为了喇叭班的新当家人。唢呐姐有属于她的明星梦,她拓展了喇叭班的业务,村里哪家遇上红白喜事,不仅有传统的“喇叭声”,还会有现代乐队和歌舞表演。唢呐姐嗓音浑厚,是乐队的主唱。她会将一些当红歌星的成名作演绎的惟妙惟肖。演出间隙,唢呐姐还会拍“抖音”和小视频放到朋友圈。庄稼人衣食无忧,文化大餐备受青睐。乡村的大舞台,怎能少了唢呐姐的身影?
第五个要说的是“带头大哥”。“带头大哥”路子广消息灵通,村里人外出打工前,总会和他“汇报”一声求得他的帮助。“好嘞,来我这边吧,这里还缺少十几个工地上的小工。”一个电话,“带头大哥”就会给你介绍和安排好工作。农忙时节和过春节前,“带头大哥”领着长长短短的打工队伍,会像候鸟一样回到村里。之后,他们又会像候鸟一样飞向远方。“老大!”这是大伙对他们“带头大哥”发自心底的称呼。
第六个要说的是“月嫂”。“月嫂”在城里给人家当“月嫂”,薪酬很高,也学会了很多时尚的本领。女人如何做月子?如何照顾和哺育好婴幼儿?“月嫂”返乡后,会给村里的半边天们灌输这方面的理念和新知识。“哎哎哎,哪来那么多讲究?”一些年龄大的婆婆开始很不耐烦,但她们终究拗不过自己的儿媳妇。“月嫂”和新媳妇的关系特别好,即使她又外出了,时不时还会接到村里某家小媳妇的咨询电话。
江山代有才人出。乡村艺人也就像一株株庄稼一样,在不断更新“品种”。但他们身上,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