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羊毛的头像

羊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4/11
分享

重读“老杨同志”

——读赵树理作品《李有才板话》有感

 

 羊毛

 

《李有才板话》是著名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内容叙述了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不法村干部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在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领导下,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阎恒元等黑恶势力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小说于1943年首次发表,迄今已70多年,但小说中“老杨同志”在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做法,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如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有效解决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必须有鲜明的群众观念。“老杨同志”有着强烈的群众意识,表现在从一开始下基层就不兴师动众。“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日,正是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常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他一进公所,正遇着村干部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老杨同志只身下基层,事先也没有打招呼,乃至让村干部以为,他只是外村派来送信的人。“老杨同志”言行低调务实,可见丝毫没有“显摆”干部身份、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地方。

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必须有严明的群众纪律。村长广聚看过了信,把老杨同志让到公所,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要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老杨同志”的派饭被安排困难户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了麻烦老秦一来不懂这种管饭只是替做一做,将来还要领米,还以为跟派差派款一样;二来也不知道家常饭就行,还以为衙门来的人一定得吃好的。他既是这样想,就把事情弄大了,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不等老秦看见,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吃派饭不破坏制度,体现了“老杨同志”严守群众纪律,在群众中始终不高人一等。

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必须有牢固的群众路线。“老杨同志”到阎家山开展工作,对村干部的汇报和安排不偏听偏信,而是一竿子插到底,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老杨同志道:‘不要这样称呼吧!哪里是什么先生?我姓杨!是农救会的你们叫我个杨同志或者老杨都好”“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可是哪里也找不着,虽然有人说在场子里,远远看了一下,又不见一个闲人(他想不到县农会主席还能做起活来),从东头找到西头,西头又找回东头来,才算找到。”“天气不早了,小顺喊叫小福去割谷,老杨同志见小顺说话很痛快,想多跟他打听一些村里的事,便向他道:‘多借个镰,我也给你割去!’小明、小保也想多跟老杨同志谈谈,齐声道:‘我也去”“老杨同志”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切实做到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紧紧依靠群众。和“老杨同志”工作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中的“章工作员”。无论是选举,还是丈地,“章工作员”由于只依赖地主阎恒元把持下的少数村干部,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结果自然背离群众,事事被别人糊弄,钻进了地主势力布置的圈套。

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必须有深厚的群众感情。“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掀 (就是说他用木掀用得好)。’”“老杨同志”与群众走得近,既是出色的群众工作方法,更是他发自内心的爱民本色。在小说中,“老杨同志”深厚的群众感情,体现在他时时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于村长广聚对群众嚣张不屑的神情,“老杨同志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农救会的人到村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老杨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党的干部如何走好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当前,在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中,如何有效解决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要花大力气践行群众路线,真正实现党群干群关系“零距离”。党员干部必须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