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华
蔡大嫂勤劳能干,不仅田里的活计样样领先,家务活也料理得井井有条。她做饭烧菜的功夫,十分了得。简单的饭菜,只要经了她的手,就能让你食欲大增,欲罢不能。据说,她还有一手蒸馒头的绝活,不过,知道的人特少。
冬天里的一个上午,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天太冷,队里没有安排什么农活,人们都窝在屋里做事。一座座泥墙草屋里,男人搓草绳,女人纳鞋底,小孩蹲在铜炉子跟前爆玉米花。小村庄宁静而祥和。
八九点钟的时候,村东头突然传来刺耳的吵架声。人们不明所以,纷纷奔了过去。
“你不会蒸馒头,逞什么能?”身材高大的成大壮瞪着一双牛眼,似乎要喷出火来。站在他对面的矮个子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说不出半个字来。
馒头?人们仔细一看,成大壮家的厨房里热气腾腾,厨房桌子上的篾匾子里,是一只只馒头。不过,那馒头个头很小,像面疙瘩一样,旁边还放着蒸笼。大壮的母亲唉声叹气,正在清洗锅子。
原来,成大壮女朋友的父亲明天五十大寿。成大壮家是新亲,必须有礼品,馒头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便买了面粉,准备蒸馒头。听说河西的三矮子前不久出门学蒸馒头的手艺,已经出师了,就上门去请。三矮子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一切包在他身上。
谁知,昨晚和面发酵,今早蒸出来一看,竟是面疙瘩一个。成大壮急得暴跳如雷,三矮子也是无计可施,只能低着头挨骂。
“你把他骂到晚,屁用没得,还是赶快想办法吧!”二大爷捏着烟杆,吧嗒了一口旱烟,皱着眉头劝说。
“是啊,是啊。人情如救火,耽搁不得。”乡亲们纷纷开口。
“我有什么办法。镇上的馒头要粮票,而且还要提前一天买票。晚上就要去暖寿,急死人了。”大壮抱着头,蹲在地上,快要急哭了。
“有没有干面了,有的话请人再蒸不就是了。”
“干面还有五斤,恐怕不够了!”成大壮站了起来。
“够了,去请蔡大嫂帮忙吧!”矮个子王婶从人群中走出来说。
“她会吗?”大壮疑惑地问。
“上次我家上梁的馒头,你们抢过吗?”王婶不动声色地问。
“那馒头虚松,软和,好吃!”大壮脱口而出。
“快去请吧,那是蔡大嫂帮我们家蒸的。”王婶感激地说。
“嗖”地一声,一眨眼的功夫,大壮就冲了出去,不见了人影。
蔡大嫂来了。她跑到厨房忙活一番,就指挥大壮和面,投入饼酵子。和好的面放在一只小缸里面,缸口盖上锅盖,用旧衣服和棉被捂得严严实实。想了想,蔡大嫂又叫大壮找来几只火盆,安放在面缸的四周,再在火盆里放上燃烧的木柴,厨房里很快温暖如春。临走时,她叮嘱大壮,盆里的木柴不能熄,两点钟准时蒸馒头。吩咐完,便不慌不忙地回家了。
大壮认真查看火盆,坐立不安地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挨到了下午两点钟,没等大壮去喊,蔡大嫂急急忙忙地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小布包。她二话不说,掀开棉被,揭开缸盖子,低下头,仔细一打量,面团明显鼓了起来,伸手一按便凹了下去,顷刻间又恢复了原状。
蔡大嫂立即投食碱,加糖精,然后,把面团搓成小孩胳膊粗的园柱体,掐成一个一个同样大小的小面团,搓圆了,放进蒸笼。三层笼,每层12只,摆好后,盖上盖子,放进盛水的大锅里。蒸笼下围了一圈潮稻草,避免烤焦。“大火烧!”一声令下,大壮母亲手忙脚乱加木柴,一不小心,火压熄了。大壮立即跑过去,拼命拉起了风箱。风声呼呼,炉火熊熊燃烧,水很快便沸腾起来,蒸笼里冒出一缕缕热气,厨房里渐渐被蒸汽笼罩,恍惚间,似乎已到了过年的时候,紧张被浓浓的期盼淹没……
“好了,停火!”蔡大嫂大吼一声。大壮与母亲停了火,一齐奔到蒸笼前,伸长脖子,等待命运的宣判。
湿毛巾包住盖子边缘,猛地揭开,啊,一只只饱满的馒头映入眼帘!白白胖胖的,漂亮极了!大壮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壮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馒头倒在洒了水的芦柴箔子上,透气,不容易粘,冷得也快。
第二笼上锅后,蔡大嫂取出红颜料和了水,用蓖麻壳子一沾,在每只馒头顶上轻轻一按,一朵朵小红花霎时含苞怒放,十分喜庆。
半个小时后,第二笼出锅了,这一笼是三十三只,也都点了红。小厨房爆发出喜悦的笑声。贺寿只需要六十六只馒头,还多出三只。大壮妈妈硬把多的几只塞给蔡大嫂。蔡嫂子收了两只,把另外的一只掰成两半,分给大壮娘俩,让他们尝一尝,也好放心。大壮咬了一口,轻轻一嚼,便大叫“好吃,好吃!”大壮妈妈也连声称赞。
这一次,蔡大嫂的大显身手,轰动了全村。从此以后,请她蒸馒头的便多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蔡大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她在镇上租了房子,开起了馒头包子店,店名就叫“蔡大嫂包子店”。因为手艺好,馒头包子质量好,服务态度好,竟然门庭若市,生意出奇的好。几年的时间,就买下了门面房。后来,又在镇上买了商品房,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