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苏泰州杨在华的头像

江苏泰州杨在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1
分享

补锅记

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年代,锅是生铁打造的,容易破裂。补锅匠应运而生,是令人无比羡慕的职业。那时候,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随处可见补锅匠的身影。

童年的记忆中,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村子里就会传来“补锅呶!补锅呶!”的吆喝声。抬头望去,但见一白发大爷,头戴草帽,一身黑布短打,双目炯炯有神,脚步沉稳有力,肩挑补锅担子,悠然而来。常言道:“补锅匠的扁担,两头翘。”那扁担晃晃悠悠,前头固定着一个多层抽屉的木制箱子,每个抽屉里分别装着各种工具及补锅材料。后头是风箱和小炉子,生火浇铸铁水的必需品。

大爷徐徐走至村东头的老榆树下,不慌不忙,卸下担子,拿出小木凳,一屁股坐下,摘下草帽,用力扇动几下,就麻利地张罗起补锅工具,系上围裙,迎接顾客上门。我们一群顽童见有热闹可瞧,也纷至沓来。

“哎呀,老伯,您可来了。再不来,我一家子就没饭吃了。”

一位四十多岁的婶子端着一只破旧的铁锅,风风火火地赶来了。她是村西头的王婶子。丈夫前几年生病去世,独自拉扯着三个儿女,家境贫寒。

“又破了,我看看。”大爷接过锅子,一眼发现,临近锅底有一个铜钱大的破洞,忍不住叹了口气。这锅子,从上到下,已经打了十多个补丁,其实早就该买新的了。不过,一只新锅几块钱,这王婶子哪里买得起?

“是不是没法补了?哎呀,这可怎么好?”王婶紧张起来,手足无措。

“没事,能补的,费些事罢了。”大爷连忙出言安慰。

“麻烦您了,那我先回去有事,等一会再来拿。”王婶松了一口气,放不下家中的活,告辞离去。

说着话,陆续有人将破锅送来。许多人家只有一只铁锅,使用频率高,怎能不破呢?

大爷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将连着风箱的小炉子安放好,用木材引火,填入焦炭,再把装着碎铁片的小坩埚(用来装铁水,一般是用耐火泥做成的)摆在炉子上,便气定神闲地拉动风箱,刹那间,“呼呼”的风声有节奏地响起,似美妙的音乐,激动人心。小伙伴们争先恐后,抢着去拉风箱。大爷笑着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但他板着脸,只准我们蹲在他的左边,因为这样可以远离火炉,避免危险。我们自然不敢违背,瞪大眼睛看着那坚硬的铁片,想要看清楚,着坚固的东西是如何化成铁水的。

火苗蹿出炉口,焦炭熊熊燃烧,铁片渐渐融化。大爷趁铁片尚未融化的间隙,用小铁锤将锅的破洞四周打磨平整。待铁片彻底融化时,我们被赶到旁边,不准靠近。只见大爷将一块由多层棉布制成的潮垫子垫在砧凳上,把锅子放在垫子上,拿起小铁勺,舀起熔化的铁水,眼疾手快地倒在破损处,再用另一块湿布垫在上面按平。很快,铁水冷却。检查一番,用粗砂将凸出的疤痕去除掉,再用细砂轻轻打磨至平滑,才满意地开怀大笑起来。

“补好了,补好了!”一旁凝神屏气的我们,蹦跳着喊了起来,像观看魔术一样地开心。

大爷继续忙碌,补好了有洞的,再补那有裂缝的。有裂缝的锅子,只需沿着缝隙均匀地浇上铁水,再打磨平整即可。

中午时分,王婶来拿锅子,付了一角钱修补费,千恩万谢地走了。

大爷忙碌了半天,收拾好工具,挑着担子,笑容满面地哼着歌儿,悠然自得地走向另一个村庄。

昨天的一幕如过眼云烟,一去不返。如今,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锅子早已鸟枪换炮,今非昔比。煮饭烧粥是电饭锅,煲汤是养生壶,炖排骨等有高压锅。至于铁锅,那是精铁制作的,只用于炒菜,不容易坏,坏了就换新的,谁在乎买锅的那点儿钱呢?

补锅匠无锅可补。久而久之,补锅已成了无人问津的职业。不过,这也没啥可惜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一些老旧职业淘汰的同时,营养师、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员等新型职业正不断涌现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