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华
夏老太太躺在里屋的床上一动不动,两眼泪汪汪地盯着屋顶,大脑一片空白。门外,两个儿子的争吵声清晰地钻进她的耳朵——
“她这样瘫在床上,哪一天能跑?我们忙得要命,哪有工夫伺候她。害人不浅!”小儿子气呼呼地嚷着。
“你……你……怎能这么说?不孝顺!”大儿子愤怒地指责。
“你孝顺,你孝顺怎么不把她接回家,要我回来做什么?”小儿子理直气壮地反驳。
“接就接,你别后悔!”大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争吵仍在继续,夏老太太的思绪却飘到了二十年前……
“婆婆,今天我家要栽秧,您帮我带一下宝宝吧!”早晨,夏大爷、夏奶奶正在吃早饭,大媳妇美英抱着儿子来了。“我要下田塍黄豆,没时间。”夏奶奶沉着脸一口拒绝。“那请公公帮忙看看吧!”美英央求说。“他要卖面条,哪有功夫帮你带。一代管一代。你也别苦着个脸,没哪个欠你的。”夏奶奶恼火地说着,啪的一声,碗底砸在桌子上。大儿媳万般无奈,只好急匆匆地抱着儿子走了。
“黄豆不是塍好了吗?再说,即使你有事,我也可以照看着。”夏爷爷疑惑而又不高兴地说,他有点舍不得孙子。
“我跟人家约好了,去外庄栽几天秧,一天一百元呢!梧德大了,得多攒点钱!”夏奶奶兴奋地说。提到二儿子,夏大爷不再言语了。
这老两口,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长相还马马虎虎,就是老实得过了头,不机灵,整天就知道死做。二儿子人长得英俊,脑子灵活,嘴也像抹了油,滑得很。夏大爷与夏奶奶都是能说会道之人,自然把二儿子当成了心头宝。
大儿子一结婚,就砌了三间普普通通的房子,分出去过了。二儿子初中没毕业,就不肯上了,吵着要出去做生意。老两口二话不说,拿出几千块钱本钱,让他出去撞。这个儿子头脑灵活,说不定真能赚大钱呢!
小儿子离家后,老两口除了种十几亩田,还买了一台轧面机,轧水面卖。两个大庄子只有这一家面店,生意十分红火。几年的时间,就砌了三间大走廊的瓦房,还有一溜小平顶。怕大儿子家说闲话,争家产,就说是二儿子赚钱买的。其实,二儿子不仅没有赚到什么钱,还伸手跟他们要钱呢!房子砌好后,老两口又请人介绍,给二儿子找了个精明能干的媳妇。不久,小媳妇金凤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夏大爷与夏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孙子断奶后,金凤就把孩子丢给老两口,跟着丈夫梧德到上海收购废品了。夏奶奶把小孙子养得白白胖胖的,一点也不用老二两口子操心。
转眼间,孩子上小学了。老二两口子的生意也有了起色。据说是搭上了一家大工厂的某个干部,包下了这个厂的“废品”,一年能赚五六十万。老两口乐得屁颠屁颠的,孩子照顾得十分妥帖,让老二两口子无后顾之忧。
大孙子上了初中,准备租房子住在校外。大儿子两口子想请夏奶奶出马,去洗衣烧饭,照顾大孙子的饮食起居。夏奶奶正在擀面给小孙子吃,想也没想,一口拒绝。
“婆婆,你给老二家带了十几年孩子,我们家只要你去煮个三年饭。您帮帮忙吧!”美英的声音大了起来。
“我去煮饭,老头子吃啥?”夏奶奶冷着脸。
“上我家吃!”美英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没有时间,要照顾小宝呢!”夏奶奶理直气壮地说。
“两个都是孙子,照顾了他十几年,也该轮到我们家了。”美英满脸通红,为了儿子,也豁出去了。
“轮什么轮,我又不要你养。”夏奶奶满不在乎地说。
“不要我们养,这是你说的。你记住了。”美英气呼呼地说完就走了。不久,美英就撂下家中的活计,去煮饭照顾儿子了。人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夏奶奶做得不对,太偏心了。
小孙子到镇上上初中时,夏奶奶也租了房子去陪读,老二家此时已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安家落户了。
等到小孙子上了高中,到市里上学时,七十多岁的夏奶奶继续陪读,直至孙子考上大学。其间,夏爷爷身体依然硬朗,种了几亩田,水面生意也还在做,手头很活便。
天有不测风云。过了两年,夏爷爷突患脑溢血,撒手人寰。悲痛之余,夏奶奶的身体大不如前。田也种不动了,租给了养殖大户。大儿子虽然心中有气,见了老母亲苍老的样子,很是心疼,时常来看看。大媳妇是个不知道记仇的人,做了好吃的,总不忘给婆婆留一碗,让丈夫送过去。
前几天,夏老太太到河边洗拖把,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摔倒了。腿部撞到了石头台阶,疼得直冒的汗,趴在那里起不来了。
大儿子、大儿媳闻讯赶来,找人帮忙,将她弄上车子,载到医院治疗。拍片检查发现,严重骨折,需开刀放钢板,一年后方可恢复。
夏奶奶在车上就催着打电话告诉二儿子,可直到一周后出院回家,二儿子才独自一人回来。当时,夏奶奶正好在睡觉。二儿子声音太大,吵醒了她。
本以为,自己的心头宝会着急上火,嘘寒问暖。谁知,自己把心都掏给了他,得到的竟是埋怨与嫌弃。
而自己一直冷落的大儿子与大儿媳,在自己遭难时,却不计前嫌,寻医问药,尽心尽力。
真是悔不当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