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信标的头像

王信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7
分享

想念父亲

想起父亲,我除了愧疚,就是亏欠,剩下的就是深深的遗憾,那种永远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们姐弟三人都在读书。我们三人,高中我姐,初中有我,弟在小学。那一年,真的很特别。姐高考失利,而我中考却出了尖,顺利被师范院校录取。“几分欢乐,几分愁”。看到姐姐伤心落泪,从不重男轻女的父亲,心理自然不是滋味;可面对我的大红升学通知书,父亲又开始忙前忙后,准备交公粮,迁户口。看得出,虽然父亲满脸汗水,可汗水中却透出一种欣慰的笑容。因为那个年代,学校招生的少,偏僻农村能够考上的更少。一家考上两个,哪那么容易?于是,家庭中欢乐的气氛开始蔓延开来。

那曾想,那个时代的我年轻气盛,心高气傲,竟然想放弃师范,就读省重点高中!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得父亲半响才回过神来。父亲瘫坐在椅子上,愣愣地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知子莫若父”,父亲知道我的个性,既然敢说出来,必然考虑了很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劝回去的。尽管如此,家里人还是疑惑不解,七嘴八舌地说得我遍体鳞伤。我索性躺到床上不吃不喝,默默抗争。父亲在一旁,急得一个劲儿地搓手,来回踱步。有时候,父亲越想越生气,真想打几下解解气,可手举到空中却根本下不来;有时候,父亲看到我不吃饭,饿得脸色发白,心疼得跺脚捶胸,直摇头。

傍晚的时候,父亲不见了。我趁家里没人的时候,悄悄起床,想把通知书藏起来。可我找来找去,通知书竟然不见了。“姜还是老的辣”,通知书一定被父亲揣在怀里,带走了。我服了,父亲就是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走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带着我的通知书干什么呢?难道是怕我一气之下毁了他?那也说不准。天黑下来了,都到吃晚饭的时候了,父亲仍然没有回来。我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悄悄起床闲逛。

突然,我听到父亲在草垛后面跟邻居张爷爷谈话。

“孩子想读重点高中,将来考大学,没什么不对。”张爷爷接着说:“我要是有这么个能读书的孩子就好了!”张爷爷感叹地说。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我不能太偏心,手心手背都是肉。丫头,肯定要复读,除了她自己放弃;还有一个小的,成绩也不错,都得念书。”爸爸说:“如果放他去城市里读高中,一是家庭经济难以支撑,二是未来一切都是未知数。”父亲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一个高考失利,已经让人心惊胆寒。那里还敢再赌另一个!再说,小二子的身子单薄。经得起高中三年苦读吗?……”

我没有再听下去,因为我理解了父亲,也被父亲深深的爱打动了。同父亲相比,我太自私了,我躺在床上反复思考着。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我看着身材魁梧的父亲,竟然被我伤成这个样子,实在于心不忍。“爸,我……”

“难道你改变主意了?!”父亲眼睛一亮。“是的。现在,我决定读师范。”我低低的声音。

“好孩子!我知道,但也只好委屈你了。”一米八五的父亲,竟然激动地一下子搂住我,流下泪来。一天云彩就这样散了,全家人都回到欢乐之中。

我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让我报考师范学校,那是因为他自己从未上过学。解放前出生的父亲,解放前又参加解放军。参军后的父亲因为为人机警,加之长得高大帅,很快被首长相中,成了师部通讯员。那个时候,父亲刻苦求学,在部队学习文化。父亲有两样“宝贝”,一样是一枝金色钢笔,另外一样是两本字典。一本是四角号码字典,另一本是英语小词典。这两样“宝贝”都是部队首长送给他的。由于父亲学习进步快,后来就调到空军当飞行学员。再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爷爷到部队哭诉过几次,父亲就转业了。在我记忆里,只要父亲一有时间,就去翻那本“四角号码”。全国解放后,父亲还曾写信给毛主席,要求读书。只可惜,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已是时过境迁的两年后了。

父亲自学“成才”,多才多艺。来往书信,提笔就来;三国西游,经常开讲。特别是父亲会拉二胡,《二泉映月》、《光明行》等名曲,听得我如痴如醉。我永远难忘的那个暑假,我考上师范的那个暑假,父亲是多么的开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那个冬天,我上师范的那个冬天。当我赶到父亲病床前时,他已经快不行了。可嘴里还一个劲地念叨:“不能……不能耽误……孩子……学习……”我真的止不住泪水,也搞不清为什么。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只吩咐了我一件事,那就是要把弟弟培养成大学生。我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我犹豫,是因为我知道事情很不简单;我答应,是因为我下定了决心。父亲似乎没什么遗憾,微笑着走了,永远地走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哭干了眼泪。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落下了眼疾。

事实证明,父亲送我上师范是对的。父亲走后,姐姐停止复读,弟弟仍然勉强读书。那个年月,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我们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幸好,我读师范是公费的,生活费也是公费。毕业后,我信守承诺,用亲情抵挡爱情,还放弃三次转行的机会,专心于陪弟弟读书。直到弟弟名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外资公司当上高管,我才成了家。

“子欲养而父不在”是无奈的遗憾,幸好母亲尚且健在。如今,继续赡养好母亲,就是对父亲的最大安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