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让人心生敬畏与向往。后土祠,便是这样一处神秘而庄严的所在。
阳光洒在大地上,为后土祠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缓缓走进这座神圣的殿堂。眼前的建筑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朱红色的大门尽管有些陈旧斑驳,但它敞开着,仿佛在迎接每一位前来朝圣的信徒。
这里是黄河与汾水交汇之处。孤峰山与稷王山突出于高原之上。村北高高的台地上建有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总司土地之神——后土祠。它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地社稷坛之源。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史料记载,从汉代到宋代,有6位皇帝,24次来此祭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庙宇级别之高。明朝以后,因受黄河水道的变迁和水流的冲刷,曾多次迁建移建,但它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现存的后土祠,规模虽不及唐宋时期的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然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一。祠里现存有山门、品字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宋真宗碑廊等建筑。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界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纷纷前来寻根问祖,慕名而来,祭祀后土,络绎不绝。人们祈祷后土圣母保佑九州丰收,国泰民安,世道平和,物产丰盈,同时也祈求全家健康平安,事业兴旺,万事如意。特别是在后土圣母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庙会期间,善男信女、商旅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庙会热闹非凡。踏入后土祠的庭院,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周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它们像是岁月的见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圣地。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庭院中的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那淡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净化。
沿着S型的上山道路,拾阶而上、步步高升登上几十米高的山门进得庙来,一边参观、一边听导游讲解,不知不觉间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到了主殿,殿内供奉着后土娘娘的神像,她端庄慈祥,目光中充满了慈悲与关爱。在神像前,人们虔诚地合十祈祷,心中默默许下美好的愿望。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似乎在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与疲惫。在后土祠的一侧,有一座碑廊,里面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碑刻。这些碑刻字体各异,龙飞凤舞,展现着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我仔细欣赏着每一块碑刻,品味着其中蕴含的诗意与情感。那些优美的词句,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个不同的历史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后土娘娘的敬仰与赞美。
在后土祠主殿的后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后土祠塔,塔身高耸入云,气势恢宏。因为正在维修,我们无缘登塔。但我的思绪已激情飞扬,仰望宝塔,我想象着自己已登上塔顶,俯瞰着整个后土祠的全貌。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近处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时此刻,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此塔也叫秋风楼,是专为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所建。资料记载此楼高逾三十米,虽历经风雨,多年失修,形态斑驳,但秋风吹过,吊铃轻摇,耳边仿佛回响着秋风辞的声音: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游览结束,沿着穿过秋风楼底下的张仪古道入“瞻鲁”门、出“望秦”门,两千多年前,张仪入秦拜相、游说六国,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的故事,又在脑中呈现……
离开后土祠,正值烈日当空,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停车场,回首望去,后土祠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忽然感到,这次的后土祠之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传承。后土祠,它是中华民族对土地崇拜的象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仰。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需要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在喧嚣与繁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后土祠都将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在生活中努力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