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初冬的暖阳,顺着曲曲折折的巷子,我终于找到了被层层握手楼包围着的祠堂。这座祠堂就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约西大街22号的纶生白公祠。
祠堂坐东向西,三进两天井,左右有两廊两舍,占地约1000平方米。祠堂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动工兴建,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完工,历时27年。在漫长的时间里,祠堂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被精心打造:地基是用白石铺就的,平坦而又结实;墙壁用水墨青砖砌成,光滑而又平整;斗拱、柱梁以及柱基上都是用石刻、木雕、砖雕或灰雕刻上人物或者动植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人字形封火山墙上画上各种花纹和图案,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时至今日,依能感知祠堂当年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美。
那天,我站在刻上了高大威武门神的大门前,抬眼看见上方的石门额,“纶生白公祠”五个金色大字古朴而厚重。顿觉一股幽幽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虽然经历百年的风霜雪雨,祠堂依然坚毅而倔强,宛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祠堂是龙潭村人白纶生出资所建。白纶生出身贫寒,母亲死后,继母对他很刻薄。生活的磨难,让曾产生过轻生念头的他变得格外坚强。后来,他到堂舅舅开的洋行内做工。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通过勤学苦练,几年后,业务精通的白纶生就自己出来做生意。他创办了悦盛商行,并以此发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商。他富而不忘本,修医院,办善堂,捐资赈灾,救济贫苦村民,受到当地百姓的啧啧称颂。获光绪皇帝封“准道员”职衔并赐“乐善好施”牌匾嘉奖。
白纶生不仅是位慈善家,还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兴办教育,在村里办了兴仁书院,让全村的儿童免费上学。
白纶生没等到祠堂建成就离世了。村民为了缅怀这位大善人,称祠堂为纶生白公祠,俗称白家祠。村民到祠堂祭拜他,缅怀他乐善好施的美德。
祠堂曾经做过私塾。我想,在这样的祠堂里,先生讲授的恐怕不止经史子集,白纶生乐善好施的故事也一定会得到传颂吧。
推开厚重的大门,一群孩子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稚气的声音让我恍惚起来,莫非是当年私塾的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正穿越时空而来?仔细一看,原来祠堂里,摆放了十几张桌椅,一群小学生正跟着一位老师朗读《三字经》呢。
这些学生是与祠堂一墙之隔的龙潭小学的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把祠堂当成了美育教育基地,开展了经典朗诵、书法、绘画、舞龙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明是非,知礼仪,懂得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道理,把传承美德的种子播撒进他们幼小的心灵里。
“人之初,性本善……”那一日,我在祠堂里,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心里为之一振,仿佛古老的祠堂又重新焕发了新机。如果白纶生地下有知,也会为学校的做法点个赞,中华传统美德不就是这样一代代在薪火相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