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农村,背靠箭漷岭,脚背上有清澈见底的千河缓缓漫过。故乡有成片的树林,有金黄的麦地,有整齐的房屋,有悦耳的虫鸣。在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从山的背后爬出来,圆若玉盘,像喝醉了酒,在天空走得很慢,它那奶白色的酒气氤氲着整个夜空。
这便是故乡的中秋明月,它不嫌贫爱富,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光,它不自私冷酷,召唤着游子回家团圆。故乡的中秋,每年都很热闹。故乡有个习俗,中秋节的晚上,子孙辈们都要到老人跟前过节。所以,热闹会从夕阳落山的时候开始,故乡的每家小院都会响起鸡鸣、狗吠、牛羊叫、猫撒娇和人声嘈杂的交响曲。
大人们从下午开始准备晚上要吃的筵席。小孩们穿梭在人群中,帮着洗各种水果。有时候趁大人们不注意,偷着吃几颗葡萄,或者往兜里装几颗鲜枣。有时被大人们发现了,大人们也不会生气,只是叮嘱小孩,一定要洗干净,才能吃,要不然会吃坏肚子。
当夜幕低垂,蛋黄似的太阳掉进山里,故乡的月亮开始闪亮登场。月亮想知道人们都做了什么好吃的,它跑进每户农家小院,只看见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缕缕青烟,弥散出各种香味。时隔多年,很少回故乡和家人一起过中秋,每次想到儿时一家人过中秋的场景,内心十分熨帖。
每年中秋节,厨房里总能看到母亲和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帮忙拉风箱,添柴烧火。母亲负责切菜、摆盘、调料汁。凉菜好不好吃,主要看料汁。母亲拌的凉菜酸辣可口,香味宜人。她能将生活中常见的葱姜蒜等食材巧妙地搭配,将食材的味道充分发挥出来。每当听到热油“刺啦”一声,我都会冲进厨房,用手指偷捏着一小撮拌好的凉菜,着急忙慌地塞进嘴里,然后特别享受地点着头,又想伸手去抓的时候,却被母亲抓住胳膊说:“你大娘和大伯还没来,菜都被你偷着吃光了,馋嘴猫。”我嘿嘿笑着,趁母亲不注意,忙着又捏了一点,一溜烟跑了。
故乡的中秋晚上,每家都会吃臊子面。母亲是做臊子面的老把势。只见她稳扎脚跟,用劲和面,原本松散的面粉变戏法似的成了光滑柔软的面团。母亲突然用盆子盖住面团,不再管它。却开始摊鸡蛋皮,切韭菜、土豆丁、红萝卜丁、豆腐、木耳,接着炒素臊子,做臊子汤。我问母亲:“妈,你用盆子盖住面团干什么,害怕它跑了吗?”母亲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对啊,面团像月亮,会飞到天上找嫦娥。嫦娥拿桂花做馅,用面团做的月饼可好吃了。”半个小时之后,母亲拿出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擀面。没一会儿,刚才还圆鼓鼓的面团很快平躺在案板上,形状圆圆的,更像天上的月亮。我当时心里想,面团都被压扁了,这下肯定飞不走了。母亲亲手做的手擀面,达不到正宗臊子面“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但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我就喜欢吃母亲做的臊子面,细面条劲道回味悠长,臊子汤味美口齿留香。
吃过饭之后,一家人围成一圈,坐在院子里,吃月饼,看月亮,拉家常,其乐融融。现在的生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不禁令人心生感慨。不知道故乡现在是否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怕是早被新生代的年轻人淡忘了。
那时候,月亮已经高高挂在小院的梧桐树梢,家家户户共赏一轮明月,千万游子借明月遥寄情思。梧桐树上有鸟窝,两三只鸟儿依偎在一起,沉浸在奶白色的月光中呢喃。远处的千河嬉笑打闹,激起的水花在奶水中欢歌。青山深处,层林叠翠,白浪一波接一波前后翻滚。故乡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奏起悦耳的交响曲。这样的故乡,谁能不爱?这样的中秋,谁能不想?
秋来明月家常在,能不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