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亚军的头像

任亚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3
分享

冬至

今日冬至,阳光甚好。在我的印象中,往年的冬至之日,雪是常见的,冰凉刺骨的寒风也肯定少不了。

有很多地方把冬至叫做过冬,意思是到了冬至,才算真正入冬。古书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数九寒冬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冬至之时,阴极阳升,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白天将逐渐睁开惺忪朦胧的双眼,和黑夜倒班。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感阴气而蜷曲,蜷缩着身体如绳结一般取暖。麋鹿属阴,泽兽,感阳气而解角。水乃天之一阳所生,冬至正是一阳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才会暗暗流动。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太阳在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天,过了冬至,重获新生,又将开始进入新的循环。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冬至祭天的习俗,更能体现古人对天地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

我突然想起2013年的冬至那天,在西安北郊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重现了1000多年前唐代庄严恢弘的冬至祭天大典。那一天,彩旗猎猎,礼乐悠扬,在肃穆典雅的礼乐声中,大唐神武军和皇家銮驾列队入场,恍惚间,让人不由自主地穿越到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切身感受着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冬至只剩下吃饺子和汤圆的简单印象,但冬至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比吃饺子和汤圆更值得我们铭记。

祭天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的盛典。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冬至祭天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经过历代沿袭,一直到李唐时期之后,无故衰落。祭天是古人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更是人们尊天重地,敬天爱人的虔心。曾经,人们既敬畏自然,又想胜天半子,但要翻开历史的洪荒卷轴,看一看祖先们,仰首苍冥,俯叹长河之时,才深知自身之渺小。所以才会有东坡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才会有幼安感喟:“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因此学会弯腰,接受自然的浸礼,是为天地立心,是为生民立命。

就像祭文中说:“吾等衣华夏服章,法始祖规制,以祀昊天。祈国家昌盛,万民安康,社会和谐,天下大同。望我华夏数千载之人文荣光,扬於万邦。”人生于父母,长于天地间。父母是生命之本,天地乃万物之源,理应将所有的美好愿望像寄托于父母一样,交给天地神灵。这并不是迂腐,而是崇敬自然。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流失,冬至曾经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国礼盛典之一,到现在已经沦落为饮食的记忆符号,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遗憾?

冬至之日,不仅要铭记文化内涵,还是要记得吃饺子,愿所有的美好,都能如约而至。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我国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之后,看到很多穷苦百姓遭遇伤寒之病,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于心不忍,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接着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之后,分给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完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最终变暖。所以到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一直流行吃饺子的习惯,心里仍然对张仲景的恩情念念不忘。

当然,在冬至这一天,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大早就会在厨房里开始忙碌,半温柔半迷信地说:“今天一定要吃饺子,要不然会把耳朵冻坏了。”很多孩子总是对此嗤之以鼻,但对于我而言,是多么想听到如此亲切的叮嘱,是多么想要“家人闲坐,饺子可亲”的美好生活。远离家乡的我,母亲虽然不在身边,但是通过电话依然听到了那一丝暖人的嘘寒问暖。当我接完电话之后,又立即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冬至,咱们要吃饺子,要不然会把耳朵冻掉的。”没想到儿子睁着水汪汪的眼睛,赶紧把稚嫩的小手举起来,捂住两只细嫩的耳朵,天真无邪地说:“那我要乖乖吃饺子,我不要把耳朵冻掉。”儿子的眼睛里充满了故事,既委屈,又害怕,最终扑进了我怀里,让我哄哄他。

冬至是迈向春天的第二十一道门槛,再推开三道门,终将会在呼啸的寒风中,依稀听到春天的脚步声。那脚步声一定悦耳动听,犹如湿漉漉的鸟鸣声一样,从不远处欢呼雀跃地隐隐传来。

所以,冬至这天,白昼虽然短了,但是思念一定会悠然绵长。黑夜长了,只需要心平气和地守望每一盏灯火,等温暖,等美好的故事款款到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