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国的心脏,跳跃在中华儿女的心上;是中国的龙脉,横亘在中华大地之上。秦岭左牵黄河,右挽长江,徜徉在诗词歌赋中,翩跹于水墨丹青里,凝聚着中华文明。
远古之时,秦岭还没有明确的名称,多以昆仑代之。随着周朝兴起,周天子遥望国都之南的大山,将其称之为“南山”,在以后漫长的千年之中,被周秦汉人称作“南山”“中南山”“终南山”。直到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两都赋》中写下“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挟酆灞,据龙首”和“秦岭九嵏,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不管被称之为山,还是被谓之岭,秦岭一直都诗意般屹立在那里,亘古不变,巍峨庄严,大智若愚。
秦岭孕育了黄河长江,滋养了南方北方。南长江,北黄河,云横秦岭山外山。美到让人惊艳的长安八景,秦岭独占三处。“峻岭丹枫叠一色,谪仙得意笑清风”的骊山晚照,“东峰巧隐北峰苍,仙掌腾云揽圣光”的华岳仙掌,“鬼斧神工谁造化?长庚精魄百千年”的太白积雪,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天气晴朗时,山色葱郁,绿浪翻涌,峰峦如聚,山涛如怒;若遇阴雨天气,雾岚缭绕,千里烟波,神秘莫测,宛若仙境。远看一座座山,近看一道道岭,俯瞰似巨龙盘踞,仰观如折扇铺展。在秦岭,春听百花,夏听清风,秋听落叶,冬听飞雪。秦岭无闲草,山水皆有姿。鸟声虫声风声声声入耳,花色树色山色色色迷人。秦岭是一座蕴藏万物的山,山中除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寻常百姓,更有“神仙”似的人物隐居其中。据传药王孙思邈隐居于太白山,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隐居于紫柏山,诗佛王维隐居于辋川……走进秦岭,走进中国历史厚重的书卷,层峦叠嶂是生动的诗篇,草木皆是轻灵的文字。脚下的每一寸热土,都有可能感受到历史名人残留的余温,瞬间能让人穿越千年,与他们邂逅,畅谈古今。
如果说,包容是秦岭的胸怀,那文化就是秦岭的灵魂。《诗经》描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有纪有堂”,称赞秦岭物产丰富。《汉书·东方朔传》直呼“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曹操高喊“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唐朝李白的《蜀道难》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韩愈被贬之时抒发“云横秦岭家何在”的郁闷。孟浩然满怀期待“试登秦岭望秦川”。杜甫也愿“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行走在千沟万壑的秦岭山中,眼前总会浮现出历史名人艰难跋涉的身影,耳边总能响起他们或豪情满怀、或哀怨悲戚、或清丽婉约的吟唱。此时的秦岭开始热闹了起来,骑青牛的老子在山间讲经论道。西周姜子牙隐居在磻溪做学问。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暗中绕道奔袭陈仓。蜀中李白满腔抱负,仗剑出川。南宋陆游豪情壮志,保宋抗金。大儒张载在这里更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秦岭是一座充溢文化的山,沉淀了在秦岭山中南来北往的文人武将、贩夫走卒的人文韵事,蕴含着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和佛教文化。秦岭要是能说话,绣口一吐便是泱泱华夏。
秦岭庇护了八百里秦川,护佑了天府之国,更孕育了两座千年古都——长安与洛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也是中华文明的文脉。神农炎帝在秦岭脚下的宝鸡清姜河流域带领族人发展壮大,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和中医学文化。轩辕黄帝在秦岭荆山炼仙丹,为百姓治病,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诗经·信南山》中说“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意思是位于秦岭山脉中段的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大禹曾在此开辟耕耘,造就了沃野千里的景象。后来《诗经·信南山》作为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可见秦岭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影响之深,何其关键!2002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秦岭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当之无愧。
这就是秦岭,荟聚了山的精华,凝结了水的灵韵,还有什么能与之匹敌?秦岭是中华龙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周秦汉唐的文化底蕴,目睹了风云际会的历史沧桑,彰显着气势恢宏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书写新的中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