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岸风》的头像

《西岸风》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008/30
分享

荷花满塘

高林有

他带领3人帮扶小组来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已经3年了。小村紧靠青龙湾河,走津蓟高速温泉城下来左拐,沿着一条笔直的乡村公路前行,见到一座石桥就到了,总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刚来的时候,村里的街道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雪天泥泞难行,此情此景他感到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村里有一个小广场,广场里零零散散埋着几件体育设施,漆皮还挺亮,也有村民堆放着的几个玉米粮垛,金黄黄的,籽粒饱满,它们以自己的语言告诉人们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广场对面就是村委会的大院子,院子里一拉溜儿五六间砖房,外表有点破旧,党支部、村委会、复员军人事务办公室、文化活动室等几块铜牌子分别挂在几间房子的门口,除了党支部和村委会,其他几个屋子都是铁将军把门儿。农村就是农村,就像庄稼地一样,没有农活儿地里看不见人。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村两委班子,了解到村里的一些情况,村委会主任赵大叔高兴地对他说,咱农村缺的就是文化,过去农村的文化只表现在自家门框的对联儿上,写着对心思的文辞,抒发着自己的心情,期盼着明年的幸福。现在的文化也是脱贫致富的一项措施呐!大学毕业有了知识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不愁好日子。咱们村和文化单位结上对子,是全村人的福气呀!

话是这样说,可是对于一个来自清水衙门的帮扶组组长来说,这个40多岁的转业军人立刻感到了肩头的分量。他是河北农村生人,21岁考上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前夕参军入伍进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转年到连队服役任副连职排长。一年后又考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读研,3年后分配天津警备区政治部工作。2016年转业到这个文化单位,2017年带队下乡扶贫,再次走进农村。也许有人问,一个行武的军人来到文化单位是不是有点隔行如隔山?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不仅是个军人也是个文墨人,文章登过军报呢,只不过改不了那个定型的军人性格,但骨子里仍保存着农民的朴实和勤奋。

说起他的认真劲儿,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么一件小事:他读大学时寒暑假从来没在家里赋闲,四处打工苦累相伴,搞装修、做铝合金门窗、装卸工、拉小车上山运石料……有一次他拉着一车刚烧好的石灰下山,山路颠簸一块石灰掉下来,他停好车立即下手去捡,没料到刺啦一声,他的手被滚烫的石灰块烫掉了一层皮。伙伴们讥讽他,你咋这么实在?掉了就掉了捡它干嘛?他说,东西是人家的,可也是钱哪。

帮扶组进村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活关。在大城市里呆惯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吃饭家里有人给做,不行就叫外卖,吃什么都是现成的。这里没有那个条件,夏天炎热,还有蚊虫围攻,冬天平房透风,寒气逼人,最愁人的是每天的喂脑袋,喝一口水自己烧,吃一口饭自己做,三位男士都是门外汉,每天就是将就凑合,青菜以土豆白菜为主,不会烙饼蒸馒头就吃刀削面,再来不及就到村里的超市买馒头啃,鸡鸭鱼肉就甭想了,不会做也顾不上吃。还有,他们常年在外,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拽给家人了,整个脑子里都是扶贫的事,还有贫困村民急需解决的困难。

这个村子3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5000多亩土地,人均5亩地,当年也曾是远近驰名的富裕村,如今跟不上致富的脚步了。帮扶组急,单位领导比他们还急,指示他们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需,扬长避短结网以渔。他们考虑到,村里土地资源丰厚,发挥农业优势是篇大文章。他们到来之前,村里大部分土地已经流转,变成了1000多亩鱼池和2000多亩莲藕,仍有一部分村民留恋土地不愿流转仍在耕种1000多亩地。农业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还有的村民干起为村里农业生产服务的农资经营部、小型养猪场或农机收割服务专业户。帮扶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走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雪里送炭。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科技,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作为帮扶组领头人的他,带领帮扶小组成员四处取经淘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很快联系上了天津农学院一位技术帮扶专家,她手里有一个“科技帮扶”项目,“利用畜禽粪便养殖黑水虻技术”,经过“黑水虻”处理过的畜禽粪便是上等的有机肥,还可以当作鱼饲料,“黑水虻”成虫农学院还可以回收,两元一斤。他一下子看中了这个“绿色扶贫”项目,专家对他更是热心支持,答应免费提供种虫,帮助他们在村里进行试验,成功之后扩大推广范围。

他们如获至宝,立即回村挨家挨户动员养猪户引进这项技术,有的人将信将疑,有的人嫌麻烦,他一点也不灰心。说如果大家看不准,我就当你们的志愿技术指导,不成功不罢手。有一个养猪大户终于被感动,说从我这里开始试吧!他们家里种着20亩地,还养着100多头猪,每年种一部分小麦自己食用,种一部分玉米做猪饲料。他不愁别的,就是想怎么样能把猪粪改良一下做肥料,传统的办法是从圈里起出来沤熟了晒干了再运到地里,太麻烦,质量也不好。在帮扶组的帮助下,这个养猪大户从2018年开始试养“黑水虻”,2019年正式铺开,效果不错。“黑水虻”改良后的生态粪便可以做庄稼肥料,还可以做花卉的肥土,“黑水虻”成虫农学院回收,两元一斤,一举三得啊。

别看他大学毕业进了军营,可原本就是个农村的孩子,对农业耕作一点也不生疏,当年还是父亲种地的好帮手呢!村里有个种植大户马大哥,100多亩地,还经营一个农资服务部,马大哥成了他的重点帮扶对象。100多亩地加一个经营部,马大哥真够忙的,索性那100多亩地就简单化了,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不愿再种别的嫌费事。他登门拜访出谋划策,劝道粮食为主没错,建议再搞点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种点什么呢?他给老马提供了一个“生态白薯”的品种,这种白薯,不招虫害不用打药,薯茎块头大还有营养,看不见一个虫子眼儿,价格高出一般红薯一二成。马大哥心想这回遇到了财神,打算种上40亩。从进种苗儿到播种,从各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帮扶组一直跟踪到底。霜降节白薯收获,老马喜上眉梢,40亩地将近十七八万斤哪,确实比单种粮食赚钱多。可是第一年种植,销售成为难题,马大哥犯了愁。帮扶组又来了,四处联系买主,连朋友圈儿都使上了,单位还伸手相助买走5000斤,最后40亩的白薯全部售出一斤没剩。马大哥感动地说,帮扶组真帮富,我们不致富都对不起他们!

就像一年365天也难免有雨雪天一样,村里也有一些困难户,比如因病致贫、孤寡老人等。帮扶组没有忘记他们,经常入户问寒问暖,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村里有一个孩子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不能见太阳也不能让风吹着,十天半个月就要到医院复查治疗。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有老年病是低保户,爸爸妈妈在村里加工厂上班薪水不高,孩子的病又把爸爸妈妈拖入生活的深渊。帮扶组说致富路上不能叫一户一个人掉队,他联系上了“中国社会扶贫网”,以帮扶组的名义把张欣阳的困难情况发布到网上,发动社会力量去帮扶救助。遗憾的是“中国社会扶贫网”这项救助行动在天津还没有开展业务。他又安排专人整理了孩子的病情资料,上报到区民政部门寻求帮助。

文化扶贫更是他们的强项,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们除了年年春节前夕组织书画家进村为村民写对联画画活动外,还组织“摄影配诗歌艺术巡展”等活动,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又投资5000多元在村委会山墙上安装一块电子屏幕,宣传党的政策,普及文化知识。去年秋天,“‘春秋杯’我的祖国·天津故事”散文诗征文大赛(牛家牌初级中学赛区)举行颁奖仪式,牛家牌中学20名学生获得优秀奖。帮扶村隶属牛家牌镇,为了做好青少年协作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深入开展文化帮扶,帮扶组申请主办单位同意专门设立了牛家牌中学赛区。全校600多名学生参赛作者450多名,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和家乡的变化,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会后,主办方还邀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为孩子们讲了一堂儿歌、童诗的写作与鉴赏课。同学们说,“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写好文章,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经过上上下下几年的共同努力奋斗,这个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的街道硬化了,清一色的水泥路面,总面积达40000多平米,村民们的出行不用发愁了。那座破旧的村委会大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小二楼,里面党支部、村委会、会议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桌椅板凳办公桌会议桌暖气书橱设施齐备。村里投资对土地进行了改造,修节水渠、修节水垄沟、平整土地1000多亩。这个举措的结果不用多说,土地产出效益肯定大大提高了。今年春天村里投资17万元搞绿化,在村边和村路边栽植果树3000多株,有山楂、海棠、苹果、梨还有国槐等。还有一组关键数字,让干部村民更加欣慰的是,全村人均收入从扶贫前的16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6000元!他们打赢了这场扶贫攻坚的硬仗。

时过小满,田野一片喜人景象。他和帮扶组还有村两委班子成员,站在小二楼放眼望去,小麦泛黄金浪起伏,绿树如伞连成一片,千亩莲池荷花绽放,红花朵朵飘在绿叶织成的碧毯上,扶摇上了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