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岸风》的头像

《西岸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4/17
分享

南行记游

上官华韵

庚子新秋,暑热渐退,父亲带着我们夫妇与一位老友到南方游玩,走了两个省四个市,看了一些奇景,祭拜了一些名人,重温一下历史故事,对我们舒缓疫情以来压抑的心情大有裨益。以下记载途中见闻一二。

东湖圣境

绍兴东湖不大,却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此处因山水洞亭桥各具灵性,景色奇绝,而被誉为江南水石大盆景。

进入景区,只有一条大堤似的长路可行,弯弯曲曲,或宽或窄,桥船相拥,一步一景。江南精致迤逦而来,尤以仙桃洞,喇叭洞,陶公洞最令人赞叹,须得泛舟湖上,才可尽揽。我们过古桥,阅御笔,乘乌篷,探圣境,闻仙乐,饱眼福,乐不思蜀。

东湖不仅景色秀丽,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相传秦始皇东巡在此驻驾饮马,故取名“箬山”。汉隋以来,人们在此开山取石,把一座青山硬是挖去半边,成为一个石崖耸天的绝壁奇观,山脚下也挖下去40多米,天长日久,积水成渊,倒形成了山水相依,独立遗世的所在。后来有陶渊明45代孙,清末著名书法家淘浚宣看中这处残山剩水,把这里圈建成私家园林,在原景致中稍加点化,遂成名园。

“崖壁千寻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千叶如入小桃园图中”东湖饮心亭中淘浚宣的这幅对联,道出这位绍兴乡贤的独特审美情趣。

东湖是江南园林的典范之作,而陶濬宣是集剑气、文气、秀气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勿谓湖小,天在其中”。东湖吸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朝拜,也留下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伟人的足迹。如今此处对公众开放,我等草根布衣也能“东施效颦”,学一学文人骚客的风流,到“江南名园”走一遭,也不枉此生也。

兰亭墨香

绍兴兰亭,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而名播海内外。兰亭雅集作为魏晋风度和玄学思想的一个鲜活展示样本,一直为后代所推崇、效仿。到了绍兴,不拜书圣,对挥毫舞墨的马大师(我爱人的绰号)来讲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出得东湖,我们就包车赶去兰亭,沿途顺便遥拜了立在会稽山半山腰上手握巨耜的大禹塑像。

从绍兴市中心,往西南方开车十三公里,就到了兰渚山麓,此地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种兰,汉代又设驿亭,所以得名“兰亭”。一千多年来,兰亭几毁几建,到清代才扩建成规模,如今此处有鹅池碑、兰亭碑、曲水流觞等七八处景点。

我和马大师步入兰亭景区,只觉山风习习,林幽山静,曲水叮咚,修竹飒飒。好一处读书隐居、修行悟禅的妙所。怪不得书圣要在这里和41位名士临流泛觞,饮酒赋诗,仅这景色就已令人陶醉,更别提还有挚友和美酒,“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注定要横空出世,流芳百世的。

鹅池有鹅有碑,碑不动,鹅动。据说许多游人都被鹅据之“门”外,它们是这里的主人,自然可以选择客人。我和马大师有福,鹅们虽不远接高迎,也不冷淡,它们或站或卧在池边,高吭几声,算是和客人打了招呼,然后双方自便。我和马大师站在鹅池碑前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肆意围观,尽兴评论,倒让见多识广的鹅们暗暗发笑:这两个“乡巴佬”,见过什么,不过是清狂之徒!

因时间有限,我们不得不离开鹅池,往景区深处走去。兰亭碑上的“兰亭”两字听说是康熙御笔,受到隆重保护,虽是残碑,也享受一亭一栏待遇,游人只可远观不能近觑,令我想起卢浮宫内以绳圈起的蒙娜丽莎,我等老眼昏花之辈只好空叹无福细览了。

曲水流觞处是必须要到的。因是中午,园内空无一人,这倒令我和马大师乐坏了,高兴了拿大顶也无妨。但亲临这个妙处,心里竟有一丝失望,这么浅窄的一条水流,这么拘欠的一个空间,虽然有垂柳清风,有曲曲弯弯的情致,但坐42人(或者更多,不是还有仆役和小斯们吗)是不是太拥挤了,这和雅集的清淡悠远是不是相冲?我这边暗暗思忖,那边厢马大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莫为古人担忧”。我哈哈大笑,雅集已成,我何苦忧虑。

一旁的流觞亭是一所古香古色的清代建筑,木雕长窗,走廊环绕。走进去,只见正中有一屏,上悬一匾:“曲水邀欢处”。其下是一扇形“兰亭修禊图”,里面详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楔雅集的情景,画工精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亭中还有"曲水流觞图"及当年的流觞用具复制品,兰亭序自然不可或缺陈列其中。除追古外,亭中还有记今,是近年来兴起的“兰亭书法节”,据载已举办了33届。每年三月初三(农历上巳节),海内外名士争相赴会,兰亭热闹非凡。我倒对这种节日不感兴趣,心想,若是王老夫子健在,恐怕也对这份“热闹”退避三舍的,魏晋遗风本就是“桀骜独立,卓而不群”,追求脱离世俗的修养身心和自我精神解放。可叹今人不解古人意,枉自白费财物,大动干戈,到头来竟悟不得一丝文气精髓。

出了流觞亭,顺着门前小径前行,不一会就看见前面一个大荷塘,田田的荷叶肥美丰盈,招摇着迎接到此一游的人们,荷塘对面,是一所雅致的宅院,近前看匾:王右军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是沙孟海老先生题的,字迹苍劲有力,雄浑大气。这里就是兰亭的精华所在了。

说是祠堂,其实并不阴森隆重,准确地说就是一所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的纪念园,重意甚于重实。祠内四边有甬道环廊,壁上陈列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中间清池一方,水中浮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墨华亭,亭旁连桥,整个建筑"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后屋祠内有王羲之汉白玉石像一座,上匾:尽得风流。一语盖乾坤。这么清雅书气之处,足可消磨半日时光。

古镇婀娜

江浙一带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水溪水塘水自然是这方土地的魂魄。我们此次南行,虽然时间仓促,但也逛了两个水乡古镇,一个是绍兴的安昌古镇,一个是湖州的南浔古镇。

先说说安昌古镇,它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西北端,与杭州市萧山区相接,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来绍兴的游客一般都会逛逛此镇。

它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近年来修复如旧,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街、桥、亭、骑楼、馆舍相衔,民风民俗鲜明浓郁,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当地的酱菜也香播千里。

开车送我们去的司机推荐我们买些当地特产,比如萧山萝卜头,茴香豆,腊肉腊鸭,说这里的东西货真价实,比其他景区都便宜。我确实接受了他的建议,采买了一些当地干鲜美食,还边走边买些汤汤水水的小吃喂嘴巴,三步一走五步一停地逛老街,别有风趣。倒是父亲和马大师想得明白,既然拉快不了我的逛街速度,不如先跑到街心里找个茶座,边喝茶边等我岂不更自在,所以,待我走到父亲身边时,他们已喝毕一泡龙井了。我一屁股坐在藤椅上,累得再也不愿动,马大师把第二泡龙井茶递到我嘴边,温度正好,茶汤清香,一盏解渴,二盏饮牛,头上有顶棚送阴,身侧有垂帘遮阳,一筒清溪在阳光下静静地泛着粼光,偶尔被驶过的一两条乌篷船划破肚皮,这时讲古最适宜。父亲介绍起安昌古镇的历史和特色(他早先来过)。绍兴自古出师爷,而这里可以说是师爷的故乡,200年间由这里出去的师爷不下一万人,所以此处设有师爷馆。这里还有“安昌民俗风情馆”和“安昌文史馆”,都可以细瞧瞧。当然,除了这些人文景观,此地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桥和屋了。桥有“拱、梁、亭”各式各样的,最有名的是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现在咱们坐的这边是廊街,翻轩骑楼、店铺茶座、手工作坊,游人最多。对面是明清老屋青石板路,虽没有馆舍景点可看,但破旧里透出历史的气息,走一趟就会感悟良多。

安昌古镇我们只走了半条街,但也捕获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和韵律。

第二站是南浔古镇,它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听说这里是一个中西建筑合璧的所在,我们就不辞辛苦寻来了。

在景区内浔畔人家(民宿)办理了入住,我们就急不可待地上街逛去了。和所有江南水乡一样,清溪,小桥,老屋,一样不能少,清爽、古朴、慵懒、恬静笼罩着这个小镇,街边小食铺的霭霭烟火温暖着游人的心,咸臭是当地饮食特色,吃一碗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老字号“双浇面”,再添上一碟油炸臭豆腐,尝尝粉丝千张,嗯,熏豆茶也没放过,此时胃涨起来了,可以慢慢踱进那些深宅大户瞧一瞧了,就在第一家的宅心,我被惊得张大嘴巴,果然不同凡响。

刘氏梯号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整个建筑高敞恢弘,气势不凡,分南、中、北三部分。最前面院落,完全是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为主体的中式院落,雕梁画柱,堂匾高悬,书案齐整,肃穆雅正,一派士大夫的家貌门风。可穿过这几个院落,在宅子深处,猝不及防一座西欧罗马风格的二层建筑就撞将出来,更诡异的是,竟毫无违和感,反而令人惊喜万分,好像体会了“别有洞天”的滋味。此处就是大名鼎鼎,被人称之为“红房子”的所在了(用红砖建造的)。从木质百叶窗到花岗石罗马柱,从欧式玻璃到法国进口的花纹地砖,从室内的壁炉、沙发到后园的网球场、钟楼,无不体现西式风情,令我不由惊诧南浔富户的家境殷实,和开放的视野、兼容并蓄的胸怀,这是我在其他古镇所没见过的。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其宅院,又名懿德堂,素有“江南第一民宅”之誉。张氏旧宅有五落四进,内有中西式楼房244间,是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 张石铭是当地巨富,好收藏,他修建的这所宅子不仅大气、文气、洋气、贵气,还有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蓝晶刻花玻璃),这“四绝”把张宅变成了艺术品。石库墙门、封火山墙、花岗台阶、多立克柱子、罗马劵柱式门楼、豪华富力的西洋舞厅、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扶栏、巴洛克风格的内外装饰,把这所宅子烘托得更加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好一处儒商雅宅。

古镇上还有张静江故居、小莲庄、嘉业藏书楼、百间楼、辑里湖丝馆等景点,各有妙趣,这里不再赘言。

为何南浔有这么多中西合璧的豪宅,翻阅史书得知,作为湖州的经济文化重镇,自两宋时期南浔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出产的辑里丝成为皇家织造的指定原料。近代,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迅速崛起,涌现了刘镛、顾乾麟、庞元济、张静江、金城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这些名人在此发家置业,大建私宅,遍请能工巧匠,把中西文化融入建筑和园林中,才有了如今南浔的豪宅互映,各有奇观的景象。

爱情之园

美好的爱情一直是世世代代人们传颂和向往的,而才子佳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中国文人、士大夫,吟诗作赋,风花雪月,风流倜傥,最相宜的就是身边有一位才貌俱佳的红颜知己,或成神仙眷侣,或精神相依,一生不弃,其缱绻出的一段段“旷世情缘”,为后人艳慕、嗟叹。我们南行就深入到两所“爱情园”,与两位才女隔空相会,她们一个被爱所伤,郁郁而终;一个历经波澜,终成眷属。

第一个爱情园:沈园,唐琬的伤心地。大家都知道南宋大诗人陆游,其词《钗头凤·红酥手》广为流传,催人泪下。而谁知这首词中女主人唐琬的《钗头凤·世情薄》,更锥心刺骨,有泪不能弹。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她与陆游以一只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亲成婚,后又被婆母棒打鸳鸯,劳燕分飞,十年后,两人偶遇沈园,各写《钗头凤》一首,控诉封建礼教害人。不久唐琬抱病离世,陆游晚年数度光顾沈园,题诗念旧人,一段悲惨爱情故事凭借大诗人的诗句穿透光阴,直送到今人心中。

我轻轻步入沈园,只见草木繁盛,潭水清幽,四周寂寂。这么一个小小的园子竟然承载了八百年的情感纠结,至今我耳畔似有唐琬的叹息声,“残壁遗恨”处,两首《钗头凤》并肩于壁,唐琬词句凄楚委婉,书风俊秀飘逸,颇有魏晋遗风,一代才女早早香消玉殒,禁不住令人扼腕叹息。

沈园原是私家园林,占地70余亩,是南宋名园。后经战乱,几度毁坏易主,到新中国成立后,沈园只剩一隅,经修缮扩建,建成如今面积达57亩的新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新添了陆游纪念馆、连理园、情侣园三大部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宫墙怨柳、残壁遗恨、孤鹤哀鸣、踏雪问梅、碧荷映日、鹊桥传情、诗书飘香”是沈园十景。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在陆游纪念园,读到放翁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诗句,我忍了许久的泪终于滑落。

第二个爱情园:水绘园。

这是“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和“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爱巢。有“中国情侣第一文化园”之称,坐落在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如皋(江苏南通市)。

水绘园有“妙隐香林”,“壹默斋”,“ 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 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 “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宛若一幅淡雅高洁,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冒、董的轶事珍闻,前人的诗赋词章,使得这里的亭台楼阁,花木池石无不具有空灵脱俗的神韵。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本是富家之女,自幼聪慧,诗文书画、针线女红均属上乘,故满身书香之气,孤高自傲,但家庭遭遇变故,父死母病,为了救母,不得不放下身段到南京画舫当了一个乐妓,改名“小宛”,由于才貌双全,颇有见识,故名声大噪,成为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人齐名的“秦淮八艳”。

小宛虽然流落风尘,但卖艺不卖身,清高之性不改,故得罪了一些达官贵人,不得不转去苏州谋生,1639年,董小宛病困潦倒,冒辟疆慕名来访,她对冒的政治主张很赞同,支持他参加“复社”。为与他比翼齐飞,小宛在友人帮助下,几经波折,终于脱离“娼门”,如愿嫁冒为妾。两人在水绘园过了一年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

小宛是个有情趣的人,她用普通瓜果给冒辟疆精心烹制“小吃”,深得冒的喜爱。至今如皋的百姓还爱吃“董肉”“董糖”,都是小宛的发明。她喜欢青竹月色,门前屋后种满竹篁,连室内都用红木刻上竹子,她的卧室和琴室有宴月”,“延月”的匾额,她经常推窗望月直到天际鱼肚白,她的浪漫情怀无人能及。如今人走屋空,水绘园中只有她使用过的一个琴台尚在原处,寂寂地怀念着它的主人,其他与董相关的物件都消失在历史烟云中。

小宛喜书绘画,闲暇时,经常与辟疆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她画的《彩蝶图》《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都是上品,为后世收藏。她的诗集《绿窗偶成》《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一柄象牙彩蝶》也广为流传。

小宛虽然19岁嫁给意中人,但她命运多舛,只享受一年安定生活,就随着冒家踏上逃难之路(明亡),饥寒交迫, 几度生死,小宛对冒不离不弃,还不顾性命三次把冒从死亡线上拉回,自己却累得百病缠身,年仅28岁就夭折,可叹天妒才女,魂飘天外。

董小宛是不幸的,她遭遇人间艰辛,但也是有幸的,她和冒结合后,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绚丽爱情梦中,固执地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浪漫爱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冒辟疆虽不及她多情,但也感念小宛对他的厚意,小宛去世后,他著《影梅庵忆语》一书,洋洋撒撒四千言,回忆了他和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小宛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慰藉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