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渤
在文学艺术广袤的田野上,有一个不知疲惫的身影,在文学的阡陌上执着地探寻前行……从青葱芳华的岁月,一直到银发耄耋之年,不知疲惫的他,用一颗锦绣的文心和健硕的笔,创办刊物,撰写文章,抒发对党、对祖国和新时代的讴歌,用一腔炽热的心血,浇灌文学苗圃的新苗。古稀之年,他用两只脚板,行程十万公里,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抒发江山如画的感悟和豪情……
他就是中国作协会员,天津著名作家滑富强。他用一生时光文学追梦,硕果累累。他曾经编辑《南开文艺报》《北郊创作》《沽北文学》《北斗星》《七彩虹》等杂志,曾经出版《快哉集》《痴迷集》《写照集》《滑富强剧作选》《生命之旅》《杉桦集》《花甲集》《游子恩仇录》《遗腹子》《滑富强文选小说卷-散文卷-综合卷》《五十功名尘与土》等文集。临近耄耋之年,又出版了《滑富强从文六十年》和《老滑游记》等个人专著。
滑富强比我年长一岁。我有文学追梦的夙愿,年轻时拜读过他的作品,听过他的文学讲座,他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古稀之年,在《滑富强从文六十年》和《老滑游记》的新书发布会上,我有幸获邀参加,第一次和滑富强老师近距离接触了。
大厅里高朋满座,气氛喜庆。我看着台上讲话的滑富强,那一双善于思考的眼睛很有神采,和善的笑容浮现在他那张憨厚的面孔上。台下坐满了前来祝贺的贵宾——他曾经的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一起工作的同事和辅导过的文学新人……
报告文学、散文和人物专访等不少文章,已经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记述了滑富强六十年来文学追梦取得的成就。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付秀莹的《文章与风范齐高》、滑富强学生《中老年时报》编辑吕金才的《加入北郊文学社》、滑富强的弟子《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撰写的《文学的甲子·山水的人生》、杨光祥的《半世园丁·一面大旗》、刘万庆的《举斗柄以为麾》、《天津工人报》记者阿鸿的《文学纤夫滑富强》和安扬的《文学梦·园丁情》等。
这里,我只是采撷滑富强文学生涯中的几个瞬间写出来,献给尊崇滑富强的文学追梦者们,我们共同思考。
思考之一:个人执著的文学追求与领导的慧眼识珠缺一不可
作家滑富强出生在静海县唐官屯,一出生便面临着家境的贫困和命运的坎坷。“他每天鸡鸣而起,匆匆吃完早饭,就赶到学校。那时天还黑着,他就点燃煤油灯复习功课。中午在教室里,吃干粮就着凉水休息几分钟后,便开始学习,直到晚上顶着星光回家。”(摘自安扬的《文学梦·园丁情》)
在外祖母的俚语歌谣的熏陶和父母言行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滑富强,小学五年级时就显露出文学天赋,一篇作文洋洋洒洒地写满一个作业本。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惊奇。
世人们说人生有“三幸”,“三幸”的说法也有着不同的版本。一般的说法是,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遇见一位好领导。三是是组建一个温馨的家庭。滑富强生下来,命运彷佛就安排他选择了他喜欢的文学工作。
滑富强参加工作后,尽管收入微薄,但还是设法积攒些钱用于购买书籍。市、区图书馆里,常有他读书和沉思的身影。别人休息和娱乐的时光,正是他笔耕写作的时间。
天道酬勤,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他的文学作品。随着文字,滑富强的名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正当他踌躇满志想圆自己文学梦的时候,恰逢那个特殊时期,他因为串联组织一个“全国工农兵文艺战士代表座谈会”,而被江青点名批判,并关进牛棚长达10个月之久。
牛棚,可不是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听着舒缓的音乐,从容地喝着咖啡那么惬意……“牛棚”里的作家和艺术家们,面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有的经不住打击,精神萎靡了;有的因非人的虐待,性格发生突变精神失常了;有的眼含泪水,一声长叹后选择了自我解脱……被关进“牛棚”的滑富强,也遭受了“牛棚”里的非人待遇,但是他文学追梦的愿望依旧不改,豁达乐观的性格不因逆境改变。劳改中,他心里默默念着唐诗宋词鼓舞自己;困境时,他借机用飘然的思绪构思自己心中的文章。当噩梦的阴霾散去,灿烂阳光再现时,滑富强写出了《阳光把文坛照亮》《春天的早晨》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可见,滑富强的锦绣文心和豁达胸怀造就了文学之路的成功——他是一个痴迷文学且意志坚韧的追梦人。
正是因为滑富强锦绣文心写出的文章,和他文学追梦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不断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一位伯乐的关注——北辰区文化局局长张玉珂——他命运中出现了一位慧眼识珠的贵人。
“他是我领导,又是我的师长。是他慧眼识珠,才有了我用武之地。”(摘自滑富强著《知遇之恩》)正是伯乐善识良马,造就了滑富强文学追梦的辉煌。爱才并识才的张局长,顶着滑富强曾经是文艺战线黑帮分子、“小爬虫”(当年的特殊称呼)的政治审查压力,费尽周折,把工人编制且有政治“污点”的滑富强,调入了北辰区文化馆。《知恩之遇》一文记述了他们一段对话:
张局长:“你到北郊来工作,我们欢迎。这头,我们办;那头,你自己办。”局长说话简练,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使滑富强领略到了自己未来领导的风范。
滑富强:“您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您得放手让我干。不管别人说什么,我的工作都不能受到干扰。”
张局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完全信任你。你放开手干,我给你当后盾,有困难尽管找我!”
两个人的对话不铺垫,不含蓄,不绕弯子。双方说的话都掷地有声。
爱才识才的张局长言而有信,他对滑富强的文学创作工作从不指手画脚,而是背后默默支持。十个月后,滑富强没有辜负众望,自己的文学才干得以施展,报道区里工作的文章屡见报刊杂志,也把区里群众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张局长欣喜之余,又打报告把滑富强从工人编制转为正式文化干部,并对滑富强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在《关于吸收录用滑富强为干部的请示》中,写下了“由于启用滑富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北郊区群众业余创作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就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笔者思考后的感悟: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两只巴掌才能拍响。滑富强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有幸遇见了伯乐,但前提是,他确实具有真才实学且脚踏实地,工作中又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工作狂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工作中还是一个富有文学艺术思维,具有创造性的文学追梦人。
滑富强这个事例让我联想到:内因是自己必须怀才,外因是领导要善于使用人才,因果转换,二者缺一不可。
在《滑富强从文六十年》一书里,他用感恩老局长的文字,记述了这位知人善任的伯乐对自己的信任、提携的恩情。滑富强的忘年之交、著名作家梁斌亲笔为滑富强留下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墨宝纪念他的知遇之恩。
写到这里,笔者搁笔沉思,不知为什么我联想起“卞和献璞”“精卫填海”和“隆中对话”等几个古老的故事,尽管用在这里不很贴切,但是仿佛我在聆听这古老故事的袅袅余韵……
滑富强的一颗锦绣文心,也是文学圆梦执着的恒心,一颗感恩的心。
思考之二:培植文学新人,他甘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滑富强出名较早,伴随着他的一篇篇稿件见于报刊杂志,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多少年来,他自己笔耕不辍,撰写和出版了各种文学著作,还担任了北辰区刊物的主编,掌握着稿件的刊登取舍权力。他身边慕名而来的崇拜者,和跟他学习文学创作的弟子也越来越多。这犹如一道无形的试题,考验着滑富强的心态——是利用刊物和学员热度给自己谋利出名?还是化为春泥培育文学新人?滑富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他的众多弟子评价他为文学苗圃的“园丁”,是拉着文学之舟砥砺前行的“纤夫”。
滑富强深知这些初涉文坛的求学者心中的所思所想,为了帮助他们进步,他从不对他们投来的稿件,进行指手画脚的粗鲁评判,以借机炫耀自己的学识,也不是生硬地从写作规范、遣词造句等等方面,引经据典地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他另辟蹊径,根据每个人的文化程度、文学修养、个人写作的偏好和技巧等不同特点,采取“量身定做”和“私人订制”的培养计划,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和提升他们的文学功力,维护他们在文学苗圃不断探索的兴致。这样的事例在《滑富强从文六十年·文友情深》栏目中比比皆是,笔者不再赘述。这里,笔者只举一个事例。张雅静是滑富强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文学追梦人,她是一位保姆,也是一位市井的“灰姑娘”,但她立志要穿上文学艺术的“水晶鞋”。经朋友介绍,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她仰慕的滑富强老师投去了一篇稿。滑富强看到稿子后,了解到这位大姐是第一次投稿,便大笔一挥签发刊登了。其实,滑富强这里埋下了培养她的伏笔——作品发表后作者都会沾沾自喜,错误地认为文学高峰很好登攀。接着,有着兴奋心态的张雅静的第二篇稿子,再次到了滑富强的手里。这次,滑富强亲自把她叫到编辑部,当着她的面,把她的稿子用红笔修改成了“大花脸”,并不厌其烦地指出稿子中的语法、修辞和情节上出现的错误。这是滑富强对她采取了先扬后抑的教学方法。张雅静本以为滑富强老师会对她进行表扬,没想到一桶凉水浇头,她的一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继而又产生对文学创作的恐惧感。滑富强就用自己一辈子文学之路的经历和心得,教导她文学之路来不得半点侥幸和取巧。写作好比是爬山登攀,只有迈着坚实的步伐,才能一步步登攀到文学之峰的山顶,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成功喜悦。老师一席话,令张雅静犹如醍醐灌顶,对文学圆梦的思想认识出现了升华。在滑富强循循善诱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教导下,她虚心求教,刻苦学习,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不断提升,2011年写出了《赵丽蓉的最后十年》长篇纪实文学,并由凤凰传媒集团出版,受到社会好评。张雅静这位昔日的“灰姑娘”,在文学追梦中,从保姆变成了作家,她终于看见骑着白马的文学王子微笑着向她走来……
笔者思考后的感悟:现在社会上,不少老师喜欢借学生做炫耀自己的文章,靠弟子们获取自己头顶上的光环和积累热度。滑富强则是在文学道路上,不只是自己默默著书立传,还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化为泥土,默默地为国家的文学艺术事业培养文学新苗。风范感人,精神可嘉。
滑富强的一颗锦绣文心,也是一颗燃烧自我,侠骨柔情,为别人散发光热的红烛之心。
思考之三:晚年携病妻走遍祖国河山,于柔情和豪情中撰文抒发爱
国情怀
“自挂百钱游。”滑富强没有宋朝诗人苏轼游庐山时的潇洒。他虽然一生著作颇丰,但生活依旧清贫并保持勤俭家风。他不多的退休金,一部分捐献出用于自办杂志,给文学追梦人搭建发表作品、相互交流的平台;一部分给爱妻治病,并带着相濡以沫晚年患小脑萎缩症的老伴儿外出旅游。
“芒鞋青竹杖”是古今文人们踏遍祖国山河的一致的向往,一种憧憬。这也是滑富强文学圆梦里的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写旅游观感的夙愿。
“水骨”曾经是滑富强的笔名。水,来源于“上善若水”名句;骨,包含自己崇尚的文人秀雅清高的风骨。这是文人们借山势之巍峨壮丽、借流水之清澈秀美,以抒怀明志的一种精神境界。
古稀之年的滑富强多次携病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这里,滑富强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内心秘密——携病妻出游不只是简单的散散心,还是滑富强对一生含辛茹苦支持这个家庭,默默支持他文学创作的妻子一个情感补偿。《滑富强从文六十年·记妻二三事》一文里,滑富强说,当年,在天津市抗洪中,他随单位到西青区参加抗洪,正在热恋中的未婚妻阎士英前来风尘仆仆看望滑富强,因为抗洪任务繁重,来不及过多嘘寒问暖,谈情说爱,滑富强又送走了未婚妻。结果,成了同事们嘴中的梁祝“十八里相送”的笑谈佳话。春秋交替,岁月流逝,滑富强和他尊敬的,挚爱的妻子头上的青丝,都变成了银发。晚年爱妻又患上小脑萎缩症,生活不能自理。滑富强亲自为病妻喂水喂饭,端屎端尿,精心呵护,细心照料。每每见到轮椅上的神情呆痴的爱妻,滑富强心里都是感激和歉疚之情。心中的十八里相送的一段往事,总是在他心海里泛起涟漪。他在《牵手老伴到金婚》一书中的《我与老伴共奋斗》章节中深情地写道:“妻对我事业极为支持,我在北郊工作,一周难得回市内两三次,她为我侍奉母亲,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免除了我后顾之忧……她不讲吃,不讲穿,但她的心灵是美的。”“如今她年老体衰,患上小脑萎缩症,我回报妻子的无私奉献,只有精心呵护她……”于是,已是古稀开外,身体带病的滑富强,决定重新演绎十八里相送的爱情喜剧,用轮椅,用车子带上爱妻和家人去旅游。把当初爱情萌发年代的十八里相送,延续成现在一千八百里,十万八千里,为爱妻感情补偿的祖国山河之游。
滑富强携病妻和家人一路游走于山水之间,除了西藏和台湾没去,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都游历遍了,行程约10万里。游历之余,每当他一颗锦绣文心与景点的典故、故事发生情感碰撞之时,他都用笔记录下情思和感慨。在庆祝《滑富强从文六十年》的纪念会上,一本散发油墨芬芳的《老滑游记》出版与文友们见面了。该书收录了滑富强在近二三十年间撰写的64篇游记,共20多万字,囊括了他和爱妻、家人在大江南北留下的足迹与心得记录。滑富强携病妻、带家人出游,阔达了视野,拓展了胸襟,丰富了人生。同时,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激发出他更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以满腔热情和文学笔触尽情讴歌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文化人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一个普通人、一位丈夫,心里感恩妻子辛劳一生的无限柔情。
笔者有幸拜读了滑富强写下的游记,语言严谨,用典贴切。文字飞扬,词句唯美。品读中不觉令读者走进山水之间的风景画面,堪称是学习游记散文写作的范本之作。
滑富强在《老滑游记》跋中说:“旅游吾所爱,贪玩亦开怀。晚年霞光时,赶上新时代。从南游到北,由东抵西寨。胸中有神州,处处皆精彩。幸有子女陪,更有文友载。凡游必有记,有记独自爱。汇而成此书,留作纪念哉。”
笔者思考后的感悟:人生三幸,从事文学工作,遇见赏识自己的领导和相夫教子的爱妻。关键是滑富强还有一颗锦绣的文心,是文学追梦的雄心,是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妻、爱子女、爱弟子的大爱之心,也是热爱大自然的天真童稚之心,更是一位文学赤子对党、对祖国的忠诚之心。
记者阿鸿在采访滑富强后写道:“滑老师既有崇高的信仰,又不被框架所束缚,我行我素,只要内心向善,游走山水间,荡漾在江湖,要的是潇洒自在。他对自己做过的那些文学奇迹,既在意也不在意……他在乎的是不愧天地、不愧亲友、不愧文学爱好者、不愧自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