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拼搏结硕果踔厉奋发新征程
十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不过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短暂瞬间,然而十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十年,对河西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这是勠力同心、拼搏进取的十年,更是续写辉煌、开创未来的十年。
十年奋进,河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始终坚持多措并举稳定经济大盘,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12年的90亿元倍增至2021年的692亿元;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连续翻番,从2012年的102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599亿元;全区生产总值实现连年跨越,从2012年的655.3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025.8亿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2年上半年增速列全市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西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秉持“有第一不要第二”的精神传承,聚焦“一核两轴三中心”发展布局,着力聚焦新形势下的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引进企业590家、总投资323亿元;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00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三成;商务楼宇总数达到129座,年留区税收超过千万元楼宇达到47座;市场主体总量超7.2万户,增长约49%,注册资本突破3000亿元。
就现代经济整体而言,金融业无疑占据核心地位。回顾十年来河西经济的发展历程,金融业全方位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西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大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确保金融业持续稳定增长。
十年来,河西区坚持主引擎发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和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2021年,河西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9.8亿元,同比增长2.9%(全市同比增长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正增长1.2%;实现留区税收约17.7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年实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9700.3亿元,同比增长5.8%,两年平均增长6.2%。2022年上半年,河西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4.4%(全市同比增长0.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正增长1.8%。
在以中国太平金融大厦,平安泰达金融中心、融邦大厦等项目的连续落地、揭牌为代表的新生特色楼宇经济的不断拉动下,优质金融资源迅速汇聚河西,金融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河西区融资规模不断壮大,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全区存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249.62亿元,较五年前净增超过2000亿元。河西区以金融产业的主引擎,稳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十年来河西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河西区大刀阔斧地“减”手续、“缩”流程,开发建设了国内首个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优化平台,建成智慧服务大厅,推出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量身定制“场景式”服务80项,数量在全市居首。河西区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在全市率先实现“零跑动、零收费”。不断刷新全市同类审批最快纪录,企业开办时间平均压缩至半天,最快26分钟办结,执照审批当日办结率100%,办理效率提升60%,创造了从拿地备案到获得施工许可证仅14个工作日的“河西速度”。河西区政务服务中心把“坐等审批”变成“上门服务”。在主动为企业服务方面做好“加”法,河西区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建立服务全区重点企业(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打造“大联席、小机制”,深化三级包联制度,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抓好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米”,从而使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近三年每年新增市场主体超万家,企业以实实在在的投资,为河西区优良的营商环境点了个大大的赞。全区上下以“河西就是品牌,人人都是环境”的全新理念,倾其全力保护优良营商环境,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系统谋划,统筹布局为支撑。河西区充分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高质量推进项目落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持续提升河西金融的发展能级。2017年河西区出台《河西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实施意见〉的行动方案》;2018年《河西区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发布,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举全区之力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2019年初,进一步研究制定《河西区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细化了21项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此外,还有《河西区关于进一步扶持金融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河西区支持企业上市加快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天津国康信用增进有限公司2020年落户河西区,这是一家经天津市国资委批复设立的专业信用增进机构,全额实缴注册资本42亿元人民币。信用增进行业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完善金融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康信用作为全国第六家、天津首家信用增进机构,对改善天津市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国康信用选择落户河西区,源于这里积极的金融政策和优质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河西区深刻认识国家和全市深化金融改革形势,认真学习天津市出台的各类金融产业政策,积极借鉴兄弟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修订完善了《河西区关于进一步扶持金融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河西区支持企业上市加快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西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新动能引育的实施办法》等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更加完备、带动明显、便于执行、机构欢迎的金融政策体系。
未来河西区将继续完善政策体系,给予企业更为及时,更加贴心的支持和服务。对此,河西区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长军表示,“我们将加快研究制定支持金融发展政策措施,在机构设立、场景应用、人才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设立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金融服务办公室,对入驻企业实现全流程‘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
金融业是河西区的主要优势产业,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是河西区在全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十年来,河西区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快聚集更多金融资源,着力提升金融业发展能级,更好服务“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更好服务“双中心”城市建设,更好服务“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中心。
以友谊路金融街提质升级为例。近年来,河西区着力优化友谊路金融街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聚焦营商环境打造、楼宇载体提升、金融机构引入、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加大推进力度,持续提高友谊路金融街资源配置力、经济贡献力、产业辐射力和品牌软实力。
河西区是全市唯一一个金融全牌照行政区。友谊路金融街恰好位于其核心地带,这里是全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商务中心的交汇之处,区位优势明显。河西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排名全市第二,形成了以金融业、数字经济、设计产业、商务商贸、航运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为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优势得以充分体现。此外,功能优势也是一大亮点,新华、实验中学,上海道、闽侯路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位居全市前列;河西区拥有肿瘤医院、医大二院、天津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0个;从事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市文化中心同友谊路金融街融为一体,拥有1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20万平方米的绿地、31万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天津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坐落其中。全区有大型商场卖场30家,生活服务便捷舒适。生态优势明显,天津“母亲河”海河流经河西区的长度达到8.3公里,“七河十湖”在区内纵横交错,整合河湖、绿地、停用支线铁路等生态空间,建成全长5.5公里的城市绿道,大力推进中央绿轴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城区路网四通八达,友谊路是天津市重要的迎宾线路;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地铁1、3、4、5、6、10号线共三十余个站点开通运行,7、8、11号线共29个站点正在建设……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环境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利好,为金融人才聚集创造了宜居宜业的良好条件。
如今,友谊路金融街聚集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100多家,各类金融人才超过2万。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天津分行和天津银行总行为代表的21家内资总部型银行坐落在该区域,占全市62%;信托、资产管理、金融a支付总量占全市50%以上;保险、证券、期货等机构数量占全市30%以上。2021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9.8亿元,占全市金融增加值的19.5%,占河西区生产总值的40.9%。今年上半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0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19.6%,占河西区生产总值的41.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249.6亿元,占全市存贷款余额的12.7%,同比增长9.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撑。十年来,河西区科学前瞻、系统谋划,持续深入推进友谊路金融街发展。2021年,进一步提出友谊路金融街提质升级发展战略,专门成立专项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倾心倾力加快友谊路金融街发展。不断完善支持友谊路金融街发展的产业政策,先后制定出台《河西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的扶持办法》、《河西区支持驻区金融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和《河西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新动能引育的实施办法》,形成了系统性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机构引进、业务发展、人才吸引、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精准高效支持。2017年以来,河西区共为各类金融机构兑付奖励资金3亿元。
各类金融资源在友谊路金融街加速聚集,形成了以友谊路为主轴,以宾水道、围堤道、永安道为辅轴,的“丰”字型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聚集了800余家金融机构,其中包括全市近50%的金融总部资源,打造了鑫银大厦、中银大厦、平安大厦等20座税收超亿元的金融特色楼宇。推动天津银行总部大楼、天津农商银行总部大楼提升改造工程。服务推动平安泰达国际金融中心、融邦大厦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打造新生金融特色楼宇。从而促进了友谊路金融街的影响力、辐射力的持续增大。在此基础之上,河西区进一步将友谊路金融街的能量向外辐射,以友谊路为引领,辐射小白楼航运服务聚集区,带动了航运金融不断发展;向南辐射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和陈塘“设计之都”先行区,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更是国家经济强盛的重要支柱,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河西经济的发展,始终牢牢把握这个“根本”。十年来,河西区积极推进金融向实体经济“输血供氧”,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服务。金融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途径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
近年来,河西区着重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撮合工作,多措并举,精心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线上线下对接会,提高匹配精准度、融资便利度。2021年以来,组织银政企撮合对接会30场,累计完成授信金额220亿元,帮助100余家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河西区积极推动资本市场“河西板块”扩容提质,发挥区内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机构优势,以获批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为契机,助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全区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38家。
此外,河西区还着力推动金融机构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探索投贷联动等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2020年以来,驻区银行机构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撮合等方式,为各类企业解决融资超过500亿元。今年上半年,驻区银行机构为绿色低碳企业发放碳减排支持资金13.7亿元。同时,发挥头部券商集聚优势,全面服务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区内39家企业实现主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挂牌。保险机构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疫情影响,推出财产损失、营业中断、三者责任等保障产品,上半年保费100.7亿元,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真正做到了用金融清泉滋润实体经济之花。
十年来,河西区金融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最近五年为例,各类金融机构数量从2012年的 600家,猛增到2021年的1000余家,净增加金融机构近500家,其中包括中金财富天津管理总部、建信财险天津分公司、信达证券天津分公司在内的规模型金融企业新增总部,以及地区总部型金融机构超过100家,特别是以国康增信、添金商业保理、支付宝天津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金融机构的落户,让河西区成为全市唯一金融全牌照的行政区,为河西区乃至全市金融产业突破了发展瓶颈,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河西区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以友招商”、“产业链招商”作用,用好政策资源,加强宣传推介,精准走访对接重点金融机构,加速各类金融资源聚集。着力引进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和专业子公司,积极发展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等业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得以充分完善。
金融创新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现代金融理念,它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从而获得现在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它是来自社会经济体的内部力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的确立,金融发展要主要依靠金融创新来推动。河西区发挥创造性思维,将创新的理念充分融入推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工作中,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政策助力。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同时,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服务“双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消费活力。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数字金融和数字支付场景,持续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消费券,把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实处,进一步提升城区活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近年来,河西区大力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用好用足各类政策,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完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做好企业上市培训,支持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实现上市、取得更大发展。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改革创新突破性试点在河西区率先实施,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产品、金融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培育,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和投融资对接,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
现代产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河西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挺进纵深,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
网络科技、数字经济的新兴企业已经成为河西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京东科技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河西区网信大厦的企业,这个从“0”到“1”变化,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更是一个本质的飞跃,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河西区持续深化与京东集团的战略合作,依托京东强大的品牌效应、生态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产业链赋能服务,引导聚集超过100家具有代表性的数字经济企业落户河西,从而形成了具有10亿级产值规模的新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利用创新思维“无中生有”的典型范例,是河西区多措并举培育新兴产业,所结出的丰硕果实。
河西区创造性的提出,“由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产业,再助力一个经济生态的创建”的全新理念,着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促使云计算、大数据、软件研发、智能制造、游戏开发等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相继入驻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截至2022年,河西区数字经济企业超1500家,年营业收入超90亿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楼发展到一个区域,以点带面河西开发出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河西区将积极引进设立各类金融总部、专业子公司、事业部等机构,提升汇集资源、配置资源和辐射服务能力。着力发展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探索发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并形成应用场景示范,着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并形成新业态。
河西区还将在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领域不断创新。支持银行业进行网点智慧化改造,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提升服务效率。鼓励保险行业运用前沿科技,开发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创新保险产品。支持证券业发展智能投顾行业,拓展个性化的财富管理业务。在支付与清结算服务、投资管理服务、存贷款与融资服务、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等应用领域布局金融科技核心业态。河西区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长军表示,培育新业态、引育新动能离不开政策支撑,河西区将按照“一企一员”服务制度,为重点机构提供全程服务,实现服务“标准化、专员化、全程化”。
消费始终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河西区聚焦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加速商业载体建设和快速发展,在实体商业方面,新开业的津悦城与彩悦城、万象城以及天津大剧院、天津博物馆等,构建成文化引领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商圈;天津首家体育创新产业综合体——青旅运动新天地,首创体育与娱乐为一体的运动潮流消费商业集合体,而中海环宇城,则着力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与开放式街区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商圈。
面对疫情反复的不利局面,河西区为促进消费升级,不断出奇招,拓展消费内容,转变消费模式,重点打造夜经济,创设新消费空间,持续开展“活力河西·都市消费嘉年华”系列促销活动、“活力河西·哪吒体育嘉年华”活动、“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河西消费券等一系列活动,在“政策拉动+活动带动”的双轮驱动下,河西的消费热情被全面点燃。2021年,万象城在海河消费季活动期间销售额超过4亿元。体育嘉年华期间客流量累计55.8万人次,销售额累计1579.8万元。2021年完成消费帮扶金额9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市第一,充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为畅通服务国内大循环输出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回望过去的十年,河西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转型升级,为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海河西岸,勤奋的河西人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共同绘就了一幅拼搏进取、踔厉奋发的壮美画卷。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的河西人,将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去,为建设首善之区、品质城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