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壶酒溪云的头像

壶酒溪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5
分享

智与仁的雕刻

五代时期,有一个人来到了惠安,他是一位将军,率兵驻扎在青山,他本是一位惠安人,现在他要回到他的家乡驻守海疆,抵御海寇。但是他不仅仅只是一介武将,他率领着他的部下,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惠安,其中的石雕技艺,经过不断发展,便成就了如今的惠安石雕。

“未有惠安、先有青山”,这个人叫张悃,他被称为青山王。

每当我回到我的家乡泉州惠安,迎着微冷的海风,行在这久违的街上,环顾四周,总是能发现随处可见的石雕。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如来佛祖神圣安详,天王怒目圆睁……我仿佛一介凡人误入天庭,不敢有半分不敬,小心翼翼地抬起头观赏那些十数米的雕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使我如临地上佛国。

怀着对家乡的石雕技艺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了对惠安石雕的探索。

生命就是那么的巧合与神奇,在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南京,居然也有惠安石雕的身影。我曾去过无数次中山陵,却从未发现中山陵中的华表也是出自惠安石雕匠人之手。作为一个从小背井离乡,来到了离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地方的人,可想而知看见有关家乡的东西时是多么的欣喜。这个华表与我有着一样的家乡,一样的血脉,而今我们一起背井离乡,在南京相遇,你在此伫立,庄严神圣,历经沧桑;我在此仰望,赤子之心,热泪盈眶。我们共同回望着那故乡的方向,在这一刻,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只有两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淡淡的乡愁。

石与惠安,似乎有一种割不开的缘分,在惠安,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落,都可以看见石头建成的房子,有的石头上还密布着密密麻麻的贝壳。贝壳附着在岩石上,我仿佛看到了数不尽的浪花翻滚,撞击在岩石上,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生命的奇迹,给岩石留下了由贝壳铸成的铠甲。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水与山结合的产物,似乎象征了智慧与仁厚,给予人们生命的思考。这是岩石与贝壳的邂逅,这是大海与陆地的邂逅,这是流动与静止的邂逅。

当来到崇武古城时,我更加能领会到这种感觉。但不同于贝壳附着着的岩石,这里才是惠安石雕的真正所在。崇武古城位于海滨,这里原是为抗击倭寇所建,这似乎与青山王抗击海寇的初衷遥遥相应,但这里的惠安石雕,我想才是对青山王的最好回应。崇武古城全部由花岗岩石条砌筑,不仅城墙如此,古城内部街巷及城内民居大部分也均由石条砌筑。在古城中观摩各种惟妙惟肖的石雕,轻抚着古城墙上历史的痕迹,聆听着呼啸的海风,踩在洁白的沙滩上,看潮起潮落,水天一线,海鸥翔集,这是在任何历史古城都不曾有的体验。这些石雕,傍海而生,傍海而立,最终也将傍海而成为历史的遗迹。他们由智慧的工匠将仁厚的岩石雕刻而成,伫立在历史的城池中,眺望无尽的海洋。匠人们将乐水和乐山进行了最好的结合,也为后世传递了惠安石雕的永恒意义。

在泉州城东,有一座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桥,它距青山十五华里,它名叫洛阳桥。宋代的洛阳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沉雕,无论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洛阳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卢氏。洛阳桥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建造时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智慧的惠安匠人因地制宜借助大海,以柔克刚,又一次阐述了智与仁的完美结合。洛阳桥是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象征了两岸的和平发展,也连接了两岸群众的深切感情。我们两岸人们就像两座妈祖像一样隔海相望,诉说着同根同源的渊源。

探索完这一切了,我又该离开家乡,当一名求学的游子了。坐在飞驰着的高铁上,窗外的景物模糊着,幻灭着;又清晰着,深刻着。我知道这些都是我故乡的风景,我知道这些我都无法挽留,我最终要离开大海,走向陆地,但我相信在异乡我再一次看见惠安石雕时,我又会梦见那片大海,那座古城,那群石雕,那座渡桥,那个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