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才闹布的头像

江才闹布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6
分享

读书何为

 

时间飞逝而过,眼下,转眼即成过去。

一本,两本,三本……两年的大学生活中看了很多书,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但每当阅读完一本书时,内心却时常回隐约伴有完成任务的心态,有时会自省,觉得如果这样去对待每一本聚集了人生智慧和至善真理的书籍,除了到头来变相追求利益的心态,还能真正参透到多少,理解多少。有时思想飞速运转,却越会觉得不持这一种态度,而是以赤子之心来单纯地阅读一本书,参悟的真理,又会对自己有多大的用处,即使活明白,也并非一定能身心由己地做正确的事。每每这时便会深陷一种无以名状的境地。

苏格拉底说过,“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因凭借此带来的精神动力来认真反省,并以文字来记下所有的思想过程和突变,即使未来遇到重样的地方,也好有个依照。

读书何为,为名,为利还是为权?在无数个日夜交替的昏晨,清晰的思路也会如昼夜的混沌般对所存的一切提出质疑,它们犹如一个个饥渴难耐的野兽一般缓慢的蚕食着我的思想,通常也会有无数个日夜对自己坚信的一切予以无名的重击。而读书何为的问题,是其中对我疑虑尤重的一点,细想之,也会不自觉地以为这是读书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不过虽如此说道,但对其有无数见解却并无一处落到心灵深处却也是事实。

犹记得周保松先生在他的《走进生命的学问》中谈及最多且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说从这两句话简短的字句里参透其中某种高远的人生真理显得极为“做作”,但我以为读书的最高目的确实这不到十字的短语。这深究下去,是一个意义性的问题,即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何去读书?等等,而当我们考虑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认定我们的生活有某种叙事性的连贯性,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锻炼和片段似的。有些人终其一生去实践某些活动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一生是个连续完整的人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终极不变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在中世纪的欧洲,意义的脉络是由基督教提供的,人们依照和遵从教会的指示去做规范常理的事情,好好实践神的教导,而当时的中国则是由儒家学派的读书人来传播理想人生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在古代藏族社会,佛教徒,即僧人掌握着评断和决议是非标准的最高权,赞普热巴巾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而为藏区全民信教做下了铺垫。

这几个传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意义问题有一套基于形而上学的人生观和宗教观上的普遍性的说法,并要求每个人都遵从他们的教导。

这种观点到现代社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人认为意义由自己来赋予的,是由个人主观赋予的,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客观普遍性的标准,对自己应该怎么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现代社会的法律和条例家是在强调和尊重个人意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有关意义问题的转移,我以为读书便是人们追求意义人生的手段之一。首先通过书本里的知识,你可以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奥妙,去领略时代变革的浪潮中,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是何等的优秀和出众。当然,读书带来的并不单单是这些,还有更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东西,总而言之,读书让你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是冲破时间的维度去历经历史的变革。但最为宝贵的却是由此慢慢培养起来的自主意识,即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活着,自己在主宰着自己的一生,真切的经历着自己的春夏秋冬,容颜变迁。这些点点滴滴促使着你去选择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哈佛校长福斯特曾说过,“你们都知道你们接受的教育,不仅令你们有所不同,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逸和满足,而是令你们身处的世界有所不同”,这是哈佛教育的理想。从数个世纪以前宗教和强权单调的强调某种刻板且无理的纲常伦理,再是经过数个世纪的宗教战争,现代社会慢慢学会了不再多元为恶,一种要以武力压制的东西。他们不仅容忍多云,而且鼓励多元,这也是现代时期可以通过读书来寻求思想解放的重要原因,而福斯特的这句话更是直接明了的诠释了读书何为的问题,当然并不是因为他是哈佛的校长,而是因为这句话所抛出来的哲理,刚好是由读书后的思维来映射的。

当然会有人提出质疑,读书就一定可以培养出自主的人格吗?这是每个人熟通后的普遍问题之一,如果非要做个答复,我也觉得不不一定,但因为自己人生阅历尚潜,实在找不出一个不读书而站在顶峰的人的例子,所以就暂时搁置一旁,等我年过不惑,或是六七十花甲十分入心的建立,再来继续讨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