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于乡村暮野,掩映在高大宽敞的现代庭院之间,破旧、窄小和逼仄,走近李三大院,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正月初五。天气乍寒乍暖。在82岁老父亲执拗地坚持下,我陪着老人回到了生养我的小村庄--绛县卫庄镇睢村。
睢村距离我们现在居住的县城只不过5公里。路途不算远,但多年在外奔波劳碌,考虑到老屋缺暖少水多日不呆人的实况,再加上怕老父亲身体有些吃不消,着实让我打了几次退堂鼓。
春讯刚报到,年味儿还正浓。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大红的对联门上贴。“福到财到吉祥到,家和人和万事和;年年顺景开鸿运,岁岁平安发大财”。楹联作为文化的象征,春节的大红对联字里行间寓意着财源滚滚,福到满满,一幅石雕楹联引起我们父女俩驻足观看。父亲告诉我,这是李三书院。
条石作面,坚固而耐用,美观且大方;刀刻斧凿,精雕又细作,脉络还清晰。“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寓意做人要懂得孝顺和礼让,读书就要阅读名家名篇,认真体会读书美妙从中获得深长的滋味。这幅楹联出自于何时,何地,作者姓甚,名谁,现已无从而知。据记载:清代时期盛行刻碑、刻帖,当时的政治家,书法家、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人称为“浓墨宰相”的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先生,书法造诣深厚,曾将此楹联拓片石刻,后来出现多个版本摹刻,传拓、研习,其间优劣好坏掺杂,需要多方对比,才可慧眼识别。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的“三味书屋”,据说最初由鲁迅先生入此私塾时,文中的先生即是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其祖父寿峰岚在清嘉庆年间建房时将东厢房辟为书斋,取名“三味书屋”,并请当时钱塘书法家梁三舟书写了“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的这幅楹联。太羹的本意,是上古时期用于祭祀天地或祖宗的原汁原味的经长期沤炖澄清和过滤的汤汁,不加佐料却是最高精华。全唐文有一篇《太羹赋》中提到“太羹以无味为宗”。若探究其意境,老子在《道德经》中论“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与国人崇尚道家的意境相似,于是就有了太羹无味的说法,古代“大”与“太”属通假字,只是无味变有味,个人私下以为意味或许更深久了些。这样看来李三家族把学会做人和学会读书当做人生两大乐趣。从字面、字体、字意上去考究,当时身居乡村农舍的李三家族的居家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都远远超越了农家思想,院落弥散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色。石雕字迹隽永,遒劲有力,与书法内容相得益彰,珠联壁合,使整个书院充满了文化味和书香气。
李三书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与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相比,年代稍现代了些,但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书院大门楼正北朝南,木式结构的门楼顶抗战时期被日军焚毁,但大门尚存。大门用三块条石砌堆而成。门框正上方整块条石压面,石雕工笔纤细繁密,技法娴熟。透过锈迹斑驳的木门把锁,院内建有三间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那些石材雕刻得非常精细,鸟兽花草,形象逼真,字画图案样样俱全,木材也是精雕细琢,做工精细。从现留存下来的古迹追寻,当年有文人、画像、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运用世俗简明的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把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或雕于砖、刻于石或镂于木,无不体现出清代居民建筑的装饰风格。据史料记载:书院仅是李三大院的一小部分。原来的李三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书院独立成章,大小院落珠联璧合,只可惜随着时间的变迁,或销毁或改建,现仅留存下来的李三书院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但李三大院当年的辉煌与气派,可窥见一斑。
让我们穿越到清朝光绪年间,也许当年在外经商发了家见了世面的李三,胸中有了丘壑,动手就能取山川,于是踌躇满志回村便着手建房盖院。财大气粗的李三指点江山般规划着:在义沟桥村建砖瓦窑,雇人烧砖制瓦;于北步康山上开石场,钻山雕石;又雇用数十辆大马车,浩浩荡荡每天来来回回运石材、木料,耗费人力、耗资物力、耗时数年终归落成李三大院。接着李三又紧锣密鼓开疆拓土,在源下大交、东阳村购置上等水田,雇人耕种;在南樊、曲沃开设店铺做起生意,其生意场面之浩大,其财力雄厚之气势,其格局魄力之宏大,遥想当年,无人能比,谁人可及?!
让我们跨过三百多年的历史长度,细思量,李三或张四,中国姓氏成百上千、宗族根系上千过万,为什么有些家族渐渐崛起,有些家族会步步走向衰落?没有谁可以无缘无故地崛起,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衰落。崛起还是衰落,也许祖宗那里可以找到原因:遥想当年,以商发家的农民李三家族,刻字划痕,立石为训,是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要识礼守制,谨遵祖训,旨导他们在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兴旺发达。李氏先祖们的良苦用心和高知远略如今历经数百年的幽静,仍如一股清流静静地流淌,于斑驳之中更加苍劲有力。而今,作为李氏的后人,我们从喧华的闹市中来,拔开荒芜的尘封往事,抛下钱财名利等世俗之物,隔过时空,静静地与先祖们呆上一会儿。对面坐着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他正慢声细语地诉说着陈年往事,预警子孙后代:“好子孙,唯孝道与读书不可辜负”。这位老者他刚毅果敢,又婆婆妈妈;他既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又有极高威信的家长风范;他有金刚手段,更是苦口婆心……
---一切恍若隔世。我完全被他“圈粉”了。
李氏宗族能绵延于后世,一个繁衍了300多年历史的李三大院却行将消失,一切只不过如历代王朝的不断更替,如各名门望族兴衰的一个缩影罢了。个人的繁衍,家族的兴衰,当年拥有的荣华富贵,此生的尊卑荣辱,或如无边的落木,故垒萧萧之兴叹,或如新草木掩旧轩窗的无奈,一切都将化为历史的尘埃步入天地之苍茫,落了个尘归尘,土归土,多年以后再鲜有人提及。唯有一种向上的信仰和不可磨灭的灵魂渊源流长。
苍桑巨变,时过境迁。人世间,来来往往你我皆为匆匆过客。千古亘变,岁月留痕,唯有孝道和诗书万古传。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呢?!
孝悌传家远,诗书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