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因了凝望一泓清水,心便渐渐宁静下来,浮躁不见了,忧烦没有了。水能静心宁神,尤其是在远离喧嚣的大山里,看见山谷里一股股的清流,那真是养眼养心。
金秋的一天,秋阳正好。几位朋友在绛县磨里镇党委书记王泰的引领下,一路向绛北大峡谷深处开拔,途中所见所闻,真切体会了青山秀水养心的感受。
新修的栈道沿着小溪,逶迤进山谷。小溪从崇山峻岭来,顺着山谷而下,因地势而变,时而湍急,时而舒缓。 我们从山谷逆水流方向驱车,盘旋而上,大约十公里路后,剩下的只好徒步了。
沿着小溪的流向,步入乱石丛生,人迹罕至的小道。密林深处,横柯蔽日,浓荫匝地,我们只能弯腰匍匐前行。因为小溪,峡谷里尽是被水流打磨成千姿百态的石头,有形似神龙,状如卧佛,貌像神龟的,真是心里有什么,眼里的石头就像什么。因为小溪,那水边的小草、小花,招惹蜻蜓和蝴蝶成双成对,追逐,嬉戏,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山谷中一草、一木、一石皆是风景,这样想想,真是有趣和快乐了。
汗流浃背的人不停地擦拭汗珠子,腰酸脚疼的人反复念叨有些小困了。细心的王泰书记沿路寻找些适合的枯树枝,粗略加工后一一递给同行的人做拐杖。走着走着,溪流不见了,眼前呈现出一片开阔地---晋源坪。一株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巍然屹立于坡旁,树身从半截分裂开来,宛如张开的双臂欢迎前来探访的人们。我不禁抬头仰望它茂盛如伞状的枝叶,竖耳聆听它轻轻地诉说着岁月的苍桑。一石平躺卧立,形如鱼头。我小心攀缓而上,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不由自主地伸手去触摸那烙着岁月痕迹,试图能从中探求出一些秘密来。紧紧偎依在鱼头石的身上,我轻轻地闭上眼,稳稳妥妥地有一种安详和超脱。
走--勒--!随着王泰书记一声淳朴厚重的陕北调子在山谷中悠扬,稍作调整后的人们又开始向大山挺进了。路更难行了,藤蔓枝枝蔓蔓,你缠绕着我,我攀缓着你,分不清根枝,寻不得叶来,如千年君王盘天桓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同行的史学家兼考古学专家田教授说,这里的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青苔石上,山体山峰全给绿色覆盖了,被称做杂树的品种多且优良,黑松、条松、丁香、花木、五角枫等植物,都是物竞天择留存下来的宝贝。恰已入秋,群山层林尽染,树林呈现墨绿,远眺,近观,那无边的绿,深深地呼吸,眼舒服了,肺舒服了,心舒服了。
水声听不见了,小溪也看不见了,眼前又出现一处面积不大的空旷地。登上此处最高点,已徒步近2个小时。石臼,用石块垒成的一人多高的石墙,似乎还遗留下古老的传说。一个巨形浩大貌似坟墓状物长卧于此,上面绿草如茵,层被绿如绸缎;四周松柏郁郁苍苍,如护兵般严防把守。同行的年长者称这里已属八十亩坪的地界了。传说中曾有十位王侯长眠在这片地方,也许这里住着一位最了不起的王侯呢。靠山绕水,是千百年来墓葬的风水宝地。“十陵背”因而得名。离十陵背不足五十米偏下方伴有一股终年不断的清泉,泉眼不大,走近看不到出水,水不深,水下的青石清晰可见。泉边芳草萋萋,鲜花正艳,万木葱笼,一派生机。这许是小溪的源头吧。
水从这里汩汩而出,经年不息,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抚育着这一方百姓。因了这一泓泉水,山民们世代依山傍水过着晨钟暮鼓的原生态生活。超凡脱俗,自强不息的小溪,知恩图报,反哺滋养花草树木和鸟虫等生灵,形成了协调,和谐共荣的生物链。近年来,所在地磨里镇镇政府因地制宜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在峡谷稍为平缓的地段建成了令人心旌摇荡的漂流,野味十足的农家饭庄,这些兴起的现代生活元素逐渐把山民们带上了富裕之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生生不息的泉眼,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源头吗?水太清凉了,太纯净了,这样的水放在城里是稀缺珍贵的。
一路走下来,一路看下来,悦目赏心,不知不觉里,潜移默化中,心已在一点点地清净,待到寻着小溪的源头,感觉好像忘我,无我,快融入这片山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