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梯子崖位于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境内,地处黄河龙门大峡谷,紧临龙门上口,崖璧悬挂有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石梯,堪称“天下第一挂壁天梯”。该石梯呈“之”字形,共有365个台阶,也就是传说中登天梯,跃龙门的地方。
与一群人跟随导游海燕,走过景区的一线天,正式进入黄河大梯子崖的入口。黄河大梯子崖总长168米,垂直高度约百米,为1600年前北魏时期军事栈道,传说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并立碑纪念。 一条千年古栈道“365”个台阶?!一向对数字不太敏感的我产生了些疑惑。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所以365这个数字表示“一年”。有首歌名“三百六十五里路”,歌者沧桑沙哑的声音掠过耳畔:“三百六十五里路呀,越过春夏秋冬,且能让它虚度。”还有蔡国庆活泼欢快的声音“三百六十五个祝福”。不管是“365里路”还是“365个祝福”,日月星辰,山川湖海,“365个台阶”,一步一台阶,前古人是否还延伸有别的意义?!
拾级而上,享受着和煦春风的抚摸,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离地才十来米,我脚掌就磨破了,感觉呼吸不再那么从容,坚持再行不到五十个台阶,我腿开始打颤,嘴里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抬头仰望浩渺的蓝天白云,俯瞰黄河之静美,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真是:一步一个天,步步不一样。再登五十余台阶,后背的衣服早已湿了,身体也渐渐滞重,额头上的汗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问及还有多远?--还不到台级的三分之二呢。拭拭汗,实在太累了,就停靠在石阶旁的护栏边歇歇脚,打开手机翻看信息。手机微信提示“运城作家河津采风群”有三十余条未读信息。其中一条:是王秀梅老师 2001年在人民日报“新游记”上获奖文《哦,错开河》抛砖引玉般引发了众议(大禹治水留下了错开河的传说,此刻从梯子崖就可以看到对岸的错开河)。现如今身临其境,感慨颇多,有图片有随感,大家纷纷跟帖。稷山团队的年轻小伙思维敏捷,捷足先登,快手发出一组“登黄河大梯子崖”有感;东道主河津家不甘落后,吴晓征主席挂帅在本地平台《河汾人家》公众号上刊发“山桃虽爽约 春风正满怀‘登天梯 跃龙门’百名作家诗话河津”的报道;接二连三,王振川主席虽未经受爬山之苦,却侃侃而谈,坐享其有完成一篇笔法老道的《黄河大梯子崖的杏仁面》,文字如拉家常般与他随和低调的气质相稳合,恰好中午吃饭时我与王主席坐一桌,也算是现场观摩学技艺,这个机会难得。还有或已谋面但依旧还对不号的木米老师的诗,让我不觉连连叫好。群里发出同命题登黄河大梯子崖赋后,各路大咖齐上阵,高手如云,百花怒放,各领风骚。其容量大,含金量高,我自知文学悟性差,水平低,只能默默地潜伏在群里当起了学习的“小迷粉”。
爬山的人不能怕山有多高,路有多险,要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犹豫,不气馁、不退缩。手拽紧崖璧的铁索链,脚踩着石缝间隙,我的心在打鼓,腿还在颤抖,但随着导游海燕的一声:--加油!我打足气力手脚并用,迈前脚,拖后脚,301步,302步,一寸一寸往上挪,当我脸上淌着汗水,步履蹒跚地迈上最后一个台阶时,一股清凉的山风迎面扑来,眼前一片开阔,一种豪迈,勇毅,心有所想皆有所愿的快感风起云涌于胸间。
身体经受疼痛的历练,心灵悄然进行着洗礼,精神也在不断升华。采风期间,厚着脸皮淘宝两件。一本是李立欣老师的散文集《南风薰兮》,一本是王秀梅老师的报告文学《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两位老师的写作文体不同,语言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值得我认真学习借鉴。培训会上,宁志荣老师的破圈,王振川主席的划圈,林林总总,听的我是云里雾里,是花非花,还待细揣摹深体味。徐小兰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提出的三点建议,中肯实际操作性极强。这次汇集的老师作家队伍,层次水平之高,我有幸混迹其中实属汗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面对老师们的写作经验之谈,我自喻为《龙文鞭影》一文里的笨人,便如小学生上课般边认真听讲边作笔记,对一时难以消化的内容,待回去后再对照文字课件,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这次有幸结识了景区有文学情结的杜枝俊董事长、导游加作协会员海燕美女,还有为这次活动操心劳力的卢云峰老师,又见到了和蔼可亲的姚灵芝大姐、激情满满的刘纪昌老师,还有那些见字如见面或见面如见字的文友朋友。接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不由地想起一首歌:“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直走下去;在一起,不容易,在苦再累--不放弃”。
采风结束回家将近一周了,大家仍意犹未尽,“运城作家河津采风”群里的诗作、随笔、小记、写作感想等信息仍“滴、滴”声不断线,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正如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漫延到河东大地的角角落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见天地之精华,汲众人之所长。登上黄河大梯子崖,感知黄河大气磅博的魅力所在,汲取古人“鬼斧神工”凿石之精神,以厚积薄发的定力,认真走好每一步,让生命中的每一步都作数,在文学这座高山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再攀一个新高峰。